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寻根乡土

寻根乡土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三峡出版社
  • 作者: 巩勇
  • 出版日期: 2019-07-01
  • 商品条码: 978752060091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05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为《留住乡愁》《回望故乡》的系列篇,巩勇博士的第三部散文集《寻根乡土》依旧延续了其乡愁+文化的独有风格,他以湖北黄冈的真人真事为素材,突出地域文化和历史人物;他以轻松的文学语言娓娓道来,虽平实无华却饱含对故乡的一片深情,勾起更多读者的思乡情结,激发你寻根故土的情怀。
作者简介
巩勇,笔名凡力,湖北黄冈浠水人,现居北京,新闻学博士。先后毕业于湖北大学、广西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辗转在湖北宜昌、武汉和北京工作;当过高校教师、国企员工。从1992年起发表文学作品,多篇获奖,出版有散文集《留住乡愁》《回望故乡》《寻根乡土》。
目录
序一 回望故乡白云深(陆正之)
序二 写给我的本命年(巩 勇)
01 最忆家乡桂花香
02 浠水过七月半
03 回老家过年
04 云淡风轻过了年
05 和平元宵赛龙灯
06 流风余韵话和平
07 城山踏青观音会
08 想念父亲的日子
09 百年树人养育恩
10 父亲带我进党报
11 走近父亲
12 由红领巾所想到的
13 假如没有高考
14 “民兵”的自白
15 庞安时与苏东坡
16 庞安时与侯严
17 不该忘却的民国将军
18 汉口“梅兰芳”南铁生
19 又回山乡
20 儿时玩野火
21 美食出故乡
22 审美与想象
23 静夜思
24 病来如山倒
25 关注抑郁病人
26 淘书和读书
27 隔屏对话录
28 读书看报成习惯
29 读书如临帖
30 闲话读书写作
31 我的记者梦
32 为书斋取名
33 门前有条弯弯的河
34 定福庄岁月
35 徘徊南沙沟
36 紫竹院散记
37 木樨地引乡愁
38 漫步三里河
39 漫话摄影
40 画出好看的
41 闲话工匠精神
42 还原故人往事
43 “嘿乎嘿”的黄冈秘密
44 品读《金瓶梅》
45 开出租的王师傅
46 话说“半边户
47 爱上咖啡
48 您在家乡还好吗
49 品味散文
50 回乡村居散记
51 伤逝
52 闲话沙发土豆
53 房子那些事
54 盛世读书梦
55 梦见父亲的字
56 鄂东巴人之谜
后记 一切都是优选的安排
摘要
    01 最忆家乡桂花香
     清代戏剧理论家李渔先生在《闲情偶寄》一书中写道:“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这样来评说桂花应该很到位,也富有浪漫气息。
     相传月亮上广寒宫的桂树,有五百丈高。树下有个男人天天抡起斧头砍,这个“倒霉蛋”名叫吴刚,西河人,因为修道学仙犯了错误,就惩罚他在月宫中砍树。为什么树总砍不倒?事总做不完?因为这桂树成树精了,有“树创随合”的超强自愈功能,吴刚只好“吭哧吭哧”做无用功了。
     传说月亮上还有一位女神叫嫦娥,她是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讨来的长生不老仙药,于是奔月成仙。由此看来,她是个自私自利的女人,揭老底了就不得人爱。
     试想呀,要是吴刚不整天忙于砍伐桂树,广寒宫中的这一对男女,岂不是该像人间夫妇一样过满是烟火气的日子呢?难怪,唐代诗人李商隐发出一声叹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957年5月11日,同志写就《蝶恋花?答李淑一》,其中有“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的词句。伟人笔下的吴刚竟然被解放了,还可以酿制月中桂花酒来招待贵客……
     我们黄冈人常说,八月桂花香。可惜,北京的户外见不到桂树的影子,更别说闻桂花香了。据说,桂树过不了黄河,是典型的江南林木。北京有的,倒是居民家中盆栽的小桂树,和柔弱的花花草草混在一起。人民大学一位湖北籍教授说,她家里种了一盆“月月桂”,常年开花,香气四溢,可聊寄乡愁。我笑说,月月开花的,那只能叫“伪桂花”吧。
     于是,每到秋来,凉风起,黄叶舞,我就会想起生我养我的鄂东家乡。一两千人的七里冲村,依山傍水的十来个自然村落,几乎家家门口栽有一两棵桂花树。
