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问茶

问茶

  • 字数: 2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2-08-01
  • 商品条码: 978757191354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64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问茶》由于凌汉,高曼丽主编
作者简介
于凌汉 黑龙江省茶艺师协会会长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 国家评茶高级技师 国家评茶师职业鉴定高级考评员 国家茶艺竞赛裁判员 中国茶叶博物馆茶文化讲师
目录
第一章茶之起源
001.最早发现茶的人是谁/12
002.茶树起源于哪儿/12
003.“茶”字是怎么来的/13
004.中国古代怎样制茶/13
005.中国古代如何饮茶/15
006.茶文化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17
007.什么是贡茶/20
008.中国有哪些茶区/23
009.我国有名的茶典有哪些/26
010.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是什么/29
011.我国古代有名的茶人有哪些/29
012.茶祖是谁/35
第二章茶之分类
013.茶分为几类/38
014.什么是绿茶/38
015.什么是红茶/40
016.什么是青茶/41
017.什么是白茶/43
……
摘要
     001 最早发现茶的人是谁 据陆羽《茶经》载:“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是发现与利用茶叶最早的国家,经过漫长的历史跋涉,现在茶已经在全世界50多个国家扎下了根。若从神农时代开始算起,在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距今大约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据考证,最早利用茶的为神农氏——古本《神农本草经》云:“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是远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相传在公元前2700多年以前,神农为了给人治病,经常到深山野岭采集草药,并对采集的草药亲口尝试,体会、鉴别草药的功能。有一天,神农在采药时尝到了一种有毒的草,顿时感到口干舌麻、头晕目眩,他赶紧找一棵大树背靠着坐下,闭目休息。这时,一阵风吹来,树上落下几片绿油油的、带着清香的叶子,神农拾了两片放在嘴里咀嚼,一股清香在口中散播开来,顿时感觉舌底生津、精神振奋,刚才的不适一扫而空。他感到奇怪,于是,再拾起几片叶子细细观察,他发现这种树叶的叶形、叶脉、叶缘均与一般的树木不同。神农便采集了一些带回去细细研究,后来将它定名为“茶”,这就是茶的最早发现。此后茶树逐渐被发掘、采集和引种,人们将其用作药物、供作祭品、当作食物和饮料。002.茶树起源于哪儿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茶、制茶、饮茶的国家,茶树的栽培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云南的普洱县有一棵“茶树王”,树干高13米,当地人称其已有1700年的历史。近年,在云南思茅镇的森林中,人们又发现两株当地人认为树龄为2700年左右的野生“茶树王”,需要两人才能合抱。在这片森林中,直径在30厘米以上的野生茶树有很多。 茶树原产于中国,一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近几年,有些国外学者在印度也发现了高大的野生茶树,就贸然认为茶树原产于印度。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文明古国,虽然两国都有野生古茶树存在,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我国已经有文献记载“茶”的时间,比印度发现的野生古茶树的树龄还要旱了1000多年。当印度人还不知道茶的作用,甚至不知道有茶树这种植物时,我国的茶文化已有千年的历史。无论是从茶树的历史还是分布情况,或是地质变迁,又或是气候变化等等方面来看,都只能说明一个事实: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是茶树的故乡。003.“茶”字是怎么来的 在唐代之前,人们大多把茶称为“荼”,期间也用过其他字形,直到中唐以后,“茶”字才成为官方的统一称谓。在中唐之前,有称“横”“茗”“辩”的。最初,茶被归于野外的苦莱——“荼”类,没有单独的名称,如《诗经》n中“谁谓茶苦,其甘如荠”,人们用“荼”字作为茶的称谓。 《尔雅》一书中,开始借用“掼”字来代表茶树。《尔雅·释木》之中为其正名,“掼,即荼”;但“椟”的原义是指楸、梓之类的树木,用来指茶树会引起误解。所以,在“桢、苦荼”的基础上,又造出一个“搽”字,用来代替原先的“桢”“荼”字。到了陈隋,出现了“茶”字,改变了原来的字形和读音,多在民间流行使用。直到唐代陆羽第一次在《茶经》中使用统一的“茶”宇之后,才渐渐流行开来。 如今世界各国关于茶的读音,大多是从中国直接或间接引入的。这些读音可分为两大体系,一种是采取普通话的语音——“CHA”:一种是采取福建厦门的地方语“退”音——“TEY”。 P11-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