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经济学中国时代

经济学中国时代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周文著
  • 出版日期: 2019-03-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5713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0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当前人类社会正经历着一个数百年来难遇的巨变时代,中国经济的崛起不但会改变世界经济的格局,也会推动着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如果中国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中心,那么,发生在中国的经济现象一定会成为很重要的世界经济现象。理论的重要性取决于被解释对象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中国问题必然成为世界问题。因此,未来30年,随着中国经济再次重返世界中心,世界正在迈入经济学的中国时代。
内容简介
本书提出要建设有中国逻辑、中国流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为推动构建中国自己的经济学理论体系所做的尝试。
作者简介
周文,重庆人,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智库学术委员,中信改革研究院资深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经济学、中国经济发展与转型等。
目录
代序.经济学的中国时代1 一、经济学正迈入中国时代2 二、中国经验与中国经济学4 三、要有自己的标识性概念与理论创新8 四、要注重融入中国传统文化11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主流经济学14 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16 二、西方概念并不适用中国实践18 三、中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经济学的理论准备19 中国人应该重读《资本论》22 一、皮凯蒂《21 世纪资本论》的启示22 二、马克思《资本论》并不过时24 三、今天仍然需要向马克思请教25 经济学中国时代 四、书写中国的21 世纪《资本论》27 五、《资本论》研究应该有新境界28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30 一、西方供给学派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30 二、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对西方经济学的超越32 三、辩证看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35 四、对中国经济学现状的理论反思38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全球性危害41 一、新自由主义加剧了资本主义系统性危机41 二、新自由主义带来了全球性危害43 三、中国道路的理论贡献与当代价值46 四、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让中国话语唱响世界48 五、“解码中国”正成为国际社会热门话题49 六、用中国理论阐释好中国道路50 七、将中国经验提炼为系统化学说51 八、破除西方中心论的语境52 九、构建标识性的中国话语概念和范畴53 中国经济学与经济学发展趋势55 一、“中国经济学”研究概述56 二、经济学研究重心的转移61 三、经济理论新的分化趋势64 四、中国经济学要解决的难题69 五、德国历史学派的启示71 六、总结与展望77 中国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学79 一、中国经济模式与中国经济学81 二、中国经济模式的解读85 三、中国经济模式转型与中国经济学范式转变88 四、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问题96 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几个问题100 一、引言100 二、中国经济学的话语权和体系问题107 三、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109 四、政府力量和个人权利114 五、如何看待西方主流经济学和中国经济学117 六、结论121 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与反思125 一、当前中国经济学研究的现状与目标问题125 二、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国际化问题129 三、中国经济学的教学设置与规范化问题133 四、中国经济学的研究成果评价问题135 中国经济学:回顾、总结与展望145 一、50 年代至70 年代末: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奠基起步阶段146 经济学中国时代 二、70 年代末至1992 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得以发展150 三、1992 年至2005 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受到西方经济学的冲击,出现被边缘化的危险153 四、2005 年至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与发展156 五、中国经济学的使命和未来展望160 附.录 中国经济学如何走向世界165 认清新自由主义的实质178 超越凯恩斯主义183 促进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188 探索经济的长期增长193 如何持续创新197 有限的折衷主义201
