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桥梁专家李文骥

桥梁专家李文骥

  • 字数: 288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9-01
  • 商品条码: 978751269038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0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该书稿记述了李文骥的一生。为我们展现了李文骥对中国桥梁建筑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锲而不舍、矢志不移的精神。史料翔实、叙述生动,文字流畅。具有较强史料价值。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个人传记,记述了中国桥梁先驱李文骥的一生。李文骥一生为中国桥梁建筑事业呕心沥血、鞠躬尽瘁,1913年詹天佑开始考虑武汉长江大桥方案时,刚刚从北京大学毕业的李文骥就参与了第一次规划,之后先后五次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测量钻探和方案设计工作,是这座大桥最早、历史最长的规划设计者。该书分为“传记”“文献”“忆文”“照片”四部分,优选的还原那段历史,叙述生动,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李希,1922年12月14日生于湖北宜昌。李文骥之长女,曾用名李楚翘。高中学历。1951年9月杭州市工商联丝织工业同业公会;1956年9月浙江省工商联干部;1966年7月下放到五七干校劳动;1977年11月浙江省工商联宣传处干部;1984年9月任浙江省工商联宣传处处长;1990年4月退休。2019年8月24日病逝于杭州。李志伟,1947年8月12日生于北平。李文骥三女李楚琴之子。大学专科学历。1968年在内蒙古牧区插队;1972-1991年,在天津大港、河北任丘、新疆泽普叶城、内蒙古锡林浩特等地,参加油田勘探开发建设;1988年获“工程师任职资格”;1992年以后,在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从事勘探信息管理和数据库设计开发工作;2007年8月退休。
目录
编者的话/李希、李志伟
一 传记
李文骥先生传/唐寰澄
自传/李文骥
附1.李文骥传记中提到的人物
附2.有关机构设置沿革(本书涉及时期)
附3.李文骥生平编年纪事
二 文献
引言
1.北京大学(京师大学堂)时期(1905-1913)
2.汉粤川铁路时期(1913-1927)
3.南京铁道部时期(1928-1934)
4.杭州钱塘江大桥时期(1934-1937)
5.抗战时期和胜利后(1937-1948)
6.新中国成立前后(1949-1951)
附:李文骥文稿、手稿、藏品清单
三 忆文
1.寸草心——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母并献给大弟慧培/李楚翘(李希)
2.历史上的武汉长江大桥建桥方案——纪念李文骥先生/唐寰澄
3.桥魂/李希
4.尘封的荣誉——一个穿越时光的“中国故事”/李志伟
5.京张铁路工程中的“工科举人”——写在李文骥充任京张铁路实习生110周年之际/李远明、李远航
6.百年前的老照片/蒋思荃
7.八千里路云和月/刘宇、刘梦盈
8.李学海的记录本/刘宇、刘梦盈
9.“我是桥二代”——访钱塘江大桥建桥工程师李文骥之女李希/陈楠枰
10.川汉铁路旧影述说杭州宜昌两地情/张帮寸(附:宜昌火车站/彭翔华)
11.失落的宝贝/蒋思荃
12.观看工程纪录影片有感/矫小红
13.跨越半个世纪的畅想/中铁大桥局
14.武汉长江大桥通车几代人梦想终成/凤凰卫视《腾飞中国》
15.方寸之间看沧桑/蒋思迅
16.大桥通车那天,全国人都在笑她播完音却哭了……/余佳
17.李文骥镜头下的南湖旧影——百岁老人珍藏重现昔日湖光水色/雷春桃
18.一位先行者的建桥计划/桥梁建设报
19.桥的故事——拜访档案捐赠者李希有感/陈淑媛
20.辛未书札/许宏儒、李慧培、唐寰澄、李楚翘、李楚兴、房慧智等
21.我的方案被选中,李老功不可没/唐寰澄
22.深圳钢结构博物馆撷珍武汉长江大桥计划书推荐函草稿/中建钢构
23.从2000件藏品看武汉长江大桥,你还记得大桥牌童年吗?/周满珍
四 照片
引言
1.家庭生活
2.工程实录
3.风景民俗
附:参考书目
致谢
李文骥后裔名单
编后随笔(代后记)/李志伟
编著者小传
摘要
