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点就通的人格心理学

一点就通的人格心理学

  • 字数: 112.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戚心源
  • 出版日期: 2013-03-01
  • 商品条码: 978731309493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50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一点就通的人格心理学》从一个独特的角度对人类思维进行了解读,认为人类思维是由三个内力和一个外力共同作用的,创造性地提出了“思维惯性力”、“思维阻尼力”、“思维复原力”、“思维的外界扰动力”等概念,建立了人类思维的数学模型,即:思维惯性力十思维阻尼力十思维复原力一外界扰动力。对于这一模型,《一点就通的人格心理学》作者戚心源通过大量的实例进行了论证和说明,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什么是人格、什么是幸福、婚姻为什么会破裂、教育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等问题,同时也向西方人格心理学的主流学派及代表理论提出了质疑。作为从事船舶及海洋工程水动力学研究多年的教授,作者借他山之石独辟蹊径,提出的这一数学模型对人格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质疑弗洛伊德
一、弗洛伊德其人
二、人类思维的数学模型概述
三、质疑弗洛伊德
四、人类思维的数学模型和系统响应概述
五、质疑奥尔波特
第二章 内在思维力与外界扰动力
一、内在思维力综述
二、思维惯性力
三、思维阻尼力
四、思维复原力
五、内在思维力的特点
六、思维的外界扰动力
第三章 响应
一、实验室中的启发
二、人格与系统响应
三、响应的特点
四、关于响应的几点感想
第四章 内力的较量
一、重复与强化
二、抑郁、痛苦是内力冲突的结果
三、杀人犯的内力状态剖析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思维动力学概述
五、婚姻的动力学分析
六、梦的动力学分析
第五章 人格的形成与稳定
一、人格的早期二进制教育
二、教育与人格的形成
三、教育与未来
四、逆反心理是人格独立的开始
五、质疑华生、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六、质疑凯利的值域系心理学理论
第六章 实例
实例一 三个男人和一个女人
实例二 她杀死生母
实例三 挑战竞争欲
实例四 伍德赶牛送书
实例五 实话实说
实例六 走出死亡谷
实例七 马加爵案例分析
实例八 W君的阴谋
实例九 孤星血泪
实例十 他没有射门
实例十一 一部老电影的启示
实例十二 咖啡与思维动力学
实例十三 只差一拍
实例十四 贞节牌坊的启迪
实例十五 一个房屋租赁过程中三方的心态历程
实例十六 李奇的故事
实例十七 蜘蛛的启发
实例十八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实例十九 史泰龙
实例二十 真正的施主
实例二十一 一次难忘的
实例二十二 错在瞬间
实例二十三 爱自己事业的父亲
第七章 心理分析与应用
本章结论
一、“风标”原理与精神病症状
二、精神症症状并不是精神症产生的原因
三、精神症治疗的动力学分析
四、自慰是思维风标作用的一种表现
五、网瘾成因的思维动力学分析
第八章 结语
后记
参考文献
摘要
    2.幸福只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响应
    当我在中学念书时,语文老师就给我们出过一道作文题,题目就叫“幸福”,答案因人而异。有人说:“如果将来能成为一个作家,就会感受到无限幸福。”有人写道:“活着就是幸福。”也有人说:“能考上理想的大学,就会感受到幸福。”还有人说:“你考了一百分,告诉妈妈,妈妈的脸上露出了微笑,那一瞬间,你就会感受到无比幸福。”几十年过去了,回首往事,有快乐,也有悲伤,有幸福,也有痛苦。然而,如果让我们给幸福下一个定义,却常常感到困惑。
    20世纪末叶,我是在美国度过的,在休斯敦的一个雨夜,我读完了一本中文杂志,杂志名为《幸福》,洋洋数万言,我一直从子夜读到黎明,合上书,望着封面上两个红色大字“幸福”,我想了很久很久,颇想从书中悟出究竟什么是幸福,但遗憾的是:我并没有找到答案。
    令我顿开茅塞的是一幅油画,我已不记得那位画家的名字了,但那幅画却令我终生难忘,这幅油画画的是一个背着行装的年轻人在风雪交加的夜晚从远方归来,雪花漫天飞舞,年轻人抬头凝视远方,夜深了,前方的一座大楼里,只有一个房间的窗口还闪烁着灯光,一个女人的身影隐约可见,此刻疲惫不堪的他,抬头遥望着那扇窗户,看不清是泪水,还是融化了的雪花,湿润了他的双眼,从他的目光中你可以看到他的感觉是那么好。他感受到了什么?他感受到的正是幸福。这幅画与其说是艺术,莫如说是一篇哲学论文,他讲出了许多哲学家讨论多年的一个命题:什么是幸福?这就是幸福,幸福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此刻在那间小屋里,他的爱人正在灯光下等待着他从远方归来,在大雪纷飞的冬夜里,在别人早已进入梦乡的时刻,有一个他心爱的女人正等待着他归来,虽然只有一个人等他,但对他来说,已经足够了。那小屋里透出的灯光对那个年轻人来说就是一个外界的扰动力,而此时年轻人的感觉就是思维系统的一个响应。
    这幅画告诉我,幸福的概念并不复杂,它十分简单。
    什么是幸福?
