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华夏图志 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

华夏图志 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

  • 字数: 34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方曦闽
  • 出版日期: 2020-09-01
  • 商品条码: 978721425017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西方古代文献中有许多反映中国自然及人文风貌的图片。通过这些图片以西方商人、旅行者和传教士等的文字说明,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在西方人眼里的模样。本书从建筑(包括长城、故宫、卢沟桥、大报恩寺塔)、人物(包括皇帝、官员、孔子、妇女、蜑民)、动物(包括鸬鹚、麝)、植物(包括人参、大黄、茶)、交通(包括车、船)、习俗(包括司法、饮宴、杂耍、节庆、音乐与戏剧、汉字)等方面入手,结合440余幅插图,生动地介绍了鸦片战争前西方文献中的中国视觉形象以及源远流长的中西文化交流史。
作者简介
方曦闽,上世纪80年代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本世纪初移居美国,现为独立研究者。曾翻译、校译过《泰州学派》《女性特质》等近10种图书。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艺术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
目录
一、建筑
1.1长城
1.2故宫
1.3卢沟桥
1.4大报恩寺塔
二、人物
2.1皇帝
2.2官员
2.3孔子
2.4妇女
三、动物
3.1鸬鹚
3.2麝
四、植物
4.1人参
4.2大黄
4.3茶
五、交通
5.1加帆车
5.2船
六、风俗
6.1司法
6.2饮宴
6.3杂耍
6.4节庆
6.5音乐与戏剧
6.6汉字
摘要
     1.1 长城 公元4世纪,罗马历史学家阿米阿努斯·马瑟林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约330—400)在其著作《历史》第3l卷第23章中说:“向东有高墙围绕着赛里斯,他们因其王国的富有和广阔而闻名。”这可能是西方文献中首次出现中国有高墙的记载。 此后有关高墙或是长城的信息在西方沉寂了一千多年,直到在1561年出版的一本名叫《埃塞俄比亚史》的书中才又现端倪。此书附有很多耶稣会士的书信,其中有一位在中国当了六年俘虏的人在书信中回忆了自己在中国的经历。其人先说中国人善于筑墙,在中国的每个城市都有城墙。然后讲述了一场在北方长墙边发生的战争: 在中国与鞑靼接壤的边界,有一道坚固的墙,其长度相当于一个人走一个月的距离,国王在舷墙里屯了大量军人。在墙跟山连接的地方,他们把山体凿成墙壁的形状,因为鞑靼人骁勇善战。当时我们是囚徒,鞑靼人攻破了一部分墙体并进入境内一个半月旅程的距离;但是,国王动员了大量军人,这些人有上好的装备(中国人长于此道),他阻遏了在马背上战斗的鞑靼人。由于鞑靼的马已经变得虚弱而且快饿死了,一名中国军官命令将大量豌豆放在田野上,这样马就会违背自己主人的意志去吃豆子。中国国王的军队以这种方式使敌人陷入混乱,并转而驱逐了他们。现在,墙上还防守甚严。 两年后,葡萄牙历史学家巴洛士(Joao de Barros,1496—1570)在其《亚洲十年一记·第三个十年》(初版于1563年)中说: 在(北纬)43度和45度之间,横亘着一道墙,它从这个地区的门户,也是两座大山之间叫做嘉峪(Octli6y)的关隘起,向东延伸,一直到东部海边的山区止。整个墙的长度超过200里格。中国人说他们的皇帝建造了这道墙以防御外敌,就是我们说的鞑靼人,因为鞑靼人征服了墙的另一侧。此墙出现在中国人画的地形图上,所有的土地、山脉、河流、城镇和乡村都标注了名字,我们曾受命将地形图连同译本和一些书籍一同寄回。在这之前,我们得到了一小册《寰宇志》,书中有地方位置图及说明。这书上面虽然没有此墙的形象,但是我们从中国人的图中了解到了信息。我们知道此墙不是连绵不断的,在中国和鞑靼之间,有一道崇山峻岭,所以仅在关隘处建了墙。现在我们看到中国人画出了,真让我们吃惊。 1569年,葡萄牙多明我会教士克路士(Gaspar da Cruz,约1520—1570)的《中国志》出版,这是欧洲出版的第一本记述明代中国的书,也是欧洲第一本以中国为叙述对象的书。克路士曾在广州附近的沿海地区活动了几个月,了解到了一些关于长城的信息: 一般可信的说法是在中国和鞑靼之间有一道长达100里格的墙,有人断言超过100里格。。 他们(指鞑靼人)一直在跟中国人打仗,正如我以前说过的,在中国和他们之间有一道100里格(有人说更长)的墙,在那里总是有军人驻守以防御鞑靼人入侵。据信这道墙不是连续的,中间杂有山峦。一位波斯贵族曾经向我确认在波斯的某些地方也有类似的工程,中间也夹杂着大大小小的山。 1575年,西班牙传教士拉达(Martin de Rada,1533一1578)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南方盘桓了两个多月,其间得到了有关长城的知识: 在中国的北边有一道雄伟的用方石筑成的边界墙,它是世界上的杰作之一。它大约有600里格长,7寻高,底部有6寻宽,顶部3寻宽,听说都覆盖了瓦片。据中国史书记载,此墙是国王在1800年前建的。中国国王指派了一位总督和三位大将率军戍守墙外的许多城镇作为前线来抵御鞑靼人,然而因为这块地方是驱逐鞑靼人后兼并的,所以这些城镇不算是大明的,尽管它们在大明的治下。 到了1585年,西班牙人门多萨(Juan Gonz a lez de Mendoza,1545—1618)总结了前辈及同时代人的中国游记,并加入了从其他地方收集到的有关信息,在他的名著《中华大帝国史》中写下了后来在欧洲广为流传的,但也是以讹传讹的对长城的描述: 在这个王国有一道防御的墙,一共有500里格。它起始于一个西部高山上的城市嘉峪,一直向西延伸。建造该墙的国王叫赢政(Tzintzon)。他之所以建这道墙,是为了防御鞑靼人的入侵,他已经跟鞑靼人交战了多次,这道墙封锁了鞑靼边境。但是你必须了解,该墙自然的部分长达400里格,这部分是高大的岩石,它们彼此靠得很近。还有100里格是岩石之间的空档,这部分国王命令人工用非常坚固的岩石筑成,底部有7寻宽,高度也是7寻。该工程始于海边的广东(Canton)省,经过北直隶(Paguia)及江西(Cansay),止于四川(Susuan)省。上述国王为了建造这道雄伟的墙,在整个王国中每三个男子中抽一丁,或每五个男子中抽两丁。这些壮丁长途跋涉,吃尽千辛万苦,到不同的地区去劳作(虽然上述地区的附近储存着大量的劳力),在工程完工时他们几乎都死了。 建造这道气势庞大的墙引发了全国反抗国王的起义。在他统治了王国40年后,他被杀了,他的名叫二世(Agnitzi)的儿子也命归黄泉。关于这道墙的报告是千真万确的,因为是经过旅行到菲律宾、广东和澳门的中国人证实的,他们曾见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