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 席勒传

德意志理想主义的诞生 席勒传

  • 字数: 564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作者: (德)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
  • 出版日期: 2021-08-01
  • 商品条码: 97875201831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74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弗里德里希·席勒(1759-1805),伟大的德国诗人、戏剧家、美学家。席勒的早期创作充满炽烈激情和抗争精神,是“狂飙突进”运动的杰出代表。随后席勒和歌德互相砥砺,将德国古典文学推向很好。席勒的作品歌颂人的自由和尊严,贯穿着昂扬的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在世界文学史和思想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诗作《欢乐颂》被贝多芬写进第九交响曲后,更是被全世界人民传唱。席勒的作品从二十世纪初就开始被译介到中国,深受中国读者喜爱。本书是德国当代有名传记作家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的力作,翔实记述了席勒的生平与创作,脉络清晰,语言流畅,对席勒思想的阐发尤为深入,是席勒传记作品中的佳作。
作者简介
吕迪格尔·萨弗兰斯基,是德国当代有名思想史作家、传记作家,著有E.T.A.霍夫曼、叔本华、海德格尔、尼采、席勒等德国重要思想家传记,能够将大量史料和独特观点圆融地浸润于通俗的讲述之中,兼具文学性与思想性。在萨弗兰斯基那里,哲学似乎与文学、艺术和诗是不分家的,这也是他的书吸引人之处。相比严肃的学术著作和庞大的思想体系,读者可能会更喜欢他那种将哲人生平、思想和创作成果娓娓道来的方式。
目录
序/001
第一章/001
出身——传奇的表亲——父亲的冒险——洛尔希的牧歌——棍棒——尊重父亲、超越父亲——母亲的哀伤——路德维希堡的洛可可——公爵“人生的纵马年华”——“你傻了吗,弗里茨?”
第二章/019
父母的虔诚——小小布道家——卡尔学校——公爵教育——少年和权力——沙芬施坦:理想的朋友和现实的朋友——克洛卜施托克——席勒的第一批诗:阅读的结果——忠于年轻时的梦
第三章/040
1776年——时间和地点的变动——“狂飙突进”的精神——赫尔德及其后果——卡尔学校的一场新年联欢——重大激励:阿贝尔关于“天才”的演说——阅读莎士比亚
第四章/064
大众哲学——人类学转向——经验主义的盛行——在“精神的朝堂”将生命付诸语言:沙夫茨伯里、卢梭、赫尔德——夹在中间的席勒——席勒在弗格森与加尔弗那里学习——“头颅尚未切开”
第五章/085
选择医学——关于身体与灵魂的临界交往——席勒的三篇毕业论文——“爱”在宇宙间的权力——“伟大的存在巨链”——物质到精神的神秘过渡——神经生理学的迷宫——大脑究竟有多自由?——注意力的光芒——忧伤的情绪——格拉蒙事件——施特莱歇尔见到席勒
第六章/114
席勒回顾《强盗》岁月——殉道者舒巴特——愤怒与缺乏经验——强盗世界与《强盗》:哲学理念和特别个性的实验场——理念戏剧与激情艺术——“美也终会消亡”——戏剧天空下的幸福时刻
第七章/142
斯图加特的军医生涯——绝望的大丈夫气——诗中的劳拉与现实的劳拉——施瓦本的文学战——《强盗》上演——斯图加特的悲惨——逃往曼海姆
第八章/169
曼海姆——新生活——勇于拥有勇气——失败的《斐耶斯科》朗诵会——热忱与冷淡——戏剧诞生——谋叛的假面游戏——开放的结尾——不可预知的自由——逃离曼海姆——在法兰克福的绝望——奥格斯海姆——施特莱歇尔弹奏钢琴——踏上前往鲍尔巴赫的路
第九章/195
与莱因瓦尔德的友谊——捉迷藏的信——追求夏洛蒂·封·沃尔措根——被召回曼海姆——《阴谋与爱情》——遭到考验的爱之哲学——恶的社会机器
第十章/222
回到曼海姆——剧院里的阴谋——政治上可疑——辞退——被辞退的剧院作家争取舞台的审判权——“喜欢夸张的不幸倾向”——债台高筑——莱比锡来信——伟大友谊的预感——夏洛蒂·封·卡尔普
第十一章/254
去莱比锡——科尔纳——胡博——《莱茵塔利亚》——友谊的热情——“亿万生民,一起相拥!”——哲学书信体小说——再论爱的哲学——物质主义的冷水——热情认识现实——重生
第十二章/281
《唐·卡洛斯》的诞生——行动的阻碍与人类的激情——波萨侯爵发迹史——粉墨登场前的踌躇——转向小说《招魂唤鬼者》——从左派阴谋到右派阴谋——密谋家、秘密结社和卡里斯玛——波萨侯爵与启蒙辩证法
第十三章/321
来自汉堡的邀约——爱情喜剧——告别挚友——魏玛:有名的蜗牛壳内的世界——魏玛众神——维兰德、赫尔德和其他人——第一次读康德——《尼德兰独立史》——为何写历史?