摘要
    中国应该有自己的主流经济学 中国改革开放创造了人类经济发展目前的“中国奇迹”,年均增长率有30 多年超过9% 。据经济学家们普遍预测,这种高增长还将持续30 年。更进一步的是,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经济总量很快会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很大的经济体,从而终结一百多年来美国称霸优选的历史。如何破解“中国之谜”?西方经济学家比较普遍的回答是中国推行了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这对于解释中国现象显然有些简单。这个答案遵循的仍是典型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传统逻辑,因为推行更为激进的市场化改革的东欧国家为什么没成功?相反,人们也注意到,大量未遵从西方经济学教义的做法和制度安排,在中国却获得了成功。毫无疑问,中国奇迹是西方经济理论无法解释的,或者说中国的经济奇迹形成了对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的巨大挑战。 事实上,现在是中国经济学发声的时候了。西方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与中国奇迹的双重叠加,其本身就暴露了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危机,说明传统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对现实失去了深刻的解释力。同时,当越来越多的世界目光聚焦中国时,如何让世界客观认识中国的任务也同步提上了议事日程。这是一个迫切需要中国经济学思索的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实践中是否潜藏着有别于西方数百年来奉为圭臬的经济学逻辑?我们能否把自己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提炼和升华,化为中国话语、中国思想,贡献给世界?鉴于中国发生的事情具有靠前意义,中国的经济学界能否对经济学的靠前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在此背景下,提出建设有中国逻辑、中国流派、中国风格的经济学,保证不是刻意别出心裁,而是经济学理论发展和创新的需要,是时代赋予中国经济学家乃至优选经济学界的使命。对此,我们应有理论的自信,也更需要理论的自强。 西方经济学发端于英国,那是因为“日不落帝国”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9 世纪末,美国开始全面取代英国的优选领导地位,主流经济学也从英国转到美国。从传承和变迁的角度观察经济学的发展史,我们可以明确地得出结论:主流经济学历来是大国经济学。中国很有可能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很重要的中心。因此,仅仅从这点看,未来主流经济学的主战场一定在中国,21 世纪将会是中国经济学家的世纪,因为经济学研究的学术中心是随着现实中世界经济中心的转移而转移的,所以经济学的学术中心将转移到中国。中国经济学者应该承担其使命和有所建树。 严格地说,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经济学,决不能局限于对那些发生在中国的与西方国家不同的经济政策和做法进行简单的归纳和总结,而必须发现不同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前提,这种前提性的差异深藏于文化的差异之中。在中国这个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里,其文化传统与西方必定不同。应当看到,正是因为有这种文化差异,中国的 经济学中国时代 经济学才可能真正得以建立。当今,统治世界的现代经济学是在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文化的锐意进取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文化是中国经济学的根和土壤,中国经济学研究更应把东方文化的精髓,作为哲理性的范畴引入研究框架和范式,这样才有助于推动中国经济学跨上一个新的、更有活力、更能引领发展的高度,并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一、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 首先,中国经济学要有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概念和方法。经济学理论是对经济现实的一种逻辑化解释,是对真实世界的诠释。因此,真实世界的变化必然推动理论的变化。进而,当一种理论难以解释现实时,就迫切需要发展创新理论,而不是简单地等待现实变化迁就现有理论。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过程,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现实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提出阐释和论证的过程。