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近代中国的乡谊与政治(精)/论世衡史丛书

近代中国的乡谊与政治(精)/论世衡史丛书

  • 字数: 27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唐仕春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22011847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7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在本书中,可以了解到同乡关系是中国人自古及今十分看重的人际关系,在近代以来社会变动及转型时期,会馆作为同乡组织成为联系离开家乡在外闯荡的人们的重要纽带,会馆不仅为同乡提供帮助,同时也参与社会变动,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本书中,可以了解到会馆是为了帮助从事商贸行业的同乡在异地所设置的互助性质的民间组织,但本书所关注的重点却不单纯是会馆的商务活动,而聚焦的是会馆与政治之间的关系及其这方面的活动与运作,这一角度是以往的会馆研究者所较少关注的。※在本书中,可以了解到某些会馆的建立是由仕宦,或者仕宦与商人主导建立。而在当时的发达地区,地方上的同乡为寻求仕途、考职等,需要借助会馆所建立的同乡关系谋求帮助与关照。从这一方面可以窥见血缘地缘的家族乡里关系,如何延伸、渗透到政府官僚中枢系统,使政治制度与家族乡里制度连接与互渗。※在本书中,可以了解到在讲求“关系”的近代中国社会中,人们如何通过会馆这个纽带,将政治的中心与山川远隔的家乡联系在一起,形成血脉相连、经络交织的人际关系网,成为影响中国近代政治变动的一种无形而强固的力量。
内容简介
乡土,是中国人的重要情感支撑,而乡谊则是在乡土的基础之上建构而来。本书将连接同乡关系的乡谊与政治加以联系,重点考察了明清以来乡谊流动与政治运作之互动。作者试图以明清同乡京官印结为切入点,观察政治制度运作与出仕者的社会生活,通过会馆禀请和衙门给示晓谕讨论清朝基层社会法秩序;紧扣近代同乡群体转型成为公共团体的时代脉搏,探讨了政治运作中乡谊流动网络的拓展与分化、影响乡谊流动的因素、乡谊流动的后果等方面,从而分析乡谊流动与政治运作既协作又冲突的多重面相。本书凸显了观念史与社会史的结合,并尝试在社会史与政治史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作者简介
作者:唐仕春,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留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法律系,2001年至今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现为副研究员,兼社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法制史、社会史,著有《北洋时期的基层司法》《当代中国近代社会史研究》(合著),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篇。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综述
第二节 基本概念
第一章 乡谊流动的启动
第一节 桑梓与利益:乡谊流动中的权衡
第二节 满足需要与服务社会:乡谊流动的动机
第三节 交通与通讯:乡谊流动的物质条件
第四节 舆论:乡谊流动的重要武器
第二章 近代中国乡谊流动的扩展与分化
第一节 乡谊流动的扩展
第二节 乡谊流动的分化
第三节 乡谊流动的分歧
第三章 乡谊流动与制度建构
第一节 出仕、保证与同乡:明清同乡京官印结
第二节 会馆禀请与衙门给示
第三节 政府对会馆的管理、改造与接收
第四章 乡谊流动与政治的互动
第一节 乡谊流动对政治的顺应与挑战
第二节 乡谊流动与租界当局的协作与冲突
第三节 政府对乡谊流动的响应及限度
结论
参考文献要目
一、资料部分
二、研究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