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世界遗产地茶文化空间演化研究

世界遗产地茶文化空间演化研究

  • 字数: 31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 作者: 郭伟锋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51089520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40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茶文化空间的形成与演化为切入点,以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为案例地,试图通过量化研究分析出茶文化空间在形成和演化过程中外在的驱动因素和内在的演化机理。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的方法对茶文化空间的形成过程进行实证分析,并借用供需理论、文化资本理论及相关学术成果,构建武夷山茶文化空间演化的指标体系,建构旅游地茶文化空间演化的理论模型,通过驱动因素的动力作用与空间综合水平演化的客观响应来诠释茶文化空间的演化机理。结果显示,市场供需因素作用力优选,为茶文化空间演化的动力引擎;政府管理因素作用力先抑后扬,是空间演化的幕后推手;文化资本作用力较弱,但稳定持久,是空间文化内涵演变的助推力。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第二节相关概念辨析与研究综述
第二章理论方法与内容框架
第一节理论方法
第二节内容框架
第三章茶旅融合与茶文化空间的发展:武夷山案例
第一节武夷山旅游发展概况
第二节武夷山茶旅融合
第三节武夷山的茶文化空间
第四章武夷山茶文化空间的形成研究
第一节不同阶段茶文化空间形态的形成
第二节不同阶段茶文化空间功能的形成
第三节不同阶段茶文化空间文化形态的形成
第五章武夷山茶文化空间格局研究
第一节茶文化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
第二节不同阶段茶文化空间的布局与趋势
第三节不同阶段茶文化空间格局分析
第四节不同阶段茶文化空间形态的区域分布
第六章武夷山茶文化空间演化研究
第一节茶文化空间演化的驱动因素研究
第二节茶文化空间的演化机理研究
第七章旅游地茶文化空间演化的理论总结
第一节旅游地茶文化空间的演化模式
第二节旅游地茶文化空间的演化特征
第三节旅游地茶文化空间“三制四力”的联合动力机制
第四节旅游地茶文化空间的演化机理
第八章旅游地茶文化空间演化的实践启示
附录
参考文献
摘要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缘起 (一)社会背景:现代化进程与城镇空间生存悖论 19世纪中叶至今,现代化一直是中国社会重要的理论和实践话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推动了城镇化快速发展,2014年城镇化率提升到54.77%,城镇人口开始占据主导地位。城镇空间迅速扩张的同时,城镇居民处于一种生存悖论状态,即人住进了高楼大厦,精神却在外面淋雨。 (1)人的生存向度从时空维度解读为:时间上,机械乏味;空间上,狭隘封闭。结果是人被安置于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全面异化的城市生活之中,内在于生活世界的自在价值随之被埋葬了。现代化、城镇化招致了时空的异化,人成为工具理性役使下的“单向度的人”。 (2)旅游地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旅游地的游览性、休闲性、娱乐性迥异于惯常生活环境,成为寻求愉悦感的“异位空间”,旅游活动是人们对精神家园的寻觅。 (二)产业背景:文化空间与旅游新业态的契合 (1)旅游业进入大众旅游时代,产业发展空前繁荣。我国从发展旅游业以来,已经历了产品和产业两个重要的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地方政府把景区包装成旅游产品,可以筑巢引凤,吸引大批游客参观游览。90年代,随着游客的增多,围绕着游客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供给链逐渐形成。今天,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发展空前繁荣。2015年,国内旅游人数达到40亿人次,人均出游达3次之多,解决就业人数达到7911万人,占全国就业比重为10.2%。旅游不但已成为居民日常生活的必要组成部分,而且也名副其实地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2)产业转型升级,文化空间地位突显。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是个喜讯,互联网与旅游的结合,加快了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现代游客已经从“下车拍照,上车睡觉”的“经历游”转向了文化、休闲、体验的“享受游”,供给侧不断涌现的新产品、新线路、新方式中更多融入了“商、养、学、闲、情、奇”等文化元素。在出游方式上,自由行超过85%,自驾游超过60%。而且,随着80后、90后这批年轻游客群体中的主力军兴起,越来越多个性化、定制化、地方性的旅游产品逐步占领市场,文化空间已不仅是为游客提供游览服务的地理和物理场所,而是为游客提供分享和体验的精神场所。 (3)旅游地文化空间种类繁多,特色越来越明显。旅游产业生产出来的文化空间的基础是景区、饭店、购物场所、休憩商务区、接待中心、机场等组成的复杂空间网络。今天,除了传统“高大上”的A级景区、星级饭店等传统的文化空间外,博物馆、文化遗址、主题公园、游憩商务区、古城、古镇、古街、民俗文化生态村、演艺场、农家乐等文化空间逐渐向游客开放,与此同时,“低小吊”的房车营地、帐篷度假营地、树屋等新兴空间已经开始占领年轻游客的市场。旅游地文化空间不仅种类繁多,而且,更具有艺术性、人文性、诗意性、体验性等,例如北京798艺术区、深圳华侨城、阳朔西街、丽江古城、厦门曾厝垵等。今天的旅游目的地更注重小尺度空间文化氛围的提升,即便是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厕所等都要进行人性化设计,融入众多的文化元素。总之,文化空间在旅游地的兴起不仅符合旅游业新常态的发展需求,而且也迎合着现代游客的审美需求,是旅游供给侧改革和发展的新领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