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带着吉他去旅行

带着吉他去旅行

  • 字数: 18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作者: 俞燕俊
  • 出版日期: 2013-09-01
  • 商品条码: 978753996496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有音乐的地方就有灵魂。
一个从广告公司辞职的资历文案,因为一个一闪而过的念头,独自带着一把吉他、一个背包踏上了旅程。55天内跨越十个省份十三座城市,行程一万四千多公里,创作了十几首歌曲。俞燕俊编著的《带着吉他去旅行》不是泛泛的旅行记录,也不是滇藏线的旅游攻略,《带着吉他去旅行》是一本靠前的音乐旅行日志。每个人的旅途都有音乐相伴,只不过,他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了歌,精选四首,与您分享!
作者简介
俞燕俊,生于1987。18岁之前窝在南方某小城,18岁至今混在北方大首都,身为广告创意文案,心在感悟旅行写作。写了很多歌,准备开始做专辑。2013,等你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 或许我已经再度踏上旅途。我们,会不会相遇在路上?
目录
序――趁着还有远行的心和燃烧的血
第一篇章:从城市到城市
第一站:呼和浩特――这里没有草原
第二站:银川――干净的不像西北城市
第三站:兰州――黄河城中流
第四站:西宁――青旅初体验
第二篇章:平均海拔三千米之上
第五站:拉萨――走快点是会死人的
纳木错――26年来我见过的好看的日落和日出
羊卓雍措――组团狂欢才是硬道理
第六站:搭车滇藏线
第一天:搭车新手的第一天(拉萨――林芝八一镇)
第二天:孤身夜斗大黑狗(林芝――鲁朗)
第三天:渡过通麦天险,穿过然乌仙境(鲁朗――八宿)
第四天:怒江仅有七十二拐吗(八宿――左贡)
第五天:死里逃生的一天(左贡――芒康)
第六天:澜沧江旁的盐田与佳加面(芒康――盐井)
第七天:小面包车惊魂记(盐井――香格里拉)
第八天:捡到一只小鸟(香格里拉――丽江)
第三篇章:西北偏北,东南以南
第七站:昆明――有坡度的城市最有生命力
第八站:成都――不得不提的东区音乐公园
第九站:广州――忘不了的朋友们与粤式早茶
第十站:西安――在黄昏的古城墙上骑车才是正经事
附:带着吉他曲旅行EP
摘要
    去银川的火车晚上八点才出发,火车上的人不多,这次竟然买到一张靠窗的座位,右边是一个大学生,对面是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大叔和一对年轻情侣。只是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以“K”打头的列车居然是一列绿皮火车,座位上有厚厚的尘土,像是刚从煤矿里出来的。
    列车开动后,大家都没有互相聊天,我干脆戴上耳机望着窗外。旁边的大学生在看书,对面的大叔也望着窗外出神,那对情侣则拿手机上网,女生一直让男生上QQ联络某人,男生反复迂回就是不干,具体怎么回事我不太清楚,大概意思就是某年春晚小品里郭冬临说的那样:“你用一个谎言去验证另一个谎言,得到的一定是谎言。”
    十点多,列车上的人在包头下了一部分,车厢里的人更少了,那对情侣和大学生都去了其他座位,就剩我跟大叔俩人坐着。我摘下耳机,正好列车服务员推着货车经过,大叔买了一袋小面包,拆开后递给了我一个:“吃吧。”
    “不用不用,谢谢你了。”我对他突如其来的热情连忙摆手谢绝。
    “没关系,吃点吧,一会就饿了。”他边说边拆开了一个。
    大概是上车前的回锅肉盖饭我根本就没吃下去多少的原因,当时肚子还真有些饿了,也就不再客套,正好借此机会跟他随意聊聊。
    “您去银川?”我咬了一口面包问他。
    “是的,再转车去××。”后面那个地名我没听清楚。
    “转车去哪里?”我继续追问。
    “固原县。”他很用力地说清楚了一些。
    “哦,我有个朋友也是那里的,还邀请我过去玩呢,但是我查了一下,好像银川过去有点远吧?您是那里人吗?”