     每年农历八月,正是桂树花发时节,金桂、银桂、丹桂,争奇斗艳。一树树的花开,一阵阵的香飘,引得蜂飞蝶舞,惹得行人驻足。此时,连乡间素面朝天的女孩儿、小媳妇,不必搽香抹粉,身上也会自带桂花的异香,为朴实无华的女性增添几分摄人心魄的妩媚……
     在我儿时,家乡的桂树并不多见,自然算是稀罕之物。然而,在浠水民俗之中,桂枝和桂花谐音中有“贵”气,谁不想讨个好彩头?春节期间,到亲戚家拜年,常有桂花汤圆吃,或者有桂花红糖水喝,那自然会是唇齿留香,胃口大开……
     再说,老家七里冲村,多年来就是鄂东浠水县的绿化优选单位,漫山遍野的是枞树和杉树。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经热爱家乡的华中农大曾瑞龙教授牵线,大队闻大川书记、程汉祥书记等人从武汉买回了大批桂树苗,分到每家每户栽种。“昔日王谢堂前燕,飞人寻常百姓家。”这一下子,桂树就像大城市来的知识青年在山村扎下了根,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桂花是传统的十大名花之一,还可以加工成桂花茶、桂花酒、桂花糕等。更有意思的是,农历八月出生的女性,取名叫桂花、桂芳、桂香、桂英、桂枝、桂兰、桂美、桂莲等等,是20世纪40―60年代出生的中国女性优选众化的名字。
     要是一个垮里碰到同名的女人,只好口头加上大小、姓氏、绰号等来区别。我的母亲是中秋节前一天出生的,于是名字中就嵌人了“桂”字。小时候,农闲时节看大队社员搭台唱楚剧或京剧,我还记得那个反串俊俏小生的叫桂美姐,扮演穆桂英的叫桂枝表妈……
     父亲曾经给我讲过一个和桂花有关的故事。
     大队一位民办小学老师,算是长得光趟又灵醒的后生哥。他是因贫穷而辍学,回乡可就算是文化人,大队干部就安排他教书。一天,他正在教室里讲课,冷不丁发现窗外隐约有人在偷听。那人的头一会儿冒出来,一会儿又低下去看不见,像水中上下浮游的鱼儿,又像是故意“躲猫猫”。
     待下课铃声响起,过去就是用铁棒人工敲击那种从废旧“夹米机”中卸下的钢磨儿,发出一串清脆欢快的声响。此时,那位老师注意到窗外一幕:一对垂在屁股头上乌黑油亮的长辫子,匆匆忙忙站起来从眼前飘然离去,手上还提着一捆从山上捡作柴火的绿色枝条……
     课间十分钟,孩子们冲出教室疯闹开了,谁也没有注意到老师的异常举动。那位老师装作若无其事,绕到那扇窗前的小路旁。人已走,窗台上留下一截新折下的桂枝,几片绿油油的桂叶,一簇黄灿灿的桂花。他的身体猛地像过了电流,脸上有点微微发烫。
     末了,年轻老师轻轻地捡起桂枝,多少有点心虚,不敢拿在前面,怕太招摇了,就像大队干部一样背后抄着手,踱着方步。那一枝桂花就在身后的袖子底下藏着,携进了教师办公室……
     听到这里,我就追问,后来呢?父亲像是相声演员抖包袱一样:那个窗下偷听的人,原来是那年轻老师的初中同学,后来远嫁他乡了。
     父亲从来没有点出那位老师的名字。他当大队会计之前,就当过几年民办老师,自然熟悉那些老朋友的故事。他还多次说起,他教过的对面垮的学生程友联,恢复高考就考上了名牌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当时“噪”了半边天,几十年来成为当地普通农家和中小学校教育孩子读书成才的好榜样!
     去年中秋节,桂花盛开的时节,我回到老家小住了几天。老家门前高高大大的直冲蓝天的两树香桂花,让我多次做出深呼吸的动作,浑身犹如享受美酒般的通畅感,还有情人般的迷恋感。
     其间,一位多年的老朋友开车来看我,还神秘地告诉我,有个大一两岁的女人我该见一见。他诡异地说,她看了我那些回忆父亲的文字,哭得稀里哗啦,说我父亲是个好人……
     真的吗?我听了发出一阵干笑。那是文字的魅力么?见不见面有什么关系?
     他摇头说,她在本地银行工作。二十多年前,我父亲搞过农村信用社工作,多次和她主动地提到上大学的我、在国企工作的我、在报纸上发表文章的我……
     难道父亲暗中替我物色过媳妇?这我接近不知情。不过,老朋友说得有鼻子有眼,我半信半疑,就当故事听一听吧。因为我参加工作不久,就遇到现在的妻,在外面顺理成章地成家了,所以父亲的“锦囊妙计”就来不及实施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亲一贯的深谋远虑,我是最清楚不过的。他从不勉强人,不为难人,不像个多少有些威风的大队干部。哪怕是对我们做子女的,他也是豁达开明的,甚至可以俯下身子做朋友……
     2018年的中秋节就在眼前。我还是很想回鄂东,看看老人,看看朋友,看看老地方,也回头看看自己蹒跚走过的路。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