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脑洞大开 成就学霸的烧脑思维题

脑洞大开 成就学霸的烧脑思维题

  • 字数: 30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经济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张祥斌,刘海燕,刘波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54546788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为什么学霸比你的学习能力强?“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会学习,先从会思考开始!本书精选近400多个与学习相关的思维游戏题,从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判断能力、计算能力、推理能力等9个思维领域对学习者进行全脑思维训练,既有经典例题与解析,又有专题训练,让学习者徜徉在这400多个与学习思维相关的思维游戏题的解题趣味中,从而开启学习的智慧,走上学霸之路。
目录
第1章观察能力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经典例题】/2
例1:填一字/2
例2:隐藏的单词/3
例3:步步高/3
例4:穿过花心的圆/4
例5:多出一块/5
【专题训练】/6
【本章专题训练答案】/22
第2章想象能力题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经典例题】/35
例1:巧联得安宁/35
例2:数字国名谜/35
例3:加法字谜/36
例4:添字母,组单词/36
例5:第三种线/38
【专题训练】/39
【本章专题训练答案】/55
第3章判断能力题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经典例题】/68
例1:五字竖匾/68
例2:到底准不准/69
例3:花瓶与地砖/70
例4:哪个跳得高/71
例5:电影院里的好座位/72
【专题训练】/73
【本章专题训练答案】/86
第4章计算能力题
“归来一只复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
【经典例题】/97
例1:豆子靠墙堆/97
例2:花间蜜蜂/98
例3:安妮的圣诞礼物/99
例4:寇克曼女生问题/99
例5:计算判断英语单词/101
【专题训练】/102
【本章专题训练答案】/126
第5章推理能力题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经典例题】/160
例1:聪明的囚徒/160
例2:卡洛尔谜题/161
例3:录取情况/162
例4:身份之谜/163
例5:谁是好人/164
【专题训练】/165
【本章专题训练答案】/181
第6章认知能力题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经典例题】/192
例1:下一个字母/192
例2:向前还是向后/193
例3:超强手指的力量/193
例4:是魔术还是幻觉/194
例5:立体电影与偏振原理/194
【专题训练】/196
【本章专题训练答案】/207
第7章实践能力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经典例题】/216
例1:绳梯/216
例2:三个直角的三角形/217
例3:为何乘地铁时耳朵不发胀/218
例4:太空课堂与地球实验/218
例5:谁能把气球吹起来/220
【专题训练】/221
【本章专题训练答案】/230
第8章创新能力题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经典例题】/237
例1:调转图形/237
例2:最短的距离/238
例3:一笔画正反/239
例4:捅不破的纸/239
例5:水果拼图/240
【专题训练】/241
【本章专题训练答案】/252
第9章综合能力题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经典例题】/259
例1:《暮江吟》中的自然科学知识/259
例2:依次归类/260
例3:足球比赛中的“香蕉球”/260
例4:欢乐斗地主/261
例5:国民投票审查/262
【专题训练】/263
【本章专题训练答案】/273
摘要
    (摘自本书第159页至第162页) 第5章 推理能力题 “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 推理能力,就是通常所说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是指合理地进行思维的能力。一个逻辑推理能力强的人,往往思维缜密,能够正确获知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可以说,逻辑推理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低的体现。 表达畅通与否、思维是否严谨、思考的快与慢,这些都跟一个人的逻辑推理能力紧密相关。逻辑推理能力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数学中的许多公式都是逻辑推理,比如,已知有一个四边形,这个四边形的两组对角相等,所以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这就是一个经典的“三段论”逻辑推理问题。尤其是在几何证明题中,逻辑推理无处不在。这样的例子在数学中不胜枚举,逻辑推理能力的正确运用在我们数学科学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逻辑推理除了在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外,在日常生活中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在生活中时刻做着各种逻辑推理,比如有这样一位主人,请甲、乙两位客人吃饭。