中国经济学要走向世界,尽管可能需要建立一套与西方经济学接近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作为理论创新的步,则应是从规范的经济学分析概念和方法入手,否则会陷入概念之争和套套逻辑。 其次,中国经济学研究靠前化不能走两个特别。对于中国经济学研究来说,目前与欧美尚有较大差距,这种差距既是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必然结果,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教育体制与西方差别较大造成的。当今的经济学研究不可能是孤立的闭门造车,中国经济学研究要想尽快提升整体水平,必须走靠前化道路。但是,这种靠前化不能走两个特别: 一个特别是妄自菲薄。现在中国经济学研究有三种不正常现象:唯“美”是从;外国月亮比中国圆;模型总是比思想和理论重要。多少年来,中国经济学在理论上不自信,不能真正立起来,尤其是,作为一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中国特色的理论经济学的强有力话语体系,确实令人感到遗憾。应当看到,西方人对我们的不理解,在相当程度上是与中国经济学理论缺乏自信、自立、自强有关。另一个特别则是盲目排外。一提打造中国经济学,似乎就要有效抛弃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似乎是保证的另起炉灶。这显然也不正确。必须承认,我们要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终究还是市场经济。因此,要认真学习和研究经济规律,真诚地向市场经济学习,遵循市场决定来配置经济资源和组织各项活动,是中国经济发展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学习、钻研当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对照中国经济的实践而融会贯通、取舍吸收,正是中国经济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很后,更根本的,我们应深入实践,准确把握中国的国情和经济的现实。中国经济的实绩常常与理论预测相去甚远,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对中国经济的真实面目其实并没接近弄清楚,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仍没有把脉清楚。更重要的是,经过40 年的改革发展,中国经济进入新阶段,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如经济转型问题、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经济高速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实体经济发展与结构转型问题等,都急盼有切实的研究。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经济学 经济学中国时代 家扎扎实实地深入实际调研和切实地对经济现象进行理论提炼。 总的来说,我们要建构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不是简单的西方经济学中文版,也不是“中学为体”的简单糅合,而是一套真正有别于西方经济学的话语体系和概念体系。这是对中国经济现象认真思索的结果,更是很多中国经济学者发自内心的期盼。 二、西方概念并不适用中国实践 近来,中国提出“供给侧改革”,并在不同场合被中央高层多次提及。这一新的表述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主要针对的是解决当前的结构性产能过剩问题,实现“调结构、促增长”。 但是,一些人错误地将“供给侧改革”理解成采用美国“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将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美国供给学派混为一谈,从而对公众造成误导。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来考察,通过供给端研究经济问题并非新鲜事物,从“供给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到20 世纪70 年代的美国供给学派,都强调供给的重要性。但这类片面强调供给端作用的经济学流派,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饱受批评:马克思认为萨伊是法国庸俗经济学家的创始人;曼昆称美国供给学派为“倒霉的”、“愚蠢的”经济学。 一些人不去正视这些事实,仍在鼓吹“供给学派”理论,重提实施该学派的政策主张,这不仅误导舆论和政府政策方向,而且还有可能会对中国经济发展造成严重的消极影响。事实上,我国的“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过去的政策理论不是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现在也不是供给学派理论。因此,不能简单地用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去评判当前的中国问题或者理解当前的中国宏观政策。 中国的经济学是舶来品。长期以来,中国所具有的只是从西方进口的经济学,这种背景和历史溯源,导致一直以来对西方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先天性“迷信”和“崇拜”,从而妨碍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独立思考和理论创新能力。