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之门 上海图景

中国之门 上海图景

  • 字数: 14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美)玛丽·宁德·盖姆韦尔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6188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0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上海的历史演变,20世纪初期上海的街道、交通、商店、教育、婚礼习俗、教会、海关等情况,对在上海兴起的近代出版业,尤其是商务印书馆的经营状况有详细介绍,含有珍贵的历史图片多幅,文字通俗,可读性较高。
目录
编者的话001
修订版序言001
序言001
第一章城市之演变001
第二章城市之特色007
第三章街道之漫谈024
第四章店铺之魅力037
第五章持家之难题050
第六章交通之点滴064
第七章学堂之印象075
第八章行业之翘楚——商务印书馆091
第九章华界之实况101
第十章新旧之习俗113
第十一章上海之婚俗126
第十二章外国人慈善之举136
第十三章中国社会服务之成就147
第十四章工厂之传奇与悲悯160
第十五章新教故事之扉页173
第十六章今日之上海189
摘要
     第一章城市之演变 从远古时代开始,长江人海口处就有大量的淤泥沉积,这些淤泥都是被浩浩荡荡的浊黄江水从遥远的西部冲积至下游的。久经累积,水变成了泥滩,泥滩变成了绿野。约莫1000年前,几个渔民来到这一片冲积物上定居,他们那原始落后的小村庄后来便逐渐发展成了今日的上海。上海意指“海上之埠”,但如今这座城市离海岸有60英里远。流经上海的黄浦江是长江的支流,在过去五十年间,河道已经缩减了三分之一,只有不断疏浚才能保持河道通畅。 在过去的许多年里,并没有迹象显露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渔村拥有不可限量的未来;但苍天不负有心人,1075年有位负责航运和海关的官员被派驻至此,自那时上海便开始繁荣起来。500年后,这个地方俨然已经发展成东方的雅典,因其音乐家、诗人、散文作家及政治家而闻名。这里也孕育了闻名遐迩的女性,这里的女性被赞誉为集美德和孝道于一身的典范。与人类一样,这座城市也有其浮沉起落。这里三番五次受海盗侵扰,遭台风横扫,被暴雨浇灌。虽然地处的纬度与佐治亚州的萨瓦纳市(Savannah)一样,但是在有一年凛冽的冬天,这座城市几乎被大雪吞噬,江面上全结着冰,人类和动物都冻得几近死亡。 据估计,19世纪初,上海人口已达50多万,而且其发展势头依然方兴未艾。上千艘竖着船桅的古色古香的中式帆船涌向锚泊地,每一艘都涂得很花哨,宛若一条瞪着眼睛的鱼——因为中国的水手说,一艘船若无眼睛要如何看清航向?对于长江流经的中游省份以及沿江各地来说,上海都是人来车往的港口。早在开埠之前,这座城市的商业潜力就已经挖掘了大半,“海上霸主”的地位就已经确立了。 1842年,这座城市——与其他四座城市一起——被大不列颠强行打开了大门,成为通商口岸,进入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第一批在这座城市居住的西洋人是英国领事及其随员。在此居住的英国人当务之急就是要获取土地,设立较为的租界。他们很快就发现选中地方是一回事,而要得到这块地方又接近是另一回事。选中的地方位于这座中国城市的北部和西部,大多是用于耕作的农田,零零落落可见村庄,时时处处都有坟墓——隆起的、杂草丛生的金字塔形土墩。一如既往最棘手的问题是坟墓,买家们认同坟墓不应受到惊扰。当英国人最后得到这块土地的时候,他们认定这场斗争甚至要比占领这座城市还要更加艰难、更伤脑筋。法国紧随英国之后,要求中国人给予他们特权,稍后美国人亦是如此,他们遇到的阻力和反对的声音都要更小,简直在悄无声息之间就据为己有了。 据记载,到1848年——租界已设立五年——外国人口总计100多人,其中有一些妇女。插上一双想象的翅膀,天马行空地设想一下当时那个社会的生活环境吧!炎炎夏日,没有避暑山庄,没有凉飕飕的和风,没有电扇降温消热,没有冰镇的饮料,没有蚊帐遮挡苍蝇蚊子。街头溜达的乐趣因卫生条件的欠缺而荡然无存,即便是在附近的郊区漫步也让人几乎无法忍受,因为农田里用粪便做肥料。霍乱、瘟疫和其他的东方疾病猖獗,第一座外国公墓里那些被心如刀割的人儿用泪水浸湿的小土墩,传神地讲述了众多年轻生命为成就今日上海而献身的故事。 19世纪60年代初太平军——那是一股让这个国家动乱十四载、差点推翻清王朝的力量——对上海的影响,是上海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激昂的太平军从西部出发一路挺进,附近的老百姓在他们抵达之前就逃到了上海。按照原先由外国人制定的《上海租地章程》,租界内是禁止中国人居住的。然而,那些惊慌失措的避难者却不受制止。他们起初在郊区扎营,但很快就推搡着挤了进去,涌入了租界,通行无阻。为了安置他们,建了很多棚屋。他们的人数犹如雨后春笋,一夜之间就成百成百地往上涨,房地产投机者收获颇丰,因为这些逃难的人往往是些有钱人,付的租金都非常可观。这些投机者中有很多人因这样的好运气变得喜不自持,继续疯狂地造房子,于是等这场起义结束的时候,他们便损失惨重,因为许多人就像当时一窝蜂地挤进来那样,又一窝蜂地离开了。中国人大举外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他们不喜欢当时租界实施的卫生条例,他们提心吊胆,唯恐外国人会充分控制住中国官员,甚至在内陆城市实施这些让他们憎恶的规定。不过,还是有大量的人留了下来,享受租界为他们提供的保护……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