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孙犁教我当编辑

孙犁教我当编辑

  • 字数: 6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 谢大光
  • 出版日期: 2022-07-01
  • 商品条码: 978720118584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52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时光流经的往事之河或许会淘洗掉一些碎屑,留存下来的终将是真情与感念。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与孙犁”丛书的一种。作者在职期间,曾编辑出版过《孙犁散文选》《耕堂序跋》《孙犁集》《百年孙犁》《孙犁文集》等与孙犁先生作品有关的图书,并因之与孙犁先生结下不解之缘,也曾经得到曾主编过《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的孙犁先生就如何做好编辑工作给予的很多指点和建议。本书即收录了谢大光先生记述上述内容的文章,以及作者与孙犁先生的耕堂聊天记往以及书信往来中的创作谈,并附有很多珍贵的照片及孙犁的书法作品,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作者简介
宋曙光,《天津日报》原文化专副刊中心负责人,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长期致力于党报文艺副刊编辑工作,继孙犁等老一辈编辑之后,保持、继承并发扬了《天津日报·文艺周刊》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所编发和创作的文学作品,除了荣获中国新闻奖、孙犁报纸副刊编辑奖、天津市新闻奖、全国冰心散文奖外,还曾不断被报刊转载与收编。著有诗集《迟献的素馨花》《穿越时空的情感》,获天津市优秀新闻工作者、天津市有特殊贡献专家称号。
目录
孙犁印象记
尺泽清清——孙犁印象记之二
孙犁与《津门小集》
听孙犁谈童年
听孙犁谈母亲
《孙犁散文选》编后记
《耕堂序跋》编后记
《孙犁集》编者序
《百年孙犁》编选后记
《孙犁文集》(补订版)出版说明
与孙犁先生编书
选家的眼光
耕堂聊天记往
最想说出的
后记
摘要
     孙犁印象记 对于像这样一个真诚的作家,我们只要认真地阅读他的作品,便可以全面地理解他了。 ——孙犁:《契诃夫(纪念他逝世五十周年)》 我和孙犁同志认识时间并不长,这两年,由于工作关系,接触的机会较多。每当穿过摆满花盆的露台,走出那仿佛经过战乱摧残的庭院,离开他那略显空落的住室时,心中总怀有一种想记些什么下来的愿望。然而每每过后事一多,手一懒,也就丢下了。我的每次登门,虽有约稿之意,却又不尽如此。对于孙犁,我始终保持着一种读者对于他所仰慕的作家的单纯、挚爱之心。在这种心地上留下的印象,即使不用笔记下来,也是忘却不了的。正像孙犁的作品留给我的印象一样。 第一次读到孙犁的作品,还是在上小学的时候。我那时读了几本古典小说,刚刚尝到文学的甜头,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早已满足不了求知的欲望。于是,家中所有能翻到的书籍、字纸,都成了我生吞活剥的对象。我家不是书香门第,没有什么藏书,姐姐的课本就常被我偷偷拿来翻看,暂解饥渴。姐姐正在上中学。记得那时的中学语文课本,所选十分精当,多是经过时间考验的文学名作,很少趋时文字,许多篇章读过之后,几十年尚留有清晰的印象。孙犁的《荷花淀》亦在其中。 我从小生长在城市,对农村生活没有什么亲身体验。只是感到这篇小说读起来十分清爽,十分美,真像是“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印象最深的,是水生参军前和他媳妇告别的那段描写,那么细腻,那么传神,在我所看到的反映抗日战争的小说中,还没有见过这样的文字。那时看书,很少顾及作者,常在掩卷之后,不知作者系何人。只是到后来,又看了一本《白洋淀纪事》,才引起我对于这位作家的兴趣来。这本集子中,长短五十几篇作品,都是反映战争生活的,却几乎没有写到什么战斗场面。奇怪的是,比起那些情节紧张曲折、枪炮声大作的战争小说来,它却别有一种魅力。我本来并不爱看短篇小说,到图书馆借书的时候,总是先拣厚本的翻。孙犁的这些短篇,却使我几乎是一口气读了下来。我那时常喜欢从读过的书上摘抄下一些生僻的、自认为美的词句,或者带有哲理性的警句来,可是在这本并不算薄的《白洋淀纪事》中,却几乎摘不出我所要求的字眼。一切都是那么普通,那么和谐,没有突现在绿叶之上的花朵可供人采摘,可一切又是那样美,是一种不可分割的整体美。尤其是那些鲜明、生动的妇女形象,从外表到心灵都是美丽的,有风采的,使人掩卷之后,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些看似平淡的短篇是靠什么力量来打动人的呢?我不禁在字里行间反复寻找着,终于没有找到答案。我猜想,这位作家一定有着女人一样细的心,女人一样丰富的感情;否则,他怎么能像水生媳妇在丈夫脸上看出“他笑的不像平常”那样,在同时代的妇女身上,分辨出她们的细微差别呢? 可惜,这时我已参军离开天津,不能当面向作家请教,以解开我心中的疑问。那本《白洋淀纪事》,就是在连队我的前任文书的书箱里翻到的。那时,白天在峻拔的山峰上施工,满耳是铁锤击石的叮当声;夜深人静,头顶上,遮住漏屋的雨衣,在雨水的敲打下,滴答作响,面对一盏油灯,摊开《白洋淀纪事》,心神关注着书中人物的命运,忘却了满身的疲劳,这情景,至今想来,历历在目。从军六年,辗转于山林边塞之间,远离家乡,远离亲人,我开始真正懂得了感情,懂得了生活。当只装有几条人生概念、几个数学公式的头脑,被切身的体验逐渐充实起来的时候,我觉得,原来的许多问题,不需要别人来解答了。 “十年动乱”之中,我回到天津,虽说与孙犁共居一城,彼此间却离得更远了。孙犁和其他同行们一样,都交上了华盖运,只能从造反小报的批判文章中,了解一些他凄哀的境况。他的作品自然也被列入“毒草”之丛,付诸一炬。好在像这样的文字,是不大能烧得绝的。从出版社废弃的旧书中,我曾找到过《铁木前传》《津门小集》等我未曾读过的孙犁著作。这些和时尚十分不谐调的文字,使我对于作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P1-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