在过去的40 年里,中国的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赢得了世界的认可,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经济学仍没有提出完整的理论框架去解释中国经验,更没有能力提炼中国经验,进而一直沿用西方的概念解释中国的问题。任何理论都有其适用性。而且,西方学者所拥有的经历、背景决定了任何西方学者不可能准确解释中国问题,也更不能解决中国问题。因此,一味地用西方的范式解释中国问题,用西方的概念去裁剪中国现实,用西方的理论去指导中国实践,结果不但不能解决中国问题,反而形成误判,导致问题的恶化。因为,西方的概念和理论是建立在西方的经验之上,很难有效应用到中国实践,而“东施效颦”、“鹦鹉学舌”只能产生“橘生淮北则为枳”的效果。 三、中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经济学的理论准备 现在,一些中国的经济学者仿佛已经对西方的经济学理论形成 经济学中国时代 “路径依赖”,每当中国经济发展取得成功,往往简单化地归结为是学习和运用西方经济理论的成果;而当每一次经济出现问题时,要么责怪没有很好遵从西方的理论或者西方理论没有得到很好运用;要么不自觉地从西方经济学教科书中寻找答案和理论依据。这种理论的“奴化”和不正常现象,不仅反映了中国经济学概念的缺乏,也暴露了中国经济学理论缺乏自主性和自信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经济学的理论准备和主体意识,更需要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没有主体性,经济学不能解释中国问题,更不能解决中国问题。没有独立的概念体系,就可能出现对概念的泛化甚至庸俗化,经济学往往沦为政策注释学或者诠释学,从而缺乏前瞻性和系统性研判,对经济问题要么病急乱投医;要么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面对西方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运用的泛滥现状,这种格局必须尽快有效改变。否则,中国经济学很难得到外界认可,也更难走向世界。回顾中国40 年来的诸多改革,不少是源自自下而上的实际经济操作者的行动,然后被中国的经济学者总结发掘,很后以某种在西方经济学看来无法理解或似乎不严谨科学的词语,不断被中国优选层决策者采纳,在经不断试验和“试错”,进而以更直白和朴素的语言形成非常不错的改革文件后向全国推进,形成改革浪潮,取得改革的成功。比如,家庭联产承包制、所有制结构理论、收入分配理论等。正是这些在西方经济学里很难搜寻的中国语汇和中国概念,实际上成为中国经济改革的导火线,从而启动了中国40 年的经济改革,推动形成了中国经济的奇迹。 因此,对于中国的经济学理论,我们不能“妄自菲薄”,言必称希 腊,只知道在西方理论的“笼子”里跳舞。当然,从科学性和成熟度来看,当时的中国经济学概念和理论或许在西方经济学者看来或许是难以理解和认同。但是,经济学是致用之学。中国经济40 年的飞速发展、中国社会40 年的巨大变迁,足以证明中国的经济学概念和理论的适用性和成功。 多年以来,西方一直是现代经济学大多数词汇的创造者,但是中国的崛起对西方概念形成了挑战,西方的概念和学说越来越难以对中国问题提供准确解释,更难以给出中国答案。如果按照西方的概念和逻辑,就不可能有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更不可能有亚投行的设立和推进。所以,中国的发展有着西方经济学研究者没有的丰富素材,是一座经济学理论的富矿。中国的学者要善于从中国丰富的实践中汲取和升华理论元素。 今天,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的转型大国,必须尽快形成自己的发展理论和话语体系。对此,中国的经济学学者们有义务和责任秉承对西方概念的解构和改造而不是坚守和盲从,进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富有参考和借鉴价值,同时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价值。 中国人应该重读《资本论》 1867 年9 月14 日,经过马克思反复修改定稿的《资本论》卷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人类社会思想史和靠前共产主义运动目前划时代的重大事件。《资本论》这部巨著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并全景式揭示出资本带来的财富分配不平等与社会问题。正如马克思在1857 年致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狂似地通宵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这项工作很好必要,它可以使公众认清事物的实质。” 一、皮凯蒂《21世纪资本论》的启示 2015 年3 月,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出版了《21 世纪资本论》英文版,随即引起轰动。作者以多年的数据和实证研究,对21 世纪不平等的优选演化的原因,做了细致的分析,包括英法的公债,欧洲的财产税,中国的资本扩张,美国的移民改革,多国贸易保护,债务问题,社会资本积累,和自然资本恶化,等等。各国数据明确显示: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增加而非减少贫富差距。恰到好处地印证了优选性的收入分配和经济不平等的严重性,这是当下的重大问题,更是影响将来的关键挑战。诺贝尔奖获得者、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评论称该书引发的是“皮凯蒂恐慌”;《商业周刊》惊呼“经济学的风暴要来了”!皮凯蒂的书揭露了三百年来资本主义贫富差距扩大的总趋势,犹如《共产党宣言》的开头“一个幽灵在欧洲徘徊”。不过,这次的幽灵,不是共产主义,而是反思资本主义。 