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hiller,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1759-11-10~1805-05-09)德国诗人、剧作家。生于内卡尔河畔的马尔巴赫一医生家庭。1773年初,不顾他本人的意志,13岁的席勒被送进公爵创办的军事学校。这所学校制度严格,对学生实行专制教育,被诗人C.F.D.舒巴特称之为“奴隶养成所”。但这里有思想进步的教师,其中阿贝尔对席勒影响很大,通过他,席勒接触到学校严禁的狂飙运动文学。1776年起,席勒开始在杂志上发表一些抒情诗习作。学校铁一般的兵营纪律促进了他的反对专制、向往自由的革命思想,并开始秘密地写反抗暴君的剧本《强盗》。1780年底毕业后在一个步兵旅当军医,月俸微薄,不敷温饱,深为失望。《强盗》写成之后,他于1781年把它送到公爵领地之外的曼海姆出版,次年在那里公演,引起广泛注意。作者称剧中主人公卡尔为“通过自己的心灵,学习莎士比亚的风格写成的”一个形象。作品揭露了当时政治和宗教的腐败黑暗。F.恩格斯称这部剧是“对于一个敢向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胸襟豁达的青年的赞美”,它是一部“暴君见了定要焚毁的书”。为对公爵的暴政表示反抗,他于1782年9月22日黑夜,趁公爵宴会狂欢之际,偕友人逃出斯图加特到达曼海姆。他身无分文,困居曼海姆附近的一家小客店,用7个星期时间,写成第三部剧本《路易丝·密勒林》,后改名为《阴谋与爱情》。同年12月,接受同学沃尔措根母亲的延揽,到她在迈宁根附近的鲍尔巴赫庄园居住。1783年7月,回到曼海姆,剧院经理达尔培聘他为剧院诗人,约定一年内交3部剧本。《斐爱斯柯》(1783)和《阴谋与爱情》先后在1784年1月和4月演出。《斐爱斯柯》写16世纪中叶意大利西岸热那亚共和国一次贵族结党反叛执政公爵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曾经三度修改,但演出情况并不理想。《阴谋与爱情》的演出却又恢复了《强盗》演出时的盛况。这部市民悲剧描写某邦宰相儿子斐迪南爱上乐师女儿路易丝,宰相和秘书用阴谋破坏两人的爱情。这是席勒青年时代很成功的一部剧本,反映了当时德国统治阶级政治的腐败,生活的侈靡,精神的空虚,宫禁的秽行。恩格斯说它的“主要价值就在于它是德国靠前部有政治倾向的戏剧”。1785年,席勒在曼海姆创办刊物《莱茵塔莉亚》,在刊物上发表《唐·卡洛斯》初稿片段。他在贫病交加中,接受Ch.G.尔纳等人的邀请,于1785年4月前往莱比锡。住在莱比锡附近的小村数月,深深感受到友情的温暖,激发他写成名诗《欢乐颂》。同年秋,随友人迁居德累斯顿,写成中篇小说《失去荣誉的犯罪者》和未完成的《视鬼者》,同时完成《唐·卡洛斯》。《唐·卡洛斯》写16世纪西班牙宫闱的故事。这部剧在5年写作过程中,形式和内容都有改变,由散文改为韵文,由宫廷爱情悲剧发展为政治悲剧。这些改变表明席勒的世界观和对未来时代的想象发生了变化。《唐·卡洛斯》是席勒青年时代很后一部剧本,也是他的文艺创作从狂飙突进时期进入古典时期的一个过渡。 席勒感到德累斯顿思想界的贫乏,向往诗人荟萃的文艺中心,于1787年7月应卡尔普夫人之邀前往魏玛。经她的介绍,访问C.M.维兰德和J.G.von赫尔德。因感到需要学习,毅然放下写作,从1788~1795年研究历史和I.康德哲学。1788年,J.W.von歌德自意大利归国,两大诗人会面。这时席勒的《尼德兰独立史》已经完成并有一部分发表在《德意志信使》上,表现了诗人精辟的史学见解和气势磅礴的格调。1789年3月经歌德介绍到耶拿大学任历史教授。他初次的讲题是《什么是和为什么研究世界史?》,受到大学生们热烈欢迎。1792年,《三十年战争史》出版,席勒在这部著作里着力描写帝国统帅A.W.E.von华伦斯坦和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阿道夫。是年,席勒和F.G.洛卜施托、华盛顿等同时获法国国民会议颁发的荣誉公民状。席勒很初热烈拥护法国革命,但在路易十六断头之后,不满意雅各宾党人的政策,曾感慨地说:“所有的政治希望都失落到几世纪以后去了。”他决心通过文艺来挽救堕落的人心。早在1785年已发表过论文《把舞台作为道德的学校》。自1791年开始研究康德哲学后,他在1793~1795年,写成《论悲剧艺术》、《论秀美与庄严》、《论激情》等论文十多篇,其中很重要的是《审美教育书简》27篇(1795)和《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1796)。在《书简》里,他主张通过美育即文艺使人类达到和谐,亦即没有矛盾的境界。在《论素朴的与感伤的诗》里,他认为“诗人或者就是自然,或者追寻自然,前者成为素朴的诗人,后者成为感伤的诗人”。素朴诗人反映现实,感伤诗人表现理想;歌德属于前者,他自己属于后者。这篇论文较早地指出文艺的两种不同创作方法,对欧洲文化和文艺的发展作了精辟概括的总结,曾被托马斯·曼誉为“德国文艺论文的高峰”。P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