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不可征服 中国姑娘徒步南极难抵极纪实

不可征服 中国姑娘徒步南极难抵极纪实

  • 字数: 2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 作者: 冯静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07850079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5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2020年1月25日,冯静发起的“行则将至”远征队一行三人徒步1800多公里,历时80天,抵达南极大陆难抵极。这是人类首次依靠双脚到达此地。  2018年1月8日,冯静越野滑雪1130公里,历时52天5小时,抵达南极点。成为首位从海岸线出发,徒步远征南极点的中国女性。  33岁初登滑雪板,5年后,创造人类首次仅靠双脚到达南极大陆难抵极的历史。究竟要付出多少努力和行动,我们才能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  身为北京冬奥组委滑雪战队的特邀队员,北京冬奥会与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雪容融”也随冯静到达了难抵极,第一次沐浴南极的阳光。冯静的这部书,也是一个来自南极大陆的、与众不同的“北京冬奥故事”。  有名极地科学家秦为稼作序推荐。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运动员委员会主席杨扬、新华社体育部主任许基仁、有名体育主持人张斌、旅行探险家及纪录片导演谷岳联合推荐。  冯静远征的壮举被人民网、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ELLE、GQ、SoFigaro杂志等多家媒体报道,她表现出的勇追梦想、脚踏实地、奋力拼搏、坚忍制胜的精神,充分映射出了中国青年一代的优秀品格和时代风貌。  “只要脚还走得动”是她的行动代号,“相信每一步,相信每一米”是她的座右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是她的信念。她留在冰天雪地里的每一处足迹都深刻印证着人最厉害的武器——就是拼上一切的决心。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姑娘冯静徒步远征南极和难抵极的原创纪实文学作品。分为上篇(挺进南极点)和下篇(远征难抵极)两个部分。作为一位80后普通中国女性,为了完成这一壮举,冯静付出了异常艰辛的努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千难万险。从计划远征开始,通过专业咨询、寻找向导、零基础学习滑雪、极寒中的生存技能的体能训练,采购并改装装备等一系列的体能和心理建设,在远征中表现出的勇追梦想、脚踏实地、奋力拼搏、坚忍制胜的精神,值得当代中国青年一代学习和发扬。尽管冯静的成就并不属于竞技体育范畴,但她的身上焕发着与奥运健儿一样的精神之光。书中凝结着她对“勇于拼搏、超越自我”伟大体育精神、奥林匹克精神的倾力践行和深刻诠释。
作者简介
冯静,女,1982年8月生,北京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专业。环球旅行者、极地探险者。自2010年至今,以徒步、自驾、帆船等方式深度旅行,到达过14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主要行程包括: 2013年5月-11月穿越欧亚大陆 2014年2月-5月经中东进入北非沿东非南下(因埃博拉病毒暴发行程提前结束) 2014年9月-2015年3月环游南北美洲 2014年10月,在南美洲旅行途中萌生徒步南极大陆难抵极的想法。经过一系列准备,先于2017-2018年远征季徒步地理南极点作为适应性训练。 2019年11月7日,由其发起的“行则将至”远征队一行三人,自南极大陆阿斯特里德公主海岸出发,历时80天,穿越1800多公里,于北京时间2020年1月25日晚7点18分徒步抵达南极大陆难抵极。坐标S82°6.655',E55°1.957',海拔3715米。这是人类第一次依靠双脚到达此地。
目录
引子
上篇 挺进南极点
一 从零出发
二 认识自己
三 目标拆解
四 日拱一卒
五 装备问题
六 中国制造
七 最后热身
八 初登南极
九 苦痛旅程
十 坚忍制胜
下篇 远征难抵极
十一 勇往直前
十二 隧道无光
十三 最后一课
十四 组建新队
十五 出师不利
十六 再踏征途
十七 行至磨难处
十八 相信每一步
十九 浪漫的告白
二十 生命的光度
尾声
后记
附录一 远征大事记
附录二 远征南极点进度表
附录二 远征难抵极进度表
摘要
     从零出发 让我们将时针同拨到2016年2月7日。在用电子邮件沟通了一年多之后,我和Paul终于发展到线下见面了。地点是他提议的,一个叫作l_taugastal的小村子,位于挪威奥斯陆西面的哈当厄高原,那里漫长的雪季从当年10月覆盖到次年的4月。由于人几过于稀少,外界罕知。挪威边境检察官从我这里第一次听闻此地后,饶有兴致地多问了几句。可惜那时我也缺乏第一手资料,只能勉强从Paul的邮件中拼凑些零散的信息:常住人口只有8个,是同一家族的三代人,共同经营一座中型家庭旅馆——那也是我将要前往的训练基地。 哈当厄高原是欧洲优选的准平原(侵蚀平原),平均海拔1066米,面积比上海略大,和河北廊坊接近,约6475平方公里。独特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滑雪,孕育了一代又一代挪威传奇。从奥斯陆出发,火车车程有4小时,沿途的村镇规模越来越小,Haugastφl是被不少过路车忽略的小站,我搭乘的这一趟停靠时间只有3分钟。 Paul开车来火车站接我,他没见过我的照片,但想把我识别出来再容易不过:我是专享一个埋在行李堆里的亚洲面孔,被登山包和滑雪板包夹在中间,左右各斜挎着一个相机包和随身行李,不得不歪着脖子伸出脑袋探查路况。 从火车站到旅馆原本只有几分钟的车程,但由于刚下过雪,清雪车正在作业,我们只好排队等候通过。清雪车缓速行进,用前端的推雪铲收集积雪,再通过后面烟囱似的装置射出一道数米高的雪喷泉,把雪扬到路边稍远处。积雪深度大约半米,在我的印象中,北京没有下过这么大的雪。Paul说这里是Haugastφl的交通要道,往来车辆多,积雪少,过几天训练的地方雪层都有几米厚。 到房间安顿好之后,Paul来检查我的装备。我是按照他给出的清单和自己的揣测准备的。他翻看大多数物件时面无表情,倒是对我自制的一副护腕颇感兴趣:“你自己缝的吗?” “没错。” “怎么想起来要做这个?” “书里看的。” Paul不再说话,当天下午就开始了远征第一课:学习最基本的技能——越野滑雪。 为了这次面试,我在家乡北京提前进行了8个月的体能准备。训练方法非常简单:跑步,一周6次半程马拉松一既然什么都不会,至少要攒下力气去学。我的逻辑根植于远征前辈的自述,每一个竭尽全力试图抵达梦想彼岸的人都曾历经磨难。我反复研读那些故事,渴望进入他们的精神世界。尽管境遇各不相同,但这群人似乎在某些方面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鸣。直到有一天,Ranulph Fiennesw爵士的书名点醒了我——Mind over Matter。 在徒步南极的念头成形之前,我从未对滑雪产生过浓厚兴趣。事实上,对于大多数运动,我只热衷观赏,没有任何拿得出手的项目。因此,家人和几个亲近的朋友试图打击我的热情。 不绝于耳的忠告部分地奏效了,在得到专业指点之前,我已经认识到,体能不足将成为横亘在眼前无数困难中最显而易见的一个。而且更加现实的是,随着自训的进行,我大致摸索到了能力的边界:凭借这样一副身躯——164厘米的身高,加上33岁起步实在是晚了些,再怎么训练,也无法实现跃迁式突破。 担忧和恐慌迫使我给自己立下规矩:跑不动可以跑得慢,就算是只能小步颠腾着,比走快不到哪里去,也必须坚持跑。如果感到疲惫就允许自己用走来替代,那么必然会在走的过程中随意停下休息,接下来就是发掘更多自欺欺人的理由逃避训练。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