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作家中的作家

作家中的作家

  • 字数: 18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邱华栋
  • 出版日期: 2017-02-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1177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56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有名作家、诗人邱华栋选择十三位现代文学大师:普鲁斯特、卡夫卡、博尔赫斯、巴别尔、加缪、君特?格拉斯、福克纳、卡尔维诺、米兰?昆德拉、麦卡锡、大江健三郎、卡佛、石黑一雄,从个人的阅读经验出发,对其作品进行精微观察描述,对作家的整体创作进行了独到的剖析和把握,解读与分析深入浅出,既带我们领略了大家的风采,也给我们带来了世界文学的诗性观照。
作者简介
邱华栋,有名诗人、小说家,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主要作品有:诗集《从火到水》《花朵与岩石》《世间很美的情诗》等,长篇小说《夜晚的诺言》《白昼的躁动》《正午的供词》等。另有中短篇小说集、电影和建筑研究文集、文学评论集、散文随笔集等著作数十部。多部作品被翻译成日文、韩文、俄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法文和越南文发表和出版。
目录
马塞尔·普鲁斯特:回忆的长河
弗兰茨·卡夫卡:无边梦魇与无家可归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时间的主人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与局内人
君特·格拉斯:德国之镜
伊萨克·巴别尔:闪电风格与史诗片
威廉·福克纳:美国文学新神话
伊塔洛·卡尔维诺:“飞鸟般的作家”
米兰·昆德拉:关于记忆与遗忘
科马克·麦卡锡:在暴力的血色旋涡中
大江健三郎:“我就是那个跑来给你报信的人”
雷蒙德·卡佛:生活之艰,写作之难
石黑一雄:寻觅旧事的圣手
后记
摘要
    人的精神被重新安置
     法国诗人法尔格在谈到马塞尔?普鲁斯特(MarcelProust,187l一1922)的时候是这么说的:“看上去,他远离阳光和空气而生存,活像一个隐士,长期蛰居在他那座橡木小屋里,他的脸上现出某种焦虑的神情,似乎一股悲伤之情正在逐渐平息,他全身都蕴含着苦涩的善良和仁慈。”
     对于大部分读者来说,普鲁斯特可能是一个阅读的难题。因为他写了一部长度令人畏惧、很难耐心读下去的小说。我曾经问过很多朋友(其中有不少都是我的作家同行),他们是否从头到尾读完了《追忆似水年华》,答案是几乎没有。当然,大家都知道它,至少也都阅读过这部闻名世界的小说的一部分内容。然而,《追忆似水年华》的长度和密度就像两道难以逾越的鸿沟,阻挡了心态浮躁的人去跨越;同时,也使这部小说继续保持着一种神话般的神秘力量。
     普鲁斯特是20世纪法国贡献给人类的伟大的小说家。如果说小说史的发展是经由拐点不断改变的话,那么,普鲁斯特就是一个站在小说史拐点上的作家,他的《追忆似水年华》就是改变了小说历史的伟大作品。他因此成为20世纪现代小说的先驱之一。我这么说绝不过分。这部巨制分为七个部分,翻译成中文接近250万字。首先,从篇幅上,它就是一个奇迹,如同一条巨大的河流,将一个时代全部的印象,都化作个人的、绵密的、厚实的、雕琢的、绵延的、细腻的、忧伤而平静的回忆长河。这部小说还像一幅无比巨大的花毯,编织着普鲁斯特所存在的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全部信息图像。记忆混合着嗅觉、味觉、触觉、听觉、视觉,将那些微不足道却又微妙复杂的心理与外部景象,融汇在一炉里,造就出一本书,一本连绵下去的书。在书里,时间和回忆似乎永远像河水那样流动着,永不停息,记忆因此得以永恒。
     一个有雄心的作家,总是想写出一部永恒的伟大之书。一部杰作,总在那里等待作家去完成。一旦完成,它就离开了作者,巨大而耀眼,成为永恒的造物,成为大家共同欣赏的名著。很多作家都梦想能写出这样的作品,可只有很少的作家可以获得上天的青睐,在天赋、勤奋和机缘巧合的共同作用下,很终成为那永恒造物的创造者。
     那么,《追忆似水年华》是一部什么小说?长河式的意识流小说,心理现实主义小说,自传体小说,教育和成长小说,通过内心体验所描绘的社会小说,还是一部带有象征色彩的现代主义小说?我觉得,在这部小说中,上述的判断都可以用来形容它的某种特征。马塞尔?普鲁斯特把这些标签化的特征组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一部无论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异的巨作,一部和他所在的时代紧密联系的伟大作品。 法国作家安德烈?莫洛亚写道:“对于1900到1950年这一段历史时期而言,没有比《追忆似水年华》更值得纪念的长篇小说杰作了――马塞尔?普鲁斯特像同时代的几位哲学家一样,实现了一场‘逆向式的哥白尼革命’,人的精神又重新被安置在天地的中心,小说的目标变成描写精神所反映和歪曲的世界。”莫洛亚的评价是相当准确的,不仅说明了这部小说在文学目前的地位,也说明了这部小说的核心贡献:对精神所反映和歪曲的世界的全面呈现。尽管很多研究者认为,普鲁斯特在写这部小说的时候,更多地受到了当时的心理学哲学的影响,但是,我还是觉得他个人的某种特质,比如高度敏感的神经和哮喘病,比如病态的神经质,以及喜欢沉溺于想象和回想的生活状态,是他很终写出来这部小说的真正原因。
     记忆的触发点
     1871年,普鲁斯特在巴黎出生。他出生于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巴黎医学界的非常不错,曾经当过类似卫生部长的“卫生总监”,母亲则是文化修养与家教都很好的犹太人,与巴黎犹太人所构成的富人阶层有着广泛的联系。因此,这种家庭出身给了小普鲁斯特一种特殊而优越的文化背景。但是,他从小就体弱多病,九岁的时候,他就爆发了靠前次哮喘,生命垂危,差点就告别了人世。中学时代的普鲁斯特别勤奋好学,对文学、修辞学和哲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爱好。1890年,他在巴黎大学听到了有名哲学家亨利?柏格森的关于人类意识和直觉的心理哲学课程后,受到了影响和启发,并且将这种哲学理念运用到自己早期的写作当中。从此,柏格森的哲学理论就成了他文学写作上的理论支撑,再加上他的敏感和神经质的天性,一个伟大的、带有稍许病态人格的作家普鲁斯特,就诞生了。
     法国作家弗朗索瓦?莫里亚克写道:“马塞尔?普鲁斯特的童年期比一般的孩子要长得多。这是一个感情极为脆弱的小男孩,如果临睡前没有妈吻,他连觉都睡不着。妈吻,以及它给小普鲁斯特带来的苦恼与欣喜,都成为后来其著作中的主题。例如,他早期的一部未完成的小说《让?桑德伊》和后来的鸿篇巨制《追忆似水年华》都是紧紧围绕着这类难忘的回忆展开的。尽管多少做了些渲染与夸张,但无论在早期的幼稚习作,还是成年之后的鸿篇巨制中,这些回忆都是可信的。在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著作中,凡是有关普鲁斯特本人,或者以普鲁斯特为原型的小说主人公的情节,都是有根有据的,少见虚构成分。”(《马塞尔?普鲁斯特》靠前章)莫里亚克的这段话是我们进入普鲁斯特的世界很好的参考。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