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上海的风花雪月

上海的风花雪月

  • 字数: 27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 陈丹燕
  • 出版日期: 2015-08-01
  • 商品条码: 978753215747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536
  • 出版年份: 2015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陈丹燕“上海三部曲”畅销24年,纪念巨变的城市与逝去的时光 上海不是一个单纯温厚之地,它总是充满生机、冲突与野心。它不曾清高避世,也不曾铿锵激昂,但它的风花雪月里却遍布小而坚实的隐喻,它的十字路口倒映着无数过去与未来,以及多重的现在……
内容简介
《上海的风花雪月》,陈丹燕“上海三部曲”之一。全书图文并茂地将鲜活流动着的上海的风花雪月,从历史的尘烟代入当下的情韵。那些被当作城市起居室的咖啡馆数十年来的变迁,那些为保护城市记忆而永不拓宽的街道,那些物是人非的名人故居里飘荡着的张爱玲、白先勇乃至当年蓝苹的气息,那些被文学青年奉若珍宝的外国文学经典在白皮书时代的尴尬往事,那些在法国传教士镜头里与我们对视的一百多年前的上海,还有那些以散步为名,不动声色地、前赴后继地在淮海路上争妍斗艳的时髦女子……
世事沧桑的尽感慨,寻常巷弄的前世今生,俗世生活的知足常乐,“战场边缘处,浮生半日闲”的小情调、小感伤……陈丹燕那种细腻精致,有时也毒辣尖刻的直觉既有着冷静的感性,也提供了参差的对照,于灯光暗影营造出的氤氲中,带读者徜徉于上海的百年历史中,在上海的前世今生间穿梭往来。
此次新版,陈丹燕在每章中新添了一小节,在原来的开放式结构基础上加入了2008-2015年的新内容,文字增加了两万多字,图片新添了数十张,整个排版思路做了重新梳理,装帧设计上也将焕然一新。
作者简介
陈丹燕,1980年代以儿童文学创作步入文坛,1990年代转入成人文学创作,以非虚构纪实类作品和其漫游世界的旅行文学广受关注。主要作品有外滩三部曲《外滩:影像与传奇》《公家花园的迷宫》《成为和平饭店》,上海三部曲《上海的风花雪月》《上海的金枝玉叶》《上海的红颜遗事》,另有《我的旅行哲学》《我的旅行方式》《北纬78°》《永不拓宽的街道》《咖啡苦不苦》《漫卷西风》《一个女孩》《慢船去中国》《唯美主义者的舞蹈》等。 作品在国内外广受赞誉,曾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上海书展畅销书第一名,华东地区优秀文艺图书一等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倡宽容”文学奖,奥地利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金奖,德国国家青少年图书奖银奖,及台湾《中国时报》《联合报》颁发的年度优秀图书奖。作品被译为英、德、日等多国文字。
目录
一、咖啡馆
2时代咖啡馆
101931’S咖啡馆
15裘德的酒馆
22爱尔兰酒馆
29白发苍苍的及时行乐
3519972007,咖啡馆十年记
4220082015,咖啡馆再八年记
5020162020,咖啡馆新记:关于咖啡馆的闲谈
二、房屋
60张爱玲的公寓
68颜文梁的客厅
77江青的房间
86旧屋
921993年上海大拆屋
95怀旧的理由
10419972007,房屋十年记
11620082015,房屋再八年记
12620162020,房屋新记:贺友直旧居,1:20的纪念
三、街道
150上海法国城
159有普希金像的街角
167外滩的三轮车
178华亭路
194福佑路旧货街
200弄堂里的春光
20719972007,街道十年记
21920082015,街道再八年记
22820162020,街道新记:江声浩荡,自屋后升起
四、城市
254圣彼得堡与上海:红色都市的浪漫
262巴黎与上海:不夜之城的红唇
270纽约与上海:移民都市的自由
27719972007,城市十年记
29120082015,城市再八年记
30620162020,城市新记:码头城市的血缘
五、人群
316上海女子的相克相生之地
325欲望的车站
331街心花园的舞蹈者
335上海美容院
339过年回家
342星期二晚上的记事
350上海的狐步舞
359白皮书时代的往事
