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上海有嚼头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上海文化出版社
作者: 畸笔叟
出版日期: 2018-04-01
商品条码: 9787553516707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60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
¥33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作者有关上海题材随笔的有声版,通过作者的文字和沪语朗读,让读者共同来赏析和聆听上海的声音。不只是写那些海派文化的掌故逸闻、故事传说,而是更注重老上海人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正是因为海派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很值得反复咀嚼,故名"上海有嚼头"。百余年来海