    其实幸福只是一种感觉,就是人类内在思维对外界扰动力作用下的一种响应。你的感觉好,你就在幸福之中;你的感觉不好,你就不幸福。
    许多人活了一辈子没有想到过这个问题,其实想过的人和不想的人一样,他们的追求并没有什么区别,都是在这个世界里寻找幸福。
    几年前,我去过中国北方一个贫困地区的村庄,在村口遇见一位老农,他嘴里叼着一个烟袋,背靠着泥墙,悠闲地坐在那里,望着白云、蓝天,阳光照在他那皱纹成叠的笑脸上,他也许没有一分钱存款,没有任何属于他的伟大事业,但他此刻的感觉很好,他也在幸福之中。
    在一个电视广告中,一位长者是这样解释幸福的,他说:“幸福不就是全家在一起吃饭吗?”为什么全家在一起吃饭就是幸福呢?因为这时人们的感觉很好,幸福是一种感觉。这位长者的话令我想起歌德的一句名言:“能在自己家庭中寻求到安宁的人是*幸福的人。”
    孔子在评价他的弟子颜回时说:“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同是陋巷,不同的人反应不同,在陋巷一般人感到难以忍受;而颜回却仍能孜孜不倦地学习,并乐在其中,颜回自己的感觉很好,他沉浸在求知的幸福中。
    在《读者》杂志上我看过一篇有关洛菲勒的报道,洛菲勒曾是当年美国*富的人,43岁时,他创建了庞大的“标准石油公司”,据他的朋友说:“除了生意上的好消息外,没有任何事情能令他展颜欢笑。当他做成一笔生意,赚到一笔大钱时,他会高兴得把帽子摔到地上,痛痛快快地跳起舞来。但如果失败了,那他也随之病倒。”
    由此可见,洛菲勒*好的感觉是赚钱,赚到钱时他的感觉*好,那是因为对于洛菲勒而言,钱是*大程度的外界扰动力,所以在赚到钱时,他的思维系统的响应自然也就*大程度。
    写了这么多,实际上只写了一句话:幸福只是一种思维的系统响应。
    如果今天老师再出一道有关幸福的作文题,我想会有很多人写道:有钱,有车,他就会感到幸福;做老板*幸福;当官*幸福。再过一百年,老师们还会出这一类的作文题,那时*多的答案是什么?我们还不得而知。因为,人们的内在思维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时间的函数,它是人们所处时代的函数。因为在不同的时代,人们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其外界的环境条件是不同的。饥荒年代,吃饱饭就是幸福;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心灵的满足才是幸福。然而永远不变的是:幸福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响应,这个响应令你感觉好,你就在幸福之中;反之,你就不幸福。
    幸福是什么?这是一个人类必须面对的永恒的主题,也许百年之后人们对幸福的理解会发生变化。但有一个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幸福永远是人类内在思维在外界扰动力作用下的一种响应。
    不同的个体一生中的“幸福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身的阻尼力、复原力和惯性力,这三种力对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并非是终生不变的。我们经常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更确切地说是“人格决定命运”。所谓人格就是一个人的各种内在思维力的外在表现,内在的各种力左右着人的思维。为了成为一个有健全人格的人,我们要从主观上不断完善自己的内在思维力,以应对人世间各种环境扰动外力的挑战。
    P67-70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