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不任性的灵魂

不任性的灵魂

  • 字数: 93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张新颖
  • 出版日期: 2022-09-01
  • 商品条码: 978753218372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96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5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鲁迅文学奖、文津奖得主张新颖教授,在十三位文学天才的高蹈光环背后,领受他们真实的心灵品质与生命底色。 张新颖从布罗茨基眼中的奥登、奥登眼中的歌德谈起,牵引出但丁、艾略特、帕斯捷尔纳克、卡佛、博尔赫斯等世界文学目前的响亮人物,以此来讨论一个有创见的发现,即不任性的天才灵魂。任性与不任性,原是天才灵魂的两面。这些拥有超常天赋的人,理当任性;然而,他们意识到人生与自我的有限,选择了以不任性的方式度过一生。张新颖对天才的识别体认,对他们不任性的书写深有启发,给予读者重新理解这些天才灵魂的新视角。 ※ 张新颖式的叙事风格,延续“有情”的长河 张新颖已经建立了他个人风格的叙事方式,将作品置于人物的生命情境中解读。与沈从文研究一脉相承,在讲述人物的创作历程时,同时关注他们在生活和精神上的磨难。探讨个人面对历史变化力量的态度与抉择。例如,以赛亚•伯林在与阿赫玛托娃的短暂交往中,改变了自己的生命轨迹。在这一过程中,她帮助伯林发现了他自己的声音。证明个人不仅仅能够忍受历史,而且能够创造历史。 ※ 世界文学领域里的“人类群星闪耀时” 歌德决定去魏玛宫廷做公务员的一瞬;以赛亚•伯林与阿赫玛托娃促膝长谈的一夜;E﹒B﹒怀特从《纽约客》每日专栏写作自我逃逸的一年……这些命运攸关的转折、不动声色而意义深远的“文学时间”,作者回望时捕捉到了它们,洞察天才内在挣扎的精神世界。这被升华、冷凝、提炼的特写瞬间,展现人性无与伦比的力量与美丽,如一颗颗明亮星辰,闪耀夺目光辉。 ※ 给青年写作者的启示之书 如何描绘置身其中的城市?歌德交给年轻写作者这个命题。年轻人写起内心体验总是精彩万分,可对客观世界漠然无知。于是,歌德建议他,面面俱到地观察汉堡这座伟大的城市本身,再写内心的感情——那样,他就成功了。赋予普通事物以准确的感知与悠长的凝视,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中超拔而出,看见世界。当下有志写作的读者,在这本书里会获得有益的矫正与启发。
内容简介
“不任性”,源自歌德中年时期写的一首诗。“若徒有放任习性,则永难至境遨游,非难见作手,惟规矩予人自由”。本书讲述布罗茨基、奥登、歌德等一系列西方文学目前的巨匠某一段独特人生经历。这些伟大人物之间,也存在着理解、认同、投射等相互交织的关系。他们拥有一颗不任性的灵魂。所谓“不任性的灵魂”,共同特征在于克制、谦逊、中性、平静。从以自我为中心的情绪、感情的控制下解脱出来,学会克制,学习把自己放到适当的位置,放到众多的人事之中,放到世界之中。这个时候,才可能看到世界。
作者简介
张新颖,一九六七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九讲》、《沈从文的前半生》;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当代批评的文学方式》、《斜行线》;随笔集《九个人》、《沙粒集》、《迷恋记》、《读书这么好的事》;诗集《在词语中间》、《三行集》、《独处时与世界交流的方式》等。曾获得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目录
小引
不任性的灵魂
伟大作家的回报
读T.S.艾略特演讲札记
T.S.艾略特与几代中国人
俄国之恋
以赛亚·伯林与安娜·阿赫玛托娃
生活从来不是需要去加工的材料
写这些被生活淹没了的人
雷蒙德·卡佛和他的小说集《大教堂》
博尔赫斯三题
生命在梦想中流逝
想象的动物
七个夜晚的说书人
《纽约客》的罗斯
“嗯,是不错。”
把E·B·怀特书信集当作他的自传来读
“我很可能什么也没干,除了给鸟儿换水”
献给爱丽丝的挽歌
“不论我说什么,我都崇爱着她”

摘要
     不任性的灵魂 一 约瑟夫·布罗茨基说,他用英语写作,是为了使自己更接近“二十世纪伟大的心灵”:威斯坦·休·奥登。一九七七年开始,布罗茨基改用奥登的母语为文为诗,其时奥登已经去世四年,他的所为,只是想“取悦一个影子”。 奥登最初给布罗茨基的印象,是自我克制。那还是在俄罗斯时期,奥登的一行诗,让他见识了另外的“菜谱”:“由于我是靠吃俄语诗歌那基本上是强调和自我膨胀的食物长大的,故我立即就记下这个菜谱,其主要成分是自我克制。”“可我在这行诗中受益于这位诗人的,不是其情绪本身而是其处理方式:安静,不强调,没有任何踏板,几乎是信手拈来。” 这个印象随后不断深化,达至对谦逊品质的领悟。奥登有些近于闲聊的诗行,其实是,“形而上学伪装成普通常识,普通常识伪装成童谣对句。”这种个人谦逊,“与其说是由某个特别信条强加在他身上的,不如说是由他对语言本质的意识造成的。谦逊绝不是经过选择的”。在读了《悼叶芝》之后,布罗茨基意识到,奥登是比叶芝或艾略特更谦逊的诗人,有一颗比他们都“更不任性的灵魂”,同时,“其悲剧性恐怕一点不减”—但是,“他从不把自己放在悲剧画面的中心;他充其量只是表明自己在场”。 还有,奥登的脸。布罗茨基见过奥登的一张照片,似乎是在纽约的某座天桥上。“那样貌很一般,甚至平凡。这张脸没有任何特别诗意的东西,没有任何拜伦式的、魔性的、反讽的、冷峻的、鹰钩鼻的、浪漫的、受伤的之类的东西,反而更像一个医生的面孔,他对你的故事感兴趣,虽然他知道你有病。一张准备好应付一切的面孔,一张总面孔。” 等到他们第一次见面,布罗茨基问他对罗伯特·洛厄尔有什么看法,他回答说:“我不喜欢这样一些男人,他们总散发一股背后有一群哭泣的女人的气息。”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伦敦斯蒂芬·斯彭德家中的晚宴上,由于椅子太低,女主人拿了两大卷《牛津英语词典》让奥登垫着。“当时我想,”—布罗茨基想—“我看到了专享有资格把那部词典当坐垫的人。” 以上这些,都出自布罗茨基一九八三年的文章《取悦一个影子》;如果要了解布罗茨基对奥登诗歌的具体见解,应该细读那篇有名的讲稿《论W。H。奥登的〈1939年9月1日〉》,九十九行诗,布罗茨基一行一行地阐释,译成中文,大概三万字左右。这两篇文章都收入散文集《小于一》,黄灿然翻译了这本书,浙江文艺出版社二〇一四年出版。 但眼前这篇短文主要想说的,还不是布罗茨基眼中的奥登,而是奥登眼中的歌德。布罗茨基刻画出这么一颗“不任性的灵魂”,克制,谦逊,中性,平静,“他把自己的位置定得很低:实际的低,这意味着在众多人事中间。”借助布罗茨基对奥登的理解,或许更容易明白奥登对歌德的理解。理解,交织着许多重要的因素构成相互的关系,其中有认同,有投射。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