    “是的,银川过去大概三四个小时,我这次家里有事,临时回家一趟。”
    “哦,那您是在呼市工作的对吧?”
    “对,工地里,我们干力气活,在城市里能多赚点,老家没那么多事可做。”
    “也是,那您通常一年回家几次呢?呼市离固原也不算远。”
    “一年就一次两次吧,除非像这次这样,家里突然有急事。”
    “家里小孩都在上学吧?多大了?”
    “没有上了,小的十几岁,在村里当老师,大的二十几,出门打工了。” “十几岁当老师?”我以为我听错了。
    “对,我们村太偏僻,没有老师,都是小学毕业了就开始教其他小孩,县里本来也有安排其他老师去,但是没有人愿意的留下来,小孩们也不愿意学习。”
    我听了鼻子一酸,眼睛当时就模糊了,但是不能在大叔面前露馅,只好佯装低头赶紧擦干净了,“小孩子天性爱玩,肯定是不爱学习的嘛,所以才要大人去好好引导他们。”
    “没有人引导,村里年纪大一点的都出去打工了,外面请的老师也不愿意留下来,小孩子又不爱学……”大叔又一次强调了这两点。
    “那……你们那里的大人们怎么想这事?”
    “没有文化,当然是很吃亏的事,像我们在城里只能干体力活,下雨也好下雪也好,我们都要去工地,我是做工程的嘛,不能耽误工程进度,有时候夏天晒得都快晕过去了也不能下来,除非你真的晕倒了被人抬走。”大叔说到这里,明显感慨良多。
    那天晚上我们俩就这个教育问题聊了很多,这不是什么深刻的对话,但对我的触动很好大。脑子里突然浮现出“支教”这个词,虽然从来没有做过这件事,但那一刻我突然深深理解了那些把青春献给了大山里教育事业的人们。
    大叔是回族人,跟我说起了他们那里的一些特色,“你去银川要去看西部影视城吧?我们家就跟那里差不多,房子都是窑洞,直接在山里挖出来的。”
    我很天真地问:“那坚固吗?要是下雨什么的不会被冲刷导致一些问题吗?”
    “不会,我们那里的泥土都很结实,而且窑洞里冬天很暖和,夏天很凉快。”
    虽然大叔跟我说了很多窑洞的优势和好玩的事,但我对它的印象也仅仅只有影视剧里的惊鸿一瞥,并没有一个实际完整的印象,直到这趟旅行结束时,西安回北京的列车经过了延安,我才终于见到传说中的窑洞,那真是一种巧妙而独特的建筑,或许也是世上很隐秘的建筑吧。
    话头扯回来,大叔还跟我推荐他们那里的馒头,“我们那里的女人做馒头保证是其他地方比不上的,特别香,就跟……反正就是很香,你要是有机会去了,一吃就知道了。”虽然大叔没有找到合适的比喻,但那种质朴的表达反而更让人相信那里的馒头确实很棒,而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在外漂泊的男人对家乡、对妻子的思念。
    说出来你们可能不相信,一个在城市里务工的农民,家里能有一个让他惦记的女人和食物,是他在外赚钱的优选动力。城市里诱惑比农村更大,漂亮女人也更多,但是有些人心里就是比谁都清楚:用自己的双手换取自己应得的,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要随意幻想。他们或许接受的教育没有我们多,但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应该是中国传统美德很后的承载者。
    进入午夜,倦意袭来,大家都开始准备休息,由于车厢内人数足够少,每个人都可以躺下睡觉,也就是说,我们花了一张硬座票的钱买到了卧铺的享受,虽然有点脏,但谁又会计较这个呢,一觉到天亮,睁开眼时看手表已经五点多,终点站银川已经在望。
    P9-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