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从抗日烽火到新时代 新四军老战士的百年征程

从抗日烽火到新时代 新四军老战士的百年征程

  • 字数: 13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2-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7624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从抗日烽火到新时代——新四军老战士的百年征程》系新四军系列图书,全数由十篇人物传记组成,分别介绍了新四军百岁老战士施平、程亚西、顾海楼、宫芝、徐克、王湘、黎明、黎鲁、胡友庭、石丽,记述了他们青年时代投身革命奋勇杀敌的英勇事迹,以及期颐之年心系党史宣传教育的爱党之情,反映了新四军老战士的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火。
目录
生逢其时担重任,身为革命献一生——施平老战士的百年征程
立下愚公移山志,永远跟着共产党——程亚西老战士的百年征程
做一支蜡烛,为党和国家发光发热——顾海楼老战士的百年征程
做个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宫芝老战士的百年征程
怕死还能打仗?党员就要向前冲——徐克老战士的百年征程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王湘老战士的百年征程
党叫我干啥我就干啥——黎明老战士的百年征程
主流是什么?就是马列主义——黎鲁老战士的百年征程
峥嵘岁月险沙场,和平年代好书记——胡友庭老战士的百年征程
将革命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石丽老战士的百年征程
摘要
     生逢其时担重任,身为革命献一生 ——施平老战士的百年征程 施平,原名施尔宜,1911年出生于云南大姚。施平亲历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重要时期,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变迁。“生逢其时”是施平对自己百岁人生的描述。土地革命时期,他是浙江大学学生运动的先行者,顾全大局、家国为先,不惜牺牲小我以保存学生革命力量。全面抗战时期,他积极开展民运工作,是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者,听党指挥、依靠人民,保障了浙江抗日后方有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初,他是中国农业大学的开拓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为学校发展规划蓝图、指明方向。改革开放时期,他是促进华东师范大学发展的推动者,敢为人先、担当作为,将学校的发展推进到下一阶段。新时代,他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革命历史的宣传者。无论是为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艰苦奋斗,还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开拓发展,施平始终坚持顾全大局、家国为先、对党忠诚、与时俱进,积极弘扬铁军精神。 以退为进灭“怒火”,学生力量得续存 施平15岁时,在母亲“重振家业、光宗耀祖”的期望下到昆明成德中学读书,在学期间深受新思潮的影响,加人中国共产党外围群众组织——青年努力会,担任宣传队队长。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施平在群众大会中演讲,提出反对蒋介石的军阀统治及其对共产党人的屠杀,由此导致施平被学校认为具有共产主义倾向而不允许入学,被迫离开昆明。离开昆明后,施平坚持革命志向,决心到上海、南京发展革命事业,受交通影响,他取道河内,流亡东京,后经过香港才抵达南京,于1931年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农学院森林系。 初到浙江大学农学院时,施平的志愿是建设祖国大西北,为防止黄河泛滥而努力。但随着“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形势日益严峻,施平决定投身抗日救亡的浪潮之中。在“农学院学生抗日会”中,施平被选为抗日会主席,在浙大的牵头下,杭州市14所学校的学生游行示威,因声势浩大,后演变为全市抗日活动。1931年11月下旬,施平等浙大学生会领导者发动学生运动,率领杭州市各校2000名学生代表,乘火车赴南京要求国民政府与日断交,积极救国。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华北,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但国民党消极抵抗。12月9日北平爆发了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2月10日下午,浙江大学举行全校学生大会,施平被推选为大会主席,后被任命为浙江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通电全国,呼吁全国学生支援北京学生运动。12月11日下午,杭州市中等以上学校的万余名学生,汇聚湖滨体育场举行抗日大会,施平担任临时主席并发表主题演讲。12月12日,杭州市各校派代表聚集浙江大学,议决成立杭州中等以上学校学生联合会,推选施平为杭州市学生联合会主席。 浙江大学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引起蒋介石的注意,他决定亲自前往杭州进行“灭火训话”,在动身前,教育部电令浙江大学开除施平和学生会副主席杨国华。1936年1月20日,蒋介石与省保安司令、市警察局局长一行人,在浙江大学校长会客室见了施平和杨国华,要求其停止学生运动,恢复学校秩序。施平据理力争,不为所动,说明学生运动是具有爱国爱校性质的,声明其正当性,并要求政府积极抗日。蒋介石对他们威胁、恐吓、怒骂,但仍未改变施平的态度。 第二天下午施平和杨国华被国民党士兵接到“澄庐”别墅时,蒋介石一改昨日咄咄逼人之势,声称已拦下教育部开除施平和杨国华的电令,席间对他们“温和”劝说。面对蒋介石的态度软化,施平依然态度坚决、不为所动。施平坚决的态度导致“澄庐”谈话后,蒋介石以“解散浙大并将施平和杨国华赶出学校”为要挟,要求学校恢复正常秩序,停止罢课。面对施压,施平在学校紧急会议中提出,以大局为重,重点应保护学校和同学们的人身安全,指出:“蒋的‘命令’只是要我们两人离开学校,没有同时提出要我们停止抗日救亡运动……我们两个离校也只是个形式,我们住到外面去,一样可以和学校联系,参加讨论问题和决定问题,这不是服从于蒋,而是斗争策略。”在施平“以退为进”的策略下,学生力量得以保存,蒋介石满意离杭。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