皮凯蒂很主要的观点在于揭示了一个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教训,不要为了经济增长而制造特别的不平等。19 世纪大多数欧洲国家出现了这种情况。换言之,他的告诫就是,不要为了21 世纪经济增长而重现19 世纪的不平等。 世界有名马克思主义学者戴维·哈维对皮凯蒂的“资本”概念提出了批评。哈维指出,皮凯蒂把“资本”理解为一种物,而没有理解为一种运动或过程。与此相对应,皮凯蒂的研究限定在分配领域,而马克思的《资本论》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在马克思看来,分配是从属于生产的,只有搞清楚生产关系的内部结构,才会对分配问题提出深刻见解。 需要指出的是,在一定意义上,皮凯蒂是以资本和劳动关系为视角研究分配问题,这对西方主流经济学而言是一种巨大进步。可以说,皮凯蒂著作的问世是西方主流经济学内部进行反思的开始,它标志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践的某种衰落。对照古典政治经济学著 经济学中国时代 作和《21 世纪资本论》,一是资本主义上升期的产物,一是资本主义衰落期的产物,它们都试图在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进行某种反思。 萨缪尔森曾说过,我们今天看到的政治经济学“只是卡尔·马克思著作冰山的一角”。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曾经有很多的人瞧不起《资本论》这部经典著作的意义,认为《资本论》所作的分析是过时甚至是接近错误的;还有人认为《资本论》有特别化色彩,认为这部经典著作只是革命的宣言书,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学术著作。 二、马克思《资本论》并不过时 皮凯蒂著作的爆红,正说明马克思《资本论》并不过时,资本问题仍然是今天时代需要关注的重大问题。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40 年的高速增长,开始进入转型阶段,潜在经济增长速度正在平稳放缓,如何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为经济转型提供良好的经济社会支持,是经济理论界越来越关注的课题。尽管中国有着与欧美不一样的发展阶段、发展环境,但是在继续强调提高经济发展效率的同时,如何公平地分配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样是值得思考的重要课题。 但是,在中国,今天谈论《资本论》的人比看过《资本论》的人要多得多。在中国的各大高校,也很少有开设关于《资本论》的课程或是深入讲解的讲座,甚至是经济学科班的硕士、博士课程也不再安排讲授《资本论》,以致更多的对《资本论》的理解不是流于某种教条式的概念化,就是陷入某种空泛的特别化。对照皮凯蒂的《21 世纪资本论》与马克思的《资本论》好好研读,纯粹的意识形态误区就可以避免,回归的必然是理性看待资本问题,更进一步的是,恐怕就不会对资本主义世界那么一往情深吧。 另一方面,需要强调的是,皮凯蒂的著作冠之“资本论”,尽管从书名上来看有些相似,书中也引用了马克思著作的一些内容,但是这本著作和马克思没有任何关系,甚至在结论上与马克思相反,因为皮凯蒂喊出的口号是“我们需要私有财产和市场制度”。因此,皮凯蒂的 《21 世纪资本论》并非21 世纪版本的马克思《资本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今天提出重视和重新研究《资本论》,并不是倡导简单化的引经据典,而是重视文本而不要拘泥于文本,更要对当前中国经济中的重大问题比如政府与市场关系、所有制结构、财富分配、国企等问题作出系统化、理论化和本质化的解读和诠释。 三、今天仍然需要向马克思请教 2014 年初,一首90 后创作的说唱歌曲《马克思是个九零后》在朋友圈热传。正如那位90 后所吟唱的那样:世界可能已经准备好,马克思已经不是“备用方案”。 任何事件都不是偶然的,也不是孤立的。近年来,不光是中国的90 后,环顾世界,许多国家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重新寻找和发现马克 经济学中国时代 思。在韩国、日本、德国、英国、美国,马克思的《资本论》在西方发达国家又骤然热销,《青年读马克思》、“马克思夜校”、“读《资本论》小组”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和风潮,就连美国前任总统也被人扣上“马克思主义总统”的帽子。 事实上,当我们审视和反思这个时代时,已经深切感受到马克思的智慧和现实力量,显示出更需要马克思的思考和穿透力。所以,美国学者海尔布隆纳在他的著作《马克思主义:赞成与反对》中表示,要探索人类社会发展前景,必须向马克思求教。 所有这些,都源于马克思《资本论》这部伟大著作所产生的影响。1867 年9 月14 日,凝聚着马克思全部心血的伟大著作《资本论》卷正式出版问世,这是世界上“石破天惊”的大事。马克思说,“我把这部著作的卷交给读者”。至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尽管“用隐身帽紧紧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认妖怪的存在”,但是却在马克思的显微镜下得到完整的解剖。从此“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 任何伟大的著作都是时代的产物。如果没有1857 年至1858 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也就不可能催生《资本论》的写作。马克思准确地预言了这场危机,所以才“发狂似地总结我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到来之前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同时,任何伟大著作都是有典型的场景和典型的材料。