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核心素养及其培育

  • 字数: 18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靳玉乐,张铭凯,郑鑫
  • 出版日期: 2018-03-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1801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推荐品性和素质,有效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关乎学生的当前成长,而且关乎学生的未来发展。靳玉乐、张铭凯、郑鑫著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在综合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人与工具、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个维度,语言运用、信息素养、自我理解、反思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参与、社会责任和国际理解九个关键要素对核心素养及其培育进行了探讨。
本书所构建的“三维度九要素”的核心素养理解框架和探索提出的相应培育路径,或许都还有待商榷,但人们对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探究永远在路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于核心素养及其培育这一问题的思考其实就是对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这种人的一种探究,其旨趣在于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探寻某种理路。
目录
前言
导论
第一节 核心素养的由来
一、国内外人才培育的趋势所向
二、我国素质教育的发展走向
第二节 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
二、核心素养的特点
三、核心素养的维度
四、核心素养的价值
第一章 语言运用
第一节 语言运用的内涵
一、语言运用的界定
二、语言运用的结构
三、中小学阶段语言运用的表:oE
第二节 语言运用的价值
一、推进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式
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和保障
第三节 语言运用能力的培育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优势
二、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辅撑作用
第二章 信息素养
第一节 信息素养的内涵
一、信息素养的内涵
二、信息素养的构成
三、不同学段的表征
第二节 信息素养的价值
一、有利于推进教育的深化改革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全发展
第三节 信息素养的培育
一、建构支持性学校教学环境
二、教师自主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辅助作用
第三章 自我理解
第一节 自我理解的内涵
一、自我理解的定义
二、自我理解的维度
三、自我理解的学段特征
第二节 自我理解素养的价值
一、于教育改革的价值
二、于学生发展的意义
第三节 自我理解素养的培育
一、学校层面自我理解素养的培育
二、家庭层面自我理解素养的培育
第四章 反思能力
第一节 反思能力的内涵
一、反思能力的定义
二、反思能力的维度
三、反思能力的学段特征
第二节 反思能力的价值
一、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社会发展的外在需求
第三节 反思能力的培育
一、学校层面反思能力的培育
二、家庭层面反思能力的培育
第五章 创新精神
第一节 创新精神的内涵
一、创新精神的界定
二、创新精神的构成
三、不同学段的表征
第二节 创新精神的价值
一、作为社会进步的精神之源
二、有助于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
三、有助于学生自由全面发展
第三节 创新精神的培育
一、建设创新型学校教育教学环境
二、建构支持型家庭教育环境
第六章 实践能力
第一节 实践能力的概述
一、实践能力的现状反思
二、实践能力的概念辨析
三、实践能力的结构特征
四、实践能力的年龄表征
第二节 实践能力的价值
一、有利于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进
二、有利于学生的综合发展
第三节 实践能力的培育
一、学校营造实践氛围,建设实践教育基地
二、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升教学素养
三、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给孩子自主发展空间
第七章 合作参与
第一节 合作参与的概述
一、合作参与的内涵诠释
二、合作参与的维度建构
三、合作参与的年龄表征
第二节 合作参与的价值
一、个人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时代发展的外在要求
第三节 合作参与素养的培育
一、学校层面合作参与素养的培育
二、家庭层面合作参与素养的培育
第八章 社会责任
第一节 社会责任的内涵
一、社会责任的定义
二、社会责任的维度
三、社会责任的学段特征
第二节 社会责任的价值
一、个人发展的内在需要
二、社会发展的外在需要
第三节 社会责任的培育
一、学校层面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
二、家庭层面社会责任素养的培育
第九章 国际理解
第一节 国际理解的内涵
一、国际理解的界定
二、国际理解的构成
三、不同学段的表征
第二节 国际理解的价值
一、有利于个体适应时代发展步伐
二、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发展
三、有利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第三节 国际理解的培育
一、切实推进学科课程与国际理解教育深度融合
二、培育具有国际理解素养的教师
三、开展社会主题实践活动
四、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