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色的季节·乡土

色的季节·乡土

  • 字数: 2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远方出版社
  • 作者: 路远
  • 出版日期: 2020-03-01
  • 商品条码: 978755551438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以乡土生活为主题的中短篇小说集。本书收录了著名作家路远创作的具有浓郁风格的乡土题材小说,包括《一方水土一方人》《紫晶蛇》《古墓》《沙地汉》《饥渴的山谷》《别叫醒守林人》《父辈的田野》《褐色的黄昏》等。这些作品语言朴实,故事引人入胜,带给人热情、豪迈、乐观、勇敢、坚毅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
路远,原名杜远,1957年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文学硕士,现担任内蒙古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曾当过工人、歌舞团创编员、大学教师、文学期刊编辑,现为内蒙古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曾获青年文学奖、萌芽奖、草原文学奖、当代文学奖、飞天奖、华表奖、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内蒙古自治区文学创作“索龙嘎”奖一等奖等奖项。小说代表作有《红狼毒》《神汉》《乐园》《青盐垛》《在马贩子的宿营地》等,影视文学作品有《静静的白桦林》《红墨坊》《京华烟云》《快嘴李翠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珠拉的故事》《女检察官》等。
目录
一方水土一方人
紫晶蛇
古墓
劫道
狂犬
黑狐
父辈的田野
褐色的黄昏
沙地汉
绝境
草山上有顶白帐篷
老树
油菜花开满地黄
饥渴的山谷
别叫醒守林人
后记
摘要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 从小,就听娘总爱念叨这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娘说我生在葫芦峪,其实我是葫芦峪的水土塑成的。惭愧的是,我竞全然不记得故乡的样子。我总以为我是城里的人,直到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我那骨子里的血液依然如父辈们一样,渗透了泥土的腥气,我才悲哀地意识到:无论我走到哪个城市,我都无法改变血液里的泥土成分,我永远是两个纯朴而又愚讷的北方农民留下的种儿,是他们的情欲、他们的冲动、他们为人类繁衍后代的结果。如果再形象一些,便是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里,在昏暗中摇个不停的煤油灯下,爹和娘在冰凉的土炕上经过一番努力之后,便有了成功的杰作——我! 长大些,我就时常回葫芦峪看看。于是,我一下子认识了葫芦峪——那山、那水、那土,还有那些与我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蛮子 葫芦峪的老少爷们儿爱把外来户称作“蛮子”,这自然是一种极轻蔑的称呼,意在强调外来人的不开化,同时显示自己是何等文明优越。他们管所有的南方人为“南蛮子”。实际上是以葫芦峪为中心,凡是峪口外面的人,分别冠以“西蛮子”“东蛮子”“北蛮子”的称号。 蛮子进了葫芦峪,自然是一副灰溜溜的样子。 我一直不知道四爹对蛮子的憎恶。在我们家族中,四爹是最有文化的,读完了初中。他真的很聪明,通晓古今,写一手好毛笔字,甚至在县城的小报上发表过一首七言律诗。爷爷活着的时候曾反复强调过:唯有四儿日后可有大出息。 果不其然,四爹一步步出息了,先当村干部,又当乡干部。四爹这几年觉得当干部不过瘾,又辞官经商,在外倒腾了几笔买卖,一下子成了腰缠万贯的富翁,是我们家族中最惹眼的一位。 随后,四爹便在葫芦镇上开了一处旅店,大小客房十几套,虽说远比不上城里那些高楼大饭店,可在这偏远的小镇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开张数月,生意还算不错。四爹跑到县城找名人求字,竞求得一块“信义之家”的涂金匾额,四个字是标准的隶书体,散发着一种雅致、一种富贵。四爹亲自将这匾挂在客店门外。红砖墙的门面上因添了这块金匾而陡然生辉,气势不凡。四爹呢,愈加神采奕奕,眼珠子里每天大放光彩。 我丝毫也不怀疑四爹是个精明能干的农民企业家。四爹长得个头不高,却很壮实,宽肩厚胸,体型有点儿像球星马拉多纳。四爹有一把子力气,扛个三四百斤不当回事儿。我知四爹的样子挺招女人喜欢,尤其是他开了旅店以后,镇上几个俊眉俊眼的姑娘、媳妇三天两头往店里跑,一半是奔女服务员那美差去的,一半是奔四爹去的。四爹的私生活一直讳莫如深,众说纷纭。尽管我曾巧舌如簧,在一个夜里与四爹推心置腹,却仍未能从他嘴里套出一星半点儿的隐隋。四爹不对我说,是深知笔杆子的厉害。我早就发现四爹对文化人有种敬畏心理。另外,四爹是葫芦峪里专享不将外来人叫“蛮子”的,他毕竟有些文化,当过干部,又在外面闯荡过,见多识广,懂得些大道理。四爹总是严肃地说:“咱中国人无论住在哪儿,都是一个祖先哩,都是黄帝留下的子孙,一条血脉哩!把自个儿的兄弟姐妹唤作蛮子,那才是小家子气呢。” 尽管有人对四爹的这番言论持不同看法,但大家从此更加敬重四爹了。 去年夏天,我回到葫芦峪,就住在四爹的“信义之家”里,那时四爹也刚从北京回来。 四爹说他进京是学人家大旅店的经营经验去了。一连几天,四爹都闷闷不乐,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有天晚上,正当我要问,四爹却主动开口了:“小青。”在葫芦峪的亲戚里面,只有四爹唤我大名而从不叫我的小名“二狗子”。“小青,你算是正儿八经的知识分子,你来说说,这事儿公不公、恼人不恼人?” “啥事儿?”我问。 “你说咱中国人贱不贱?”四爹早已义愤填膺了。 “不呀!当然不贱了!”我莫名其妙。 “不贱?我看京城里有人才贱呢!” “咋的啦?” “咋的啦?你说气人不气人……咱中国,一个个好端端的小伙儿,要身条有身条,要脸盘儿有脸盘儿,干点儿甚不行,偏偏去干那贱差事。唉!给咱中国人丢脸哇……”四爹受了奇耻大辱般地唏嘘不已。 什么事儿这么严重? “哪些小伙儿?”我问。 “穿着红制服,站在大饭店门口,专门给那些洋蛮子开门儿,还一个劲儿地对人家点头哈腰……他娘的,都甚年代了,还兴这个?这不是犯贱还是个甚?!” 我这才明白四爹说的是什么了,忍不住“扑哧”一声笑出来。(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