他和甲来到饭馆里,等了好大一阵子,乙还没来。主人自言自语地说:“唉,该来的还没有来。”甲听后心想:“我是不该来的吗?那我走吧。”主人没意识到他的话经推理会得出一个与自己意愿相违的结论,竟把甲给气走了。这里,甲的想法(即思维过程)是这样的:该来的是还没来的;我不是还没来的;所以,我不是该来的。这就是一个直言三段论。当然,这是一个反面的例子,但不论是正面还是反面,都说明日常生活中逻辑推理总是无处不在,且起着重要的作用,你或许在不知不觉中做着这种或那种逻辑推理。逻辑推理使我们的生活更充实,我们要注重培养正确的逻辑推理能力。 唐代顾况有诗云:“凡物各自有根本,种禾终不生豆苗。”世间万物都遵循着其发展规律,思维也不例外。做出任何正确判断的基础,都是要拥有清晰的逻辑推理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具体化作为思维的基本过程,揭露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只有经过逻辑推理,人们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人的认知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知阶段。 很多时候,我们侧重于知识的学习,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在本章中,我们提供给读者一些经典的逻辑推理题,这些题目取材生动,设计精巧,步骤严密,妙趣横生。它们可锻炼你的头脑,教给你许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希望你能从本章中得到一些启迪,成为一位逻辑推理的高手。 经典例题 例1:聪明的囚徒 古希腊有个国王,想把一批囚徒处死。当时流行的处死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砍头,一种是绞刑。怎样处死这批囚徒呢?他决定让囚徒自己去挑选一种。挑选的方法是这样的:囚徒可以任意说出一句话来,而且这句话是马上可以验证其真假的。如果囚徒说的是真话,就处绞刑;如果囚徒说的是假话,就砍头。结果,许多囚徒不是因为说了真话而被绞死,就是因为说了假话而被砍头;或者是因为说了一句不能马上验证其真假的话,而被视为说假话砍了头;或者是因为讲不出话来而被当成说真话处以绞刑。 在这批囚徒中,有一位囚徒是极其聪明的。当轮到他来选择处死的方法时,他说出了一句巧妙的话,结果使这个国王既不能将他绞死,又不能将他砍头,最后只得把他放了。 这个聪明的囚徒说的是一句什么话呢? 答案: 这个聪明的囚徒说的是“要对我砍头”。这句话使国王左右为难。如果真的把他砍头,那么他说的就是真话,而说真话是应该被绞死的。但如果把他处以绞刑,那么他说“要对我砍头”便成了假话,而说假话又是应该被砍头的。不管绞死还是砍头,都没有办法执行国王原来的决定,结果只得把他放了。 从推理形式看,这个囚徒在国王面前构造了一个二难推理:如果把他砍头,那么,会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如果把他绞死,那么,也会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总之,或者把他砍头,或者把他绞死,都要违背国王原来的决定。这是二难推理的一种常用形式,即简单构成式。 例2:卡洛尔谜题 英国剑桥大学数学讲师卡洛尔曾出了下面这道题目来测验他的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题目是这样的: ① 教室里标有日期的信都是用粉色纸写的。 ② 丽萨写的信都是以“亲爱的”开头的。 ③ 除了约翰外没有人用黑墨水写信。 ④ 皮特没有收藏他可以看到的信。 ⑤ 只有一页信纸的信中,都标明了日期。 ⑥ 未标记的信都是用黑墨水写的。 ⑦ 用粉色纸写的信都收藏起来了。 ⑧ 一页以上的信纸的信中,没有一封是做标记的。 ⑨ 约翰没有写一封以“亲爱的”开头的信。 根据以上信息,判断皮特是否可以看到丽萨写的信。 答案: 不能。由①知:标有日期的信——用粉色纸写的;由②知:丽萨写的信——“亲爱的”开头;由③知:不是约翰写的信——不用黑墨水;由④知:收藏的信——不能看到;由⑤知:只有一页信纸的信——标明了日期;由⑥知:不是用黑墨水写的信——做标记;由⑦知:用粉色纸写的信——收藏;由⑧知:做标记的信——只有一页信纸;由⑨知:约翰的信——不以“亲爱的”开头。综上所述:丽萨写的信——不是约翰写的信——不是用黑墨水写的信——做了标记——只有一页信纸——标明了日期——用粉色纸写——收藏起来——皮特不能看到。所以,皮特不能看到丽萨写的信。 例3:录取情况 甲、乙、丙三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但很多人不知道他们分别被哪个学校录取。有三个同学分别做了如下猜测: 同学A:甲被清华大学录取,丙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 同学B:甲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乙被清华大学录取; 同学C:甲被北京大学录取,丙被清华大学录取。 他们的猜测各对一半。那么,下面哪个答案符合他们的情况? A. 甲、乙、丙分别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录取 B. 甲、乙、丙分别被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 C. 甲、乙、丙分别被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录取 D. 甲、乙、丙分别被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清华大学录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