第十四章/350
一位艺术家的困扰——想象力的危险——自我鼓励——古典之梦——《希腊的群神》——重新赢回的自信:《艺术家》——坠入爱河的鲁多尔施塔特之夏——夏洛蒂与卡洛琳娜姐妹——与歌德的序曲
第十五章/382
耶拿——城市与其精神——“学生之壮举”——伟大的登场:就职讲座——乐观的历史哲学及其在《招魂唤鬼者》中的撤回——“仿佛”的目的论——封了漆的信——《摩西的使命》——发明一神论——《塞伊斯的蒙面像》背后的虚无——祛魅之后:美学宗教
第十六章/408
作为当代神话的革命——席勒的谨慎——“不知晚到的理性是否还能找到早来的自由?”——人之海洋上的榛子壳中——人民之春和爱情之春——订婚——结婚——太过丰富的理念——嫉妒的夏洛蒂·封·卡尔普——《三十年战争》有多现实?——席勒:德意志的普鲁塔克——高昂情感——病骨支离——将死——新生
第十七章/434
与病症共生——投身艺术与研读康德的决定——“思维方式的革命”——超越康德——《卡里亚斯》通信——“美是现象中的自由”——自由的审美盛宴——革命恐怖——美因茨共和国——福斯特——胡博深陷其中——诗人的道德——《秀美与尊严》——纠正康德——美的灵魂——歌德对“若干段落”的不满
第十八章/469
崇高与病症——回施瓦本的旅行——荷尔德林首次来访——老希律王之死——丹内克的半身像——与科塔的计划——回到耶拿——费希特的革命——做自我的新兴致——自我的命运——耶拿浪漫派——歌德与席勒相互接近
第十九章/511
歌德与席勒:幸运的事——溶解性的美与振奋性的美——《审美教育书简》——岌岌可危的是什么——歌德与席勒,质朴与多情——半人马
第二十章/536
《季节女神》初登场——与施莱格尔兄弟的不快——浪漫派的反对——与费希特争地盘——荷尔德林的爱与痛——作为主流媒介的文学——好斗的双子星
第二十一章/567
害怕华伦斯坦——拖延——参与歌德的《威廉·麦斯特》——为什么面对杰出的人,除了去爱,没有别的自由——多义性的礼赞——为什么只有哲学才能让哲思无害——华伦斯坦和三重权力意志——权力之人与可能性之人——友情的仪式:歌德和洪堡——告别耶拿
第二十二章/602
重回魏玛——剧院生活——对“美的灵魂”的男性幻想:《玛利亚·斯图尔特》或有罪的无辜——席勒的信仰——圣女贞德的魔力与催眠大师拿破仑——民俗的,浪漫的——从热情中跌落——《墨西拿的新娘》或古希腊式的命运——念及观众
第二十三章/627
退尔的题材——歌德如何将之让与席勒——席勒的文化爱国主义——《德意志的伟大》——慢的赞歌——《威廉·退尔》,歌颂自由的大戏——从风雨飘摇的田园世界进入历史再返回——保守派革命——谋杀暴君——布鲁图斯或神圣的屠龙勇士——通俗性——科策布或为席勒庆典提前写好的讽刺
第二十四章/653
席勒的贵族头衔——渴望远方——当自由扬帆远航——吸引眼球的斯塔尔夫人——前往柏林——关于放弃了的作品——环游世界——《德米特里乌斯》——源自虚无的力量——“欺世盗名者”主题——席勒的菲利克斯·克鲁尔——艺术运转的秘密——终章
席勒年表/677
参考文献/703
注释/711
席勒作品索引/712
人名索引/714
译后记/720
摘要