马克思《资本论》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现在,2008 年由美国引发的席卷世界的靠前金融危机至今仍无的良策,正是这样的背景才引发了西方寻找马克思的热潮,从而也再次印证了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经典阐述,也佐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价值。 四、书写中国的21 世纪《资本论》 今天世界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和格局,以及中国道路的典型特征与事例,正好适合书写中国的21 世纪资本论。40 年来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波澜壮阔,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目前很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目前很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40 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不但改变了中国,也改变了世界,凝聚着丰富的引领世界发展的中国经验,这些发展中的中国理念、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正在成为引领世界经济复苏的明灯,并开辟着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经济好,世界经济才会更好——弥漫着“发展焦虑”的世界,正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这个结论,也把更多的期待寄望于中国。因此,对中国发展经验中的拥有大量的中国典型元素和丰富的中国历史材料进行提炼,将其上升为系统化的学说,其本身就是富有史诗般的历史意义和世界意义。因此,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会产生理论的时代。 在这样一个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的中国伟大实践面前,曾几何时,由于对《资本论》的认识存在偏差,对其思想挖掘不够,以至于一段时间以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显得或趔趄不前,或失语、失声,理论阵地不断被西方主流经济学侵蚀,地位不断边缘化。也正因 经济学中国时代 为如此,强调,有人说,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过时了,《资本论》过时了。这个说法是武断的。 五、《资本论》研究应该有新境界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作为世界上《资本论》普及流传很为广泛 的国家,几代人深受《资本论》的深远影响,并从《资本论》中不断 汲取智慧和思想。但是,当下的中国学者对《资本论》的研究离时代 的关注和期待还有较大的距离,更不用说写出让世界瞩目的当代中国《资本论》。 当前中国《资本论》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文本研究功力不足, 研究人员青黄不接,高水平成果不多,研究碎片化,缺乏综合研究和 理论体系建设。 首先是在《资本论》研究和考据的文本上,功课做得不够,不能 充分掌握历史材料。浅尝辄止,蜻蜓点水,满足于一知半解,空话、 套话多,本本主义、教条主义,对问题研究缺乏长期积累,难以做到 毕其功于一役。马克思当年写作《资本论》充满着艰辛的历程,耗时 40 年。整部《资本论》有2/3 的篇幅在引用各种调查报告,而且基本 都是手资料。正是这种历程和丰富的材料,才注定《资本论》成 为一座经济学的思想宝库。 其次是聚集中国问题不够,缺乏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深度关 注。大量的研究聚焦于局部性、对策性问题,而对根本性、全局性问题的关注较少,大视野下融会贯通的研究更为稀缺,理论研究呈现顾此失彼的局面。多年来,中国的经济学界缺乏问题意识和问题导向,对重大问题缺乏敏感度,丧失了对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兴趣,又受西方主流理论影响,将大量精力用于验证西方概念的学术游戏中,使中国成为西方理论运用的“跑马场”。研究的问题既非来自现实,又非理论原创,那些真正值得关注的重大社会经济问题,如资本问题、收入分配问题、发展模式问题、民生福利问题等,反倒缺少深入的研究。 第三,靠前视野不够开阔,缺少大跨度的宏观理论审视。马克思写作《资本论》,从经济的细胞——商品入手,运用高度的抽象力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运用英国的典型材料,纵横驰骋,剖析世界资本主义的格局和趋势,从而得出的结论才视角广阔又有穿透力。同样,皮凯蒂的《21 世纪资本论》既关注当今重大问题,视野也并非限于法国,而是扩展到美国、英国、日本和整个欧洲,中国和印度也成为关注和研究的对象。而恰恰在这方面,中国学者的大多数理论研究往往就中国谈中国,没有把中国问题放在靠前视野下研究,更没有让世界问题成为中国研究的材料。今天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让世界关注,但是其发展的中国理论还存在“时滞性”。 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耀眼性让世界经济于暗色中看到光亮。同样,中国对《资本论》研究应该有新境界,从而不但让中国具备真正的理论自信,而且借助中国智慧走向理论引领,毕竟中国是世界上学习和研究《资本论》很为广泛的国家。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