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物种复活

物种复活

  • 字数: 11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南海出版公司
  • 作者: (瑞典)托里尔·科恩菲尔特(Torill Kornfeldt)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4429753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3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1859年,《物种起源》出版,挑战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说,以全新的科学视角开创了生物发展史的新纪元。短短160年后的今天,基因工程已不满足于探讨物种如何起源,而是将触角伸向了曾属于上帝的领域——再现灭绝物种。恐龙、猛犸象、渡渡鸟、旅鸽、布卡多山羊……这些曾因各种各样的原因走向灭绝的动物,能否借助现代基因技术重归大众视野?瑞典科学记者托里尔·科恩菲尔特将带你走访世界各地“去灭绝”(de-extinction)项目的负责人,从一线科学家那里了解物种复活的进展。但是复活物种是否真的有必要,对自然进化的无视又是否会带来更大的危机?相信科恩菲尔特反思、怀疑的精神和开放的态度将会对你有所启发。
目录
引言一个新世界1
第1章西伯利亚的夏天9
第2章是谁想打造一头猛犸象?22
第3章灭绝物种的春天41
第4章翅膀风暴55
第5章另一种布卡多山羊77
第6章最后的北部白犀牛90
第7章“这件事没那么简单”107
第8章上帝的工具箱123
第9章蔓延的死亡134
第10章如果看起来像只鸭子,叫起来也像只鸭子,它会是一头原牛吗?150
第11章富有野性的欧洲166
第12章天方夜谭180
第13章藏在母鸡体内的巨兽190
第14章乌托邦和反乌托邦之间的分界线205
第15章融化的永冻层213
尾声生命会找到延续的方式223
致谢231
摘要
     第1章 西伯利亚的夏天 前往东西伯利亚的切尔斯基地区(Chersky),只能乘坐局促破旧的螺旋桨飞机。每两周有一班飞机从雅库茨克新建的机场出发。雅库茨克,这座号称世界上最寒冷的城市,冬季气温可以降至零下50摄氏度,而在7月中旬我们到达的这一天,却炎热得炙人。 我们坐在一辆小巴士里,等待登机。13个成人、两名儿童和一只有着毛茸爪子和耳朵的小狗。一个男人捧着一盆兰花;一个女人带着一件貌似圣诞装饰品的东西,用黑色塑料袋罩得严严实实,约莫有一人高;另一个女人拿着窗帘杆。我是专享一个不会说俄语的人,也是专享一名访客——其他乘客都是从大都市雅库茨克采购完毕、准备返家的切尔斯基人。 飞机看起来随时可能坠毁,一名穿着工装裤的机械师在附近转悠,拿着螺丝刀戳了戳舱门。一名飞行员走上前去,用手试了试螺旋桨能否正常运转。我坐在小巴士里,心情越来越紧张。不然,干脆取消这趟航程吧?可我有别的选择吗?毕竟这是前往切尔斯基的专享方式,而且其他人似乎毫不担心飞行安全。最终,我只得硬着头皮,和大家一起踏上了摇摇晃晃的舷梯。 没有人在意机票上的座位。两名空乘指示大家尽量靠前坐。她们不说英语,只是用手指指点点比画了一番。机上的座椅破旧不堪,甚至无法支撑起靠背,大家只能全程半躺着。座椅下接近没有充气救生衣的踪影。空乘沿着窄仄的过道发放呕吐袋和咖啡时,那只毛茸茸的小狗就在座位间跑来跑去。飞机在上升过程中经历了剧烈的颠簸和震颤,但进入平飞状态后倒是颇为稳当,几乎一路向东。不过,在整整5个小时的航程中,我的脉搏一直比平时要快。 “这架飞机50年都没出过事,这次怎么可能有问题呢?”平安降落后,尼基塔·齐莫夫(Nikta zimov)对我说道。我们坐在宽敞的圆形大厅内,这里是研究站的核心区域,也是我此行前往切尔斯基的目的地。这座研究站是尼基塔的父亲谢尔盖·齐莫夫(Sergey Zimov)于20世纪80年代创建的。它距小镇好几公里,离你所能到达的任何地方都很远。 切尔斯基地处西伯利亚内陆,位于堪察加半岛西侧、日本以北稍稍偏东的位置。顺着宽阔的科雷马河,行船数日可抵达北冰洋海域。这里不通公路,连接外界的交通工具只有飞机或轮船。苏联时期,切尔斯基曾是罪犯的流放地;而繁荣时期,这里曾吸引大批淘金者。如今,1/3的住宅都已空置,人口锐减到不足3000人。我听说,20世纪80年代,镇上曾兴建过两个温水泳池,但很快就随着众多餐馆一起关门倒闭了。 从城镇中心败落的房子望出去,这里的景色格外美丽:宽广而平坦的大地上,遍布着蜿蜒的河流和清浅的湖泊;大片的河漫滩覆盖着黄花柳和落叶松森林;黑腐泥孕育出油绿葱郁的青草;河流将绵长的海岸线弯曲包围;在干燥的山丘上,长满了繁茂的圆叶桦。正值7月,柳兰和菊蒿争相竞放,到处都开满了明媚的粉色康乃馨和蓝色的穗花婆婆纳。 “我听说瑞典人很能喝。”见面的第一晚,尼基塔斟了一小杯伏特加递给我。这里的所有人都会就着伏特加吃晚餐,谢尔盖甚至在午餐时也要来上一杯。 谢尔盖很符合大众对俄罗斯人的刻板印象。他是一位离群索居于西伯利亚荒野的科学家,拥有一头灰色长发,还蓄着灰色胡子。他总是身穿T恤,头顶贝雷帽,嘴里叼着烟斗,在研究站里溜达。他的妻子加琳娜负责大部分的文书工作。 对于不同性别适合什么领域,谢尔盖自有许多看法。在某些方面,我和他持相同观点。比方说,走访切尔斯基期间,要不是别人拉一把手,我根本没法从船上爬进爬出。看得出,他很自豪,因为儿子尼基塔能接管整个研究站。至于定居圣彼得堡的小说家女儿,他则不愿多谈。不过,谢尔盖在第一晚就和我说,女性接近能胜任科学研究工作,研究站接待过的很优秀的访问学者中,有不少是女性。 谢尔盖于20世纪80年代来到切尔斯基,并创建了这所研究站。当时,西伯利亚原住民拥有自己的书面语言,不以俄语为母语。为了扩大控制力,苏联政府大量斥资,试图将资源和影响拓展至北西伯利亚地区。他们指派“纯正的俄罗斯人”迁移至此,以巩固国家团结。大批的研究站和矿井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航空交通也应运而生。 “这是个好地方。我有大把的自由时间,还可以远远躲开那些空洞的宣传口号。”晚饭时,我们吃着驼鹿肉丸,谢尔盖不禁感慨。 如果喜欢吃烤驼鹿肉的话,研究站的伙食可以说相当不错。到了晚上,大家边喝啤酒边玩扑克,每个人都在大嚼风干腌乌贼。味道还算可口,只是肉质偏老。 苏联解体,意味着拨款的中断,研究站的经费出现了危机。谢尔盖接到指示,携同家眷一起离开研究站,前往新西伯利亚大学任教,但他拒绝了。谢尔盖决定留在切尔斯基,和家人共同建立俄罗斯第一所私人研究站。 起步很艰难。尼基塔回忆说,90年代是一段灰暗的岁月,当时自己只有十几岁,一家人有时候连饭都吃不上。现在情况有所改观,每年,全世界有50多名科学家到这里来研究自然生态和永冻层,其中美国人居多。和我同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