     弗里德里希·席勒,这位《华伦斯坦》的作者,差一点儿就降生在一座军营之中。 父亲约翰·卡斯帕尔·席勒是服役于符腾堡公国军中的一名上尉。部队正集结在路德维希堡,备战“七年战争”中史称“黑森战事”的军事行动。当时,符腾堡公爵的部队站在法国一边对抗自诩新教守护者的普鲁士,着实让信仰新教的施瓦本地区颇为不满。 母亲和大女儿住在马尔巴赫的祖父母家中。从马尔巴赫出发,她可以经常去距此不远的路德维希堡探望丈夫。当第一波产痛袭来时,她恰好在军队的营帐中,于是人们立刻将她送回马尔巴赫。1759年11月10日,她在那里产下了第二个孩子。人们给他施洗,起了约翰·克里斯多夫·弗里德里希的名字。 父亲的家族中曾出过一个约翰·弗里德里希,他被当作孩子的榜样,因为这位“表亲”念过大学,周游世界,写过书,也搞过翻译,天天折腾些项目,闲不下来,还是个花花公子。据家中传言,他甚至给“几个政府”出谋划策过。据说,他曾向卡尔·欧根公爵建议,把所有多余的教堂大钟都给回炉熔化,重炼成火炮。他对财政和教育懂得很透,制订了几个计划,要增加人民的福祉并从根本上消除人间疾苦。但当这位“表亲”日后竟无法保证自己的温饱时,他在家中的地位便一落干丈。据说他在英国曾和玫瑰十字会一起研究炼金术;当他从英国回来后,便在美因茨开了一家出版社,印了不少道德哲学与经济方面值得一读的著作。但读者却兴趣寥寥,于是这批出版物就砸在了这位精力旺盛之人的手里。他被关入债务监狱,那点少得可怜的财产则被拍卖。于是他又受雇于人,当起了语言教师,并在80年代从家族的视野中消失。弗里德里希·席勒虽只是通过传奇故事认识了这位“表亲”,但对他却始终很好奇。1783年7月,他想要拜访“表亲”,但最终并未付诸实施。也许他是想为自己省去一场失望。 席勒出生的第二天,人们就匆匆给他施洗。因为这孩子是如此虚弱,让人不由得担心他恐怕会就此夭折。尽管如此,人们还是下了很大功夫,把施洗办得像是一场婚礼。教父的名册证实了家族的名望。名册上除了那位可疑的“表亲”外,还有以下几位:父亲所在军团的指挥官封·德·加贝伦茨上校:马尔巴赫及附近的维欣根两市市长;让众人惊讶的是,教父的名单上居然还有令人又敬又怕的里格上校。这位全公国上下都畏惧的人显然对席勒的父亲颇多好感。 里格上校是公爵的心腹谋臣。他能通过残酷的征兵手段,凭空变出一支6000人的部队,因此成了公爵身边必不可少之人。里格有不受的强制征召权,而仅在1757年,就在他的指挥下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抓壮丁行动。被抓来充军的包括农民、小手工业者和短工。征兵所用的伎俩,里格是从普鲁士的征兵官那里学来的。他们去酒馆、教堂落成仪式或其他舞会上,趁人喝得醉醺醺时将其掳走,把人长时间地关押起来,不给饮食,直到他们“自愿”领了新兵津贴去充壮丁。如此强征来卖命的部队自然不堪一击。1757年,符腾堡大军第一次引入瞩目的军事行动,就是兵士的一场大溃逃。于是朝廷立刻颁布了一道“捉拿弃旗逃散者令”,从布道台上照本宣科地念将下来,允诺赏给任何揭发逃兵者18古尔登。这赏金便导致了一场狂热的大搜捕,而里格上校则巧妙地将之引入规划好了的轨道。一旦点到某个疑犯的名字,便钟声大作,催人去围猎;各条道路上均设了关卡,桥梁也被占据,人们反复捅刺茅草堆来搜寻逃兵。里格就这样给自己挣得了“扒人皮者”、“赏金猎人”和“奴隶贩子”的名声。小席勒受洗之时,教父里格正处于其权势的巅峰。然而三年之后他就倒了台。席勒将会在《命运的游戏》这篇小说中讲述一段故事,仿佛就是符腾堡暴政的翻版;幸而他自己此时已从中脱身。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