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对生命的敬畏

对生命的敬畏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法]阿尔贝特·施韦泽 著 [德]哈拉尔德·斯特凡 编 陈泽环 译
  • 出版日期: 2019-04-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57682
  • 版次: 3
  • 开本: 16开
  • 页数: 31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把施韦泽的相关文献结合在一起,突出了施韦泽事业和思想的闪光点,组成了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施韦泽自传”。
作者简介
阿尔贝特?施韦泽1875年出生于法国上阿尔萨斯,青年时代多才多艺,不仅是神学博士和哲学博士,而且还是一位享有盛名的管风琴演奏家和巴赫音乐的研究家。38岁时获医学博士,取得医生执照,1913年携妻子一起前往非洲的兰巴雷内(现在属于加蓬),在那里创建了自己的诊所,义务为当地居民治病,六十年如一日,历尽艰辛,直到1965年逝世。1952年获诺贝尔和平奖。
目录
导言
第一篇 青少年时代(1875--1893)
京斯巴赫
米尔豪森
冷静的理想主义
第二篇 学术、布道.艺术(1893--1913)
大学岁月
耶稣、巴赫和管风琴制作
第三篇 面向非洲(1904--1913)
决定
“……与疲劳作斗争
第四篇 丛林诊所(1913--1917)
白人“巫师
“兄长”的观念
敬畏生命
第五篇 放弃和鼓舞(1917―1923)
回到故乡的山谷
伟大的自白
来自瑞典的召唤
第六篇 兰巴雷内的新开端(1924―1927)
首批助手的到来
饥荒
勇敢的决定
第七篇 扩建和加固(1927_1939)
歌德和保罗
信赖精神和思想
“……终于结束了
第八篇 高龄的重负(1939--1965)
兰巴雷内成为战斗区域
“田园风光”的核战争
“……我属于你们
阿尔贝特?施韦泽年表
资料来源
译者后记
第2版译者后记
摘要
    导言
     “他把理由告诉了我们,但我们没有接近理解他……我们只是预感到,这是优选意义上的使命,不容反对。”在其回忆录中,埃利?霍伊斯一克纳普这样谈及阿尔贝特?施韦泽。1904年,施韦泽,这位生活在斯特拉斯堡和巴黎大城市文明中卓有成就的学者和音乐家,做出了献身西部赤道非洲的决定。这是内在的生命呼唤,用斯特凡?茨威格的话来说,这是人类历史的星辰闪耀时。作为“新约?福音”,神学的编外讲师、布道者和管风琴家,施韦泽已经出版了两部很受关注的著作:《耶稣生平研究史》和《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通常还要在巴黎巴赫协会的音乐会中演奏管风琴。但与此同时,为了在几年后前往法国殖民地刚果行医,以减轻患病的非洲人的痛苦,他还要在斯特拉斯堡学医。这一打算将中断施韦泽在家乡的生活道路。
     斯特拉斯堡大学医学系的主任,在已经30岁的施韦泽向他报到时,比友人埃利?霍伊斯一克纳普更冷静地看待这件事。施韦泽后来说:“他很想把我转到精神病科医生那里去。”然而,正是在做出这一决定半个世纪之后,把为人类服务置于继续在学术和艺术领域中自我实现的幸运之上的“丛林博士”――施韦泽,在奥斯陆获得了诺贝尔和平奖。
     施韦泽本人也令人难忘地写道:作为持续不断的努力,他在承受“放弃”的痛苦的同时,是如何在同等程度上体验了作为常新恩赐的“帮助才能”的;而他做出的牺牲,又同样是如何以事先并不知道的方式得到了补偿:在原始丛林的孤独中深造了其管风琴技艺,只有在这种远离世界的前提下,“敬畏生命”的伦理原则才能够被发现。
     但是,对于他的崇高行为,施韦泽质朴地否认了其具有任何典范性和典型性,而是把它置于严格的自我检验之下。在他看来,只有极其特殊的情况,例如以异常的、离开常规的行为取代现有常规的行为,才可能是典范性的。因为,施韦泽从未忽视过,善良意志是多么地离不开幸运;只有这样,计划才能成功。
     当然,这些自白和告诫的读者,并不会简单地被诸如内心约束不可传感的提示而打发掉。对于施韦泽这个阿尔萨斯乡村教师家族的后裔,他在其著作中也始终是一个教育家,人们总想要有进一步的了解。他也并不令人讨厌地,而是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兼职”:每个人都能够和必然叙述作为人的自己。施韦泽本人也向我们说明了这一点;没有人在此能够比他做得更好。
     这将被理解为对作家施韦泽的赞扬。他所写下的词句始终具有来自思想和行动统一的力量和信念。字里行间贯穿着同情、慈善、牺牲、幸福及其生命的代价,帮助弱者,首先是帮助造物的责任经过了自我考验之火的锻造,或者说人们由此能够辨认出,这一证实之路已经展现了出来。这一切使施韦泽是如此地可信:生命和学说成为一个整体;他实验自己的要求,他传播自己的实践。作为布道者,施韦泽1905年谴责殖民主义剥削,认为每个在海外犯下罪过的人,都必须到那里去帮助和救援。当时,他已经实现了内在的觉醒,并决定自己也这么做。作为文化哲学家,施韦泽在1915年发现了“敬畏生命”的基本道德律,接着从哲学上对此作了论证。一些年来,他已经建立了作为自己这一思想象征的丛林医院。施韦泽对每个人设法获得一个质朴的人类“兼职”的要求,由于他中止了自己的符合天性和卓有成就的职业生活的自我牺牲,益发具有说服力。
     但是,如果由此认为,施韦泽的自述涉及了极为严肃、禁欲的服务信念深层中的一切,那也许是个误解。他对青少年时代的回忆是多么地朝气蓬勃,这表明他有一颗早熟的良心。当然,这同时也是一种对成长过程中的骚动和适应力的体验,任何人对此都有类似的感受。其他自述也洋溢着这一精神,没有错误被隐瞒,没有自我讽刺的机会被放过。读者能够看到所有学费的发票。施韦泽认为:“当地人说得对:我三分之一是医生,三分之一是教授,三分之一是建筑师。”这位阿尔萨斯牧师的儿子,在他的生活道路上伴随着受益良多的漫游。总之,施韦泽自述的核心是清新、青春的,是多方面、可信和丰富的,绝不是多愁善感,而是理想主义的,同时是绝对客观的。只是理想主义的持续存在既不低估也不听命于世界并体现出典范性。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