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魏晋名士志

魏晋名士志

  • 字数: 2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 作者: 肖能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4861821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0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孔融、嵇康、阮籍、山涛等28位具有代表性的魏晋名士,以历史学的眼光叙述他们非凡的人生经历,并且试图把他们还原到当时所处的历史现场,观察和思考他们的选择和坚守,领略他们旷世风流以及背后的矛盾和煎熬。从三国分立,到八王之乱,再到南北对峙,他们经历着人类所面临的个体和门户、庙堂和山林、超脱和委顺、自由和秩序等一系列基本矛盾,通过这些名士,作者勾勒出了整个时代的“风流谱系”,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段复杂而充满魅力的魏晋历史。
作者简介
肖能,复旦大学古代文学博士,现任教于武汉轻工大学。出版《名士范儿:<世说新语>与魏晋风度》(复旦大学出版社)与《魏晋名士志》(学林出版社)等著作。
目录
自序1
01不德之德·陈寔001
02亚圣之器·郭泰014
03颜回重生·黄宪027
04真的狂人·祢衡040
05鲁国男子·孔融052
06王佐之才·荀彧067
07确然不拔·管宁080
08仁达兼具·王祥092
09宇量高雅·夏侯玄105
10神明开朗·何晏117
11志大其量·钟会131
12龙性难驯·嵇康145
13吟啸穷途·阮籍159
14天生哲人·王弼173
15璞玉浑金·山涛187
16角巾东路·羊祜200
17文场武库·杜预214
18投足而安·张华228
19华亭鹤唳·陆机242
20口若悬河·郭象255
21祖尚浮虚·王衍268
22天下奇士·刘琨283
23难得糊涂·王导302
24人何以堪·桓温315
25风流宰相·谢安330
26欣慨交心·王羲之346
27即色游玄·支道林358
28纵浪大化·陶渊明371
摘要
     一 陈寔是东汉颍川郡人,自他之后,颍川陈氏成为魏晋间最显赫的家族之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从陈寔的经历中,我们可以很完整地看到一个来自社会基层、毫无任何凭借的务实者,如何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通过自己的抉择,一步步地改变境遇,为家族的发祥奠定基础。 史称陈寔“出于单微”,即势单力微的寒族。不过他天赋很好,“自为儿童,虽在戏弄,为等类所归”。用现在的语言来说:他自小就不凡,即使做游戏,也能令小伙伴们认同和归服;他有人格魅力,也有领导力。 成年后,陈寔在县政府谋得一个小吏的职位,干些打杂的活儿。这样杂务缠身而又难以上升的职业生涯,足以使一般人在无可奈何中承受命运的颠簸而把理想和志意都消磨光,最终厮混了事。陈寔没有沉沦,《后汉书》本传说他“有志好学,坐立诵读”,也就是手不释卷,非常用功;而据《后汉书·樊英传》:陈寔在少时曾从大儒樊英学,也就是说陈寔应该是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陈寔这个时代的学习,主要是学习儒家经典。这些经典记载的是圣人的箴言,是治国化民的至理,维持着整个帝国的思想世界的秩序,当然也是普通人进身的阶梯。陈寔没有虚掷光阴,有空便读书。很容易想象陈寔的举动在一众政府小吏中显得另类,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县令邓邵的注意,他试着与陈寔交谈,大为惊奇。县令决定举荐陈寔到首都洛阳的太学进一步进修、深造。过后又被县令召回,重新任吏,此时不知什么原因,陈寔避居于阳城山。 福祸往往相依。被县令推荐去太学进修是非分之福,也是致祸之由。或许陈寔的卓异和走运,惹人妒忌和构陷,他尽管隐居深山,还是遭遇到个人生涯的一大劫数。这事对根基深厚者来说,可能还不成为事,对出身单微的陈塞无异于飞来横祸。当时发生了一起谋杀案,同县一个姓杨的小吏怀疑凶手是陈寔,有关部门把陈寔逮捕入狱,严刑拷打,终无实据,不得不放出。 如果是常人,对自己被冤枉自然抱屈怀恨、不能释怀,而陈寔却能做到以德报怨。其后陈寔出任颍川郡督邮——这是个监察官,代表郡守督查辖区,权力很大。东晋陶渊明任彭泽县令,就因不愿逢迎督邮,触发他对官场的厌倦,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名言,挂冠而去。陈寔私下拜托许县县令,礼召诬告他的杨吏。此事传出去后,远近的人没有不叹服陈寔的气量。这是陈寔赢得舆论盛誉的开始。 东汉政府行政用人,采取的是察举征辟制;察举征辟,很大程度上考虑的是社会舆论的评价,所以舆论的毁誉,直接关系到前途的升沉。而舆论所审视人的,主要是道德品行。像以怨报怨,乃人之常情,就是圣人,也只要求人以直报怨。而陈寔,却以德报怨,且不求人知,远高于常情,诚难能可贵。自此,陈寔便受颍川舆论的推许,为一乡之士。 不久陈寔出任功曹,此为一郡之内仅次于郡守的要职,是郡守的左右手。权倾一时、备受皇帝信任的中常侍侯览曾向太守高伦打招呼用人。高伦没有拒绝,准备发布教令,命此人署理文学掾。陈寔了解此人不胜其任,怀揣着檄书请见太守,说:“此人不宜任用,但侯常侍也不可得罪。我请求以功曹的名义在外署理,这样不至于玷污您的名德。”太守听从了。果不其然,舆论一下子全都涌过来,责怪陈寔所举非人,陈寔口风不露,一个字都不为自己辩护,默然代太守受过。此事就这样挨了过去。 后来高伦受中央政府征召为尚书,整个颍川的士大夫前来送行。当着众人的面,高伦把此事的来龙去脉讲清楚,为陈寔洗刷了不白之冤,并盛赞陈寔是“善则称君、过则称己”——把功劳推给领导、把过失揽归自己。在旁的陈寔还坚决引咎自责,听说此事的人叹息不已。自此,天下人都服陈寔的德行,陈寔由一乡之士跃为天下之士。 在东汉,像功曹、督邮之类的僚属,乃行政主官自行举辟。所以僚属和举主之间,形成了相当于君臣的伦理关系。为君分谤、受过,乃至赴难、成仁,是臣的道德义务。陈寔不愿开罪权贵、选举不公,是他的精明与世故,可他并非借机讨好侯常侍,纯粹为自己等如君主的上司设想,这是他得到舆论的认同的原因之一;再者,不矜惜自己的羽毛,以保护上司为己任,把自己推到承受舆论重压的第一线,使上司的政治清誉不受影响,且没有任何不情愿之处,严守口风,不利用这事为自己邀名,这是他得到舆论认同的又一要因。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