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国学经典200句

国学经典200句

  • 字数: 15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陈明 邓中好
  • 出版日期: 2013-05-01
  • 商品条码: 978753546079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9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学习国学是一种自我修炼,老祖宗的圣贤经典,是当下虚浮社会中全新自我的最后武器。
作者简介
陈明,中国新儒家领军人物,现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儒教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科院宗教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的领域是中国思想史,比较关注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当代意义,著有《儒学的文化历史功能》、《文化儒学》、《浮生论学:李泽厚、陈明2001年对谈录》等等。1994年创办《原道》辑刊并任主编。

邓中好,哲学博士,人民日报出版社副社长,长期从事理论工作,对中国文化有浓厚兴趣。出版专著:《瞿秋白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化论纲》、《和平外交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主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简论》等多种图书;校点出版古籍《南海康先生口说》;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有多种论著获重量奖项。
目录
前言
国学的基础
学习一一为何以及如何学习
001 学而时习之
00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003 食无求饱
004 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
005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006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007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008 格物致知
009 博学之,审问之
010 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011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012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013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
014 知不知,尚矣
015 人皆可以为圣人
016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
017 天下之物,莫不有理
018 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019 人惟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者
020 今之学者读书,只是解字,更不求血脉
021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
022 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
023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
024 人之为学,不可自小,又不可自大
025 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
026 体用一致
027 私生于欲之失,蔽生于知之失
028 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不可见异思迁
029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030 唯读书可变化气质
国学的功夫
修身一一如何提高自身修养
031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032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033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034 小不忍则乱大谋
03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036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037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038 吾日三省吾身
039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Q40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041 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
042 君子必慎其独也
043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
044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045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046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
047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048 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
049 泛爱万物,天地一体也
050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
051 审乎无假而不与物迁,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052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
053 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
054 于事无与亲,雕琢复朴
055 必服恭俭,拔出公忠之属而无阿私
056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
057 以敬孝易,以爱孝难;以爱孝易,以忘亲难
058 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
059 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
060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061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062 弗思弗虑,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
063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
064 无欲则静虚动直
065 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
066 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
067 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
068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069 养生之法约有五事
070 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
071 天理存,则人欲亡
072 心主于身,其所以为体者,性也
073 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论气质之性,则以理与气杂而言之
074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075 性也者,岂一受成型,不受损益也哉?
国学的爪用
齐家――怎样对待家庭和朋友
076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077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078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079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080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081 听其言而观其行
082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083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
084 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085 一家仁,一国兴仁
086 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
087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088 骄、奢、淫、佚,所自邪也
089 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090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
091 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092 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
093 人各欲善其子,而不知自修
094 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
095 凡家道所以持久者,不恃一时之官爵,而恃长远之家规
096 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
097 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
国学的大用
治国一一怎样服务社会和治理国家
098 礼之用,和为贵
099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100 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101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102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03 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104 忧民之忧着,民亦忧其忧
105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106 人无礼,则不生
107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
108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109 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110 外举不弃仇,内举不失亲
111 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一
112 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113 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114 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115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
116 循名而责实
117 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
118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
119 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120 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121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
122 治大国若烹小鲜
123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4 众不能治众,治众者至寡
125 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本
126 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127 官无大小,凡事只是一个公
128 生民之本,足食为先
129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30 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
131 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
132 势者事之所因,事者势之所就
133 正其谊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
134 以九字安天下,举人才,正大经,兴礼乐国学的理想
国学的理想
人格一一什么是完满的人
135 三十而立
136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137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38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139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40 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141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142 狂而不直,侗而不愿,倥倥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143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144 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145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146 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147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148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149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150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151 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
152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153 道乃久,没身不殆
154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55 忘年忘义,振于无竞,故寓诸无竟
156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157 至礼有不入,至义不物,至知不谋
158 唯无以天下为者,可以托天下也
159 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
160 不累于俗,不饰于物;不苟于人,不忮于众
161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162 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
163 夫仁义自是人之情性,但当任之耳
164 天地间有至贵至爱可求
165 出淤泥而不染
166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7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168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
169 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
170 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国学的终极
境界一一人人都可实现的“天人合一”
171 尽心知性知天
172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73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
174 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175 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176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
177 一阴一阳之谓道
178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179 天行有常
180 万物毕同毕异,此之谓大同异
181 致虚极,守静笃
18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83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
184 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生者,尘垢也
185 天地有大美
186 尽有天,循有照,冥有枢,始有彼
187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
188 故善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189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190 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191 天与人交相胜
192 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
193 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194 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
195 在天为命,在义为理
196 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197 心即理
198 天人之蕴,一气而已
199 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
200 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
摘要
    001 学而时习之
     子①曰:“学而时②习之,不亦说乎?有朋③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④,不亦君子乎?”
     ――《论语》
     ①子:古代对有道德、有学问的人的尊称,《论语》中专指孔子。②时:按时。习:温习,亦可解释为实习。说:通“悦”。③朋:同门为朋,同道为友。④愠:懊恼。
     孔子说:“学习后按时进行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学友从远方而来,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理解我,而我不为之懊恼,不是一位有修养的君子吗?”
     读书学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对学习作如此大声疾呼,并要求把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联系学习方式、教育方式的革新,联系道德的修养,做出全面的阐述,孔子是第一人。两干多年前,社会生产力还很低下,人民物质生活还很困难,人们还很难做到勤于学习经典,所以,孔子首先呼吁学习,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他突出强调实践,要求人们经常地学习,经常地把从经典中学来的道德伦理规范贯彻落实到实践中去,并使之成为人们一种高度自觉的行为。在孔子看来,做到这样,就是人生的优选乐趣。这就把学习与社会实践联系了起来,与政治联系了起来,学以致用,突出表现了儒家的思想特点。而要做到这样,孔子认为,学习方式、教育方式要改变,要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学习,互相切磋,做好了,也是人的生活的一种乐趣。
     002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①;思而不学则殆②。”
     ――《论语》
     难点注释
     ①罔:迷惘。②殆:有疑惑而不能解决。
     原文翻译:
     孔子说:“只一味地学习而不进行思考,就会陷入迷惘;只一味地空想而不去学习,就会充满了疑惑。”
     深入解析:
     学与思,即阅读、学习与思考是什么关系,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问题,孔子对此作了深刻的辩证的阐述。在他看来,学习必须从阅读开始,全面地系统地阅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十分必要,这是基础,是前提;不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就无从思考,更不能解决任何问题。但是,只有阅读,只了解一些基本知识,不做深入思考,这些知识就会很零碎、很肤浅,只能成为人们头脑中一堆混乱的符号,同样起不了任何作用。从认识论角度来看,阅读,是人的感性认识;思考,则是一种理性思维,是人对阅读所获得的知识及生活中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推理,形成理性认识的过程。所以,学与思,是人的认识的两个基本阶段,二者同样重要。
     003 食元术饱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
     孔子说:“君子在饮食上不求饱足,在居住上不求安逸,勤快做事而谨慎说话,常常亲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算作好学了。”
     人类的生活追求多种多样,但从本质上讲,无外乎两个:一个是物质追求,一个是精神追求。孔子认为,一个好学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应该是注重精神追求,注重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而不应该过分看重物质利益。那么,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学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呢?孔子认为,首先,要勤奋做事,谨慎言语。就是说,要多做实事,少发空论。儒家学说,最精深处,就是践行,践行各种道德规范。只说不做,是他们所最反对的。其次,接近有涵养、有道德的人,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要把自己置身于一个良好的道德氛围之中。在孔子看来,环境的长期潜移默化,加上自己的刻苦磨炼,必有成效。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