     李文骥先生传 唐寰澄 中国铁路工作者、桥梁界先驱之一李文骥先生,为北京大学土木系第一期毕业生,曾最早并先后五次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测量钻探和方案设计工作;参加过钱塘江桥的建设修复工作;以及其他铁路、公路线路及桥梁的抢修建设。筚路蓝缕,一生苦干实干,不求名利,故鲜为局外人知,为免事迹湮灭,谨记此文。 李文骥先生,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县钟村人,清末1886年生于一个寒儒家庭中。十五岁以前,随父学习旧学。十六岁至广州,受业于新旧学兼备的乡先哲凌仲儒先生之门,开始醉心于数学,自中国算书《四元玉鉴》等至外国代数,研习难题,求知之切,往往至午夜不辍,奠定了后来学习.工程的基础。 1905年,李先生考取了京师大学堂大学预科,校址在北京旧皇城内马神庙,即现在的景山东街。新学初办,以外籍教授充师资。除少数先辈留学生外,多聘欧美各国人士担任,故李先生通德、英等国外文。学制四年。当年科举虽废,旧名尚存,李先生得“奏奖举人”,授职“知县”,分发奉天。李先生不愿为官,奉严命回穗完婚后,返京继续求学。1909年,学校分科,李先生入工科土木门。工科用英文讲学,学制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停学。李先生庆幸起义成功,不思南归,在清政府眼皮底下,留京办报,取名《共和日报》,鼓吹革命。清帝逊位,1912年民国成立,学校复课,改名为国立北京大学校,严复先生为校长。李先生成为中国自己所办大学培养的第一批土木工程人才,第一期学生于1913年毕业。 李先生毕业后,学校德籍教授,乔治·米勒(Georg Muller)向当局建议,计划以“武汉过江大桥”作为辛亥革命成功、民国成立的纪念,得允,遂带领包括李先生在内的十余名土木系毕业生赴汉口做勘测及计划工作。到汉后,谒见鄂督黎元洪和汉粤川铁路会办詹天佑,得两氏的支持,在四五个月的时间里完成工作,但仅为纸上谈兵,北洋政府根本无力实现。 1913年7月,李先生在詹天佑的汉粤川铁路督办署任工程毕业生(即现在的工务员)。当时督办署下分设湘鄂、汉宜和宜夔段工程局,分别自英、德、美三国借款,并以该国籍人为分段总工程师。李先生在汉宜段工程局德籍分段工程师领导之下,从事汉口至宜昌间铁路的实测及建筑工作。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后,英德籍工程师陆续回国参战,乃得逐渐由中国工程师替代。一战结束后,各国借款的拨付逐渐减少,铁路工程逐渐停顿。至1917年底,近于接近停止。李先生奉命调往广三铁路。1918年春,复回川汉,升帮工程师。 1920年,李先生在美籍总工程师克劳尔(C.J.Carroll)的领导下,复测宜夔段线路的一部分,转战于崇山峻岭之间。功成,升任副工程师,于宜昌编制川汉全线(成都至汉口)工程预算。但工程款仍无着落,克劳尔辞职,李先生任宜夔段保管处委员兼总工程师之职,共约六年。其时,收归国有后的川汉铁路公司己完成宜昌至秭归县三百余里线路,桥涵隧道工程也己完成一半工程,且有宜昌车站、机厂、料厂及管理局房产等。除1922、1926年川军两次东进,与北洋军阀冲突时,有所损失外,其他产业赖李先生等克尽厥职得以保存。其间李先生还协助地方,规划测量宜昌至当阳、宜昌、恩施、巴东逶迤于山峦重叠间的公路线。在当时的年代,计划自然又成泡影。1927年,李先生为公路部门借调至当时拟建的韶赣国道开展勘测规划工作。国共分裂后,韶关发生内战,国道事亦不果。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铁道部,孙科为部长。次年,聘美国有名桥梁专家华特尔(Dr.J.A.L.Waddell)为工程顾问。华特尔提出作“武汉扬子江大铁桥”计划,并介绍美商贷款来兴建。由于李先生对勘测规划工作驾轻就熟,当局让李先生协助华特尔作第二次测量桥址和线路的方案设计。1930年春,即将开始钻探,孙科未续聘华氏,只予以名誉顾问头衔,华氏与其助手韦约翰(John Weir)先后回国。李先生在靠前缺乏材料机具的情况下,又当长江洪水期间,于九月完成初钻任务。华特尔在这一钻探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方案和概算,但国民政府无力完成这一工程。李先生心血所在,觉得弃之可惜,特将此项计划大略并附筹款兴建方案以论文方式提交中国工程师学会1931年大会。 1935年,钱塘江桥开工。铁道部派李先生到杭州协助,以增长实际经验,为武汉长江大桥工作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李先生成为与梅肠春、李学海、卜如默齐名的钱塘江桥四大工程师之一。 1936年,粤汉铁路全线通车,武汉长江大桥的建设己刻不容缓。茅以升先生在《钱塘江桥回忆》一文中提到:“1935年秋,应湖北省政府之约,前去接洽武汉造桥事,经过桥工处多人努力,于1936年8月做出武汉建桥计划书”,此过程中李先生当称首任。1937年,在有关方面协力筹款之下,李先生第三次进行新方案桥址的测量钻探工作。新桥仍经汉阳至武昌.但较之第一、二次更优。钱塘江桥工程处满以为杭州工程结束后便可迁往武汉。不想抗战即兴,全部计划付之流水。 1937年钱塘江桥建成炸桥,李先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