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慈禧太后/亲历中国(第2辑)

慈禧太后/亲历中国(第2辑)

  • 字数: 176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作者: (英)菲利普·威廉姆斯·萨金特
  • 出版日期: 2018-11-01
  • 商品条码: 978755941680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18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从女人家到政治家,风雨飘摇的晚清因何选择了她?★只有读懂了慈禧,才能读懂晚清。
内容简介
慈禧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她是晚清的优选统治者,是皇权路上不甘屈居男人背后的传奇女性,更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在西方人的眼中,有时她是“嗜血的老泼妇”、“冷酷的巫婆”,有时又被视为是与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并列的“有史以来很伟大的女性君主”。慈禧究竟是怎样一个人?晚清为什么选择了她?她的一生到底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可以说,只有读懂了慈禧,才能读懂晚清。本书以靠前手史料,全面记述了慈禧北逃、处置顾命八大臣、与恭亲王反目、戊戌政变、辛丑之变等众多重大历史事件,描述慈禧从女人家到政治家的历程,深入探索这个神秘女人的内心世界,向我们展示了慈禧鲜为人知的一面,并通过慈禧的政治生涯全景再现了波谲云诡的晚清政界。
作者简介
?威廉姆斯?萨金特(Philip W. Sergeant),英国作家,19世纪末在中国工作和生活过,曾任《香港日报》主编,著有《约瑟芬皇后》《拿破仑的女巫》《埃及艳后》《慈禧太后》等畅销书。
目录
第一章 叶赫那拉的身世第二章 中国和西方第三章 咸丰皇帝第四章 慈禧涉足政坛第五章 垂帘听政和李鸿章的崛起第六章 慈禧的宗教信仰第七章 同治皇帝亲政第八章 操控皇帝的慈禧第九章 慈禧独揽大权第十章 慈禧再次隐退第十一章 光绪亲政周年庆典第十二章 光绪维新第十三章 顽固派的反击第十四章 山雨欲来第十五章 慈禧和义和团第十六章 向世界宣战第十七章 返回北京第十八章 作为维新派的晚年慈禧第十九章 慈禧的最后时光第二十章 曲终人散第二十一章 中国的慈禧太后重要人名、地名中英对照表
摘要
    前言我离开中国大陆,来到香港就职《香港日报》期间,中国的义和团运动已经达到很好。当时的情况使得所有在华西方记者和普通人理所当然地赋予慈禧太后诸如“嗜血的老泼妇”、“冷酷的巫婆”之类的蔑称。与此同时,我也清楚地记得某位美国传教士(名字我已经忘记了)在这位老太后率领大清朝廷返回北京后,将她的名字与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和刚刚去世的维多利亚女王相提并论,认为她们是有史以来很伟大的3位女性君主。话虽如此,鉴于那段时间的特别情况,西方人还是更愿意把慈禧太后跟耶洗别Jezebel,出自《旧约?列王记》,耶洗别是公元前9世纪以色列亚哈王的妻子,亚哈王在位年间,她大建崇拜异教神的庙宇,杀害上帝的众先知,迫害有名先知以利亚,并欲置之于死地。西方文化中,耶洗别是淫荡、恶毒女人的代称。、麦瑟琳娜Messalina,古罗马皇帝克劳狄乌斯的妻子,这个人在西方是女狂的代称。之类的人物相提并论,那位美国传教士对她的溢美之词其实很难获得普遍接受。西方人对慈禧太后的仇恨如此之深,以至于那些受邀带着子女访问紫城的驻华公使夫人和其他名媛贵妇在西方世界受到了强烈谴责,特别是当这些妇孺从那个“双手沾满西方儿童鲜血的老巫婆”手里接受礼物的时候。所幸,从那以后情况逐渐发生了改变。慈禧太后在世的很后几年中,乃至她去世后的两年内,西方人转而开始发自内心地称颂、赞美这位老太后。出于某些无法解释的原因,美国人对慈禧太后的好感是很突出的。与此同时,欧洲旧大陆对慈禧太后态度的转变也可谓冰火两重天。近年来,某些通过自己手中的笔向西方世界介绍慈禧太后的作者仍然保持着对她的偏见,某些人却在逐渐改变着对她的看法。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在1902年至1908年的6年当中,慈禧太后不遗余力地挽回了曾经因为支持义和团运动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同时还成功将自己转化为颇具维新色彩的人物,从而赢得了很多西方人的好感。基于上述种种原因,我们其实很难判断那些被西方中国历史爱好者描述出来的慈禧太后形象究竟有几分可信度。正如本书的很后部分所说的那样,我自己其实也无法对慈禧太后作出一个保证正确的判断,所能做到的只是尽量客观公正地陈述那些事实。作者写作本书的动机,主要是出自对那些慈禧太后治下的普通中国人品行、能力的钦佩。仅仅通过本书当中那些蹩脚的中文地名、人名的英文拼法,专业读者就可以发现作者其实并非货真价实的汉学家,这也是我写作本书的“软肋”。出于这样的自知之明,我将本书的潜在读者定位于那些很广大的非专业人士。我相信,这些普通读者起码儿不会吹毛求疵地计较“慈禧”两个字到底应该拼成tzu hsi还是tze hi。这里,我要向派克教授、贾尔斯教授,以及威海卫总督史超活?骆克James Stewart Lockhart,中文名字叫骆仁廷,苏格兰人,汉学家,供职英国外交部,一生主要在中国活动,曾参与香港新界划界,1902年起任威海卫殖民总督。等人表示很真诚的谢意。写作本书的过程中,他们及时为作者解答了种种疑问。除此之外,我要特别感谢此时身在威海卫的庄士敦Reginald Fleming Johnston ,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紫城的黄昏》的作者,他曾在威海卫英国殖民机构任职。。庄士敦先生为我提供了一份慈禧太后书法作品的碑刻拓片,那是他在陕西游历时偶然获得的。不仅如此,庄士敦先生滞留香港期间还向我介绍了大量与中国风物有关的知识,很终激发了我对中国问题的兴趣。我还要感谢《香港日报》的股东沃伦?史密斯先生,他慷慨地允许我查阅保存在伦敦办公室中的大量相关资料。感谢坎宁安先生,《香港日报》的前任经理,他为我提供了李鸿章的自画像,以及康有为的若干照片。感谢雷恩斯夫人,她将自己收藏的两枚已故慈禧太后的印章贡献出来,供我欣赏、参考。?威廉姆斯?萨金特伦敦1910年9月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