37619972007,人群十年记
38020082015,人群再八年记
38620162020,人群新记:爬上高楼
六、肖像
412张可女士
427皮克夫人
435郭家小姐
453王家妹妹
461传教士的私人相册
471上海人杜尔纳
48019972007,肖像十年记
48720082015,肖像再八年记
50420162020,肖像新记:袁筱一
七、跋和其他
512跋一(1998年)
514跋二(2007年)
516跋三(2015年)
518跋四(2020年)
552地图星标志的说明
摘要
     爱尔兰酒馆 雨下湿了方格子的人行道,在路灯下闪着小水洼的光亮。空气冷而潮湿,里面有被又冷又湿的连天小雨淋透了的树皮和落叶的陈腐气味。街上有车子开过去,雪亮的车灯照亮了浮在街道上的雾气。街拐角的地方,有一个爱尔兰酒馆亮着灯,蓝色的窗子上人影幢幢,有一个绿色的后背从门那儿掠过去,那是穿绿衣服的酒保托着大盘子上菜,上面的白瓷钵子上盖着盖子,里面是爱尔兰炖羊肉。那刚刚加完班的人,又冷又乏,眼窝都青了,还没有吃晚饭。 推开门走进去,暖气和着食物的气味迎过来。吧台深处,酒红色的老墙壁和褐色护壁板前面,木酒桶,航海的长望远镜,和几个世纪以前用的航海地图下面,旧旧的渔网边上,有三个男人坐在高凳子上,一个吹笛,一个拉手风琴,一个抱着吉他,奏出热烈而单纯的爱尔兰舞曲。那里围了一大圈人,找不到桌子坐下,于是都在墙角站着,喝黑啤酒。吧台里面一个金发女子在盛蘑菇沫子浓汤,钵子边上放了爱尔兰黑面包,结实的褐色面包片散发着麦子粗糙的清香。那女子的脸颊和嘴唇鲜丽欲滴,就像从乡村来城市不久的英国姑娘。那穿绿衣服的酒保端着羊肉,咚咚踏着木头楼梯上楼去,楼上的灯光照亮了他已经秃了的、粉红色的头顶。 楼上有人在玩桌球,边上围了一些男人,穿着毛衣或者牛仔衣,手里握着黑啤酒的大玻璃杯子,因为天气的关系,他们白色的脸上开始变得有些苍白了,欧洲人的皮色一旦苍白,就让人觉得他们像要化了的冰山一样。和楼下一样,放眼一望,看见的都是欧洲人,听到的都是英语。 到楼上的围栏那儿,才找到两张凳子落座。安顿下来看到边上靠着一个脖子红红的大胖子,嘴唇上留着麦色小胡子,把快喝光了的啤酒杯子靠在自己的大肚子上,出神地看着人拉那放在腿上的手风琴,一脸落寞而无聊的晦气样子。 你以为这是英国的什么地方?不是,这是一个秋夜,在上海桃江路。从路上不见人的雨夜里走进这地方,真的一时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在中国。 如今来上海谋生活的欧洲人真的是多起来了。十多年前,上海的外国人大都坐在大玻璃前放了国际旅行社的牌子的汽车上,花花绿绿的,散发着不是花露水的那种香气。在南京路的工艺品商店外面,马路上总会围着一些人看他们,上海人好奇而羡慕地看着他们。那种默默的眼光真的能抹杀人的自知之明,何况人在旅途中,远离了日常生活。于是,就连里面个子小、身体胖、头发少,总之是最不起眼的那一位,都做出亲王的样子登上车去。我理解他也是不得不这样,要不然所有中国人,包括他自己,全要失望的。外国人太少了,怎么可以不与众不同?现在不同了,现在欧洲人重新找回多年以前他们爷爷这一辈发过财的城市,一个个,一群群,又拎着各种各样的皮箱来到上海。 听说他们对上海有着世代传下来的好感,在他们欧洲的老家,他们可以找到六十年以前长辈从上海带回去的明信片,宽阔的外滩,沿江而立的雕像,就像波罗的海沿岸的城市。而这些明信片,如今在上海已经很难找到了。在家乡的日子里,他们就隐约听到过上海欧洲人的传奇故事:在上海发了财,在上海遇见了心爱的姑娘,在上海找到了梦寐以求的奋斗的机会,在上海过上了高人一等的生活。甚至还有只凭着一张欧洲人的脸和一个贵族头衔,可以在上海最豪华的饭店里白住,在上海好看味的餐馆里白吃,而没有人怀疑这个人是否付得清账单,直到几年以后东窗事发。虽然大多数人不会这么做,可听上去还是让欧洲人舒服,像是有个喜剧等着你似的。 于是他们就来到上海。来上海,当然为了挣钱。有英国人说他只要能挣到他在英国想要挣的钱,马上就回家,上海的死活不管他什么事。大概来到一个陌生城市谋生的人大都会这么想。可慢慢地,混得不那么好的,就回家去了,真在上海找到了自己生活的,就不愿意回欧洲去,因为他们在自己的国家不那么容易找到自己想要的位置,而在上海,似乎事情就变得容易一些了。上海的确像一个睡狮,一旦醒来,就充满活力,连空气里都有机会的气味。上海又像一条家狗,对自己认同的人非常亲切慷慨。 P22-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