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国学大家谈

中华国学大家谈

  • 字数: 20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中国文化院 主编
  • 出版日期: 2014-11-01
  • 商品条码: 978754954965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8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大家”即为名家,如汤一介、杜维明、刘再复等。中国文化院主编的《中华国学大家谈》的大家们或从不同角度理解国学,谈国学的普世价值、现实意义,谈国学的发展与传承;或结合治学经历,谈国学对人生修养之作用,谈当下国学研究之现状,深入浅出,珠玉纷呈。
内容简介
中国文化院主编的《中华国学大家谈》收录26位国学、汉学名家的鸿文及对他们的访谈文章。
全书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名家观点”收录了十位国学、汉学名家为学术期刊《国学新视野》写的“卷首语”,这些文章简短精练,观点鲜明。第二部分为“名家访谈”,收录了十位国学名家和十位汉学名家的访谈录,从中我们既可以了解他们对国学的理解、态度,也可以了解这些名家的成长经历、治学态度以及独特的性格,还可以了解外国学者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总之,全书深人浅出,珠玉纷呈,为热爱国学的群众了解、认识当今中华国学提供了一条捷径。
目录
  序言
名家观点
汤一介:中国和世界必须“和合共生”
袁行霈:我心目中的国学研究
刘梦溪: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
杜维明:中国哲学应积极参加建构新世界
马悦然:我们缺乏对汉语语法历史演变可靠的认识
周有光:现代儒学的使命
王尧:孔子思想具普世价值
严绍望:国学的提纯和超越
刘再复:超越国学“概念障”
严家炎:我心目中的儒学
大家访谈
国掌名家
饶宗颐先生的国学新视野
国学与汉学——余英时教授访谈录
从甲骨文到清华简——李学勤教授访谈录
国学研究,要扎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周勋初教授访谈录
“国学了不起,但是要现代化”——专访有名语言学家周有光
诠经立说.征实弘文——专访吴宏一教授
现代儒学任重而道远——专访杜维明教授
“仁波切”与西藏活佛转世制度——藏学家王尧教授访谈
哲学与国学——专访傅佩荣教授
弘扬中华文化可以救世界——专访净空法师
汉学名家
汉学生涯始于《道德经》——专访汉学名家马悦然
他让瑞典人读懂《红楼梦》——专访瑞典汉学家白山人
《红楼梦》在韩国——专访《红楼梦》韩文版译者崔溶澈教授
寻找中国诗歌中的美——专访汉学家侯思孟教授
中国研究需加强学科联系——专访德国汉学家鲁道夫.瓦格纳
汉文化应现代化而非西洋化——专访法国知名汉学家汪德迈教授
中国城市文化哲学不应“水泥化”——专访挪威汉学家何莫邪教授
耕耘在汉字文化圈的日本汉学学者——专访佐藤保教授
日本汉学研究须微观宏观并重——专访河田悌一教授
与明清文学结下不解之缘——专访大木康教授
鸣谢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现代意义
     民族的伟大复兴,应该以文化复兴为前提与标志。换言之,社会的发展不能以牺牲文化的基本价值为代价。我想探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价值理念,今天仍然可以发用。诸子百家,各有各的理念。但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轴的价值理念,主要在“六经”。国学大师马一浮和熊十力都讲过,“六经”中蕴涵的理念,是中国人立国做人的基本依据。“六经”的文本,经过孔子修订,总其大成。孔子和孟子讲的义理,就是“六经”的基本义理。
     我近年一直在研究“敬”这个价值理念。“敬”不仅是对他人的尊敬,更是人的自性庄严。中国人的精神信仰,光说有道教,有佛教,还不够。作为中华文化主流的儒家思想,不是宗教,但是它有信仰层面。我认为“敬”就是儒家用来补充宗教信仰的价值理念,“敬”已经进入中华文化的信仰之维。很多人讲“孝”和“礼”。孝这个概念当然很重要,“百善孝为先”。孔子的弟子问,到底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可是犬马也能养,如果没有敬,何以别乎?孝的精神内核其实是敬。
     “礼”,包括社会的各种礼仪制度,精神内核也是一个“敬,,字。孔子说,“为礼不敬”,“吾何以观之哉”。所以,无敬不成礼。“敬”这个概念在中国文化里面,特别在儒家思想里面,是核心价值。敬与诚与信相连接。诚敬,诚敬,无诚则不敬。没有诚敬,也就没有信。大家试想,诚信在当下社会,该有多么重要!“六经”的精神义理,主要是敬、诚、信。孔子把“六经,,的义理化作日用常行,变得简单亲切,每个人都能明白。宋儒对敬有进一步的发挥,提出“主敬”的思想。
     “恕”,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可以体现出中华文明的高贵精神和异量之美。“恕”就是设身处地,也就是陈寅恪讲的“了解之同情”。二程子认为,可以采取一种方式来培养“恕”,即“易子而抱”,把他人的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换位思考,不强加于人。这是“恕”这个价值理念的深厚内涵。二程子认为,恕是进入仁的一个途径,是仁的门庭设施。做到恕,离仁就不远了。
     “和”,同样是中华文化价值理念中的了不起的概念。宋代的张载张横渠,“宋四家”里面“关学”的代表,我们都知道他的名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术界习惯称之为“横渠四句教”。他还有另外的“四句教”:“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是张载的“哲学四句教”,表达的是对整个宇宙世界的看法。我的理解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不过是对待、流行、反正、和解而已。对待与流行的结果,不是吃掉、消灭,而是反正、和解、共生。鲁迅的一首诗说,“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最能得张载义理的真传。
     张载的哲学启示我们,世界各种文明之间,虽然存在差异,却不必然发展为冲突。世界历史的大趋势是走向文明的融合,而不是走向文明的冲突。我相信,人类的“同”,远大于“异”,正如《易经》上说的:“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在这个问题上,陈寅恪先生立说最为透辟。他用孔子的“有教无类”来阐释这个问题,认为“文化高于种族”。不分民族,不分种姓,文化可以在人类文明的精神层面上合流共享。有此一面,人类才能共生于同一世界。
     中国文化的精神,主张敌对的双方在互相校正中实现化解,达到“和解”,走向“太和”。是“和而解”,而非“仇而亡”,这是人类本性所应该趋向的目标。在国际交往中,我们不必设想哪个国家一定会成为我们的敌人。强权、暴力干涉、漠视主权,我们是反对的。但反对有各种方式,中间地带无比广阔,不必逼向非此即彼的对立两极。重视对话,避免对抗,化干戈为玉帛,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国际博弈的上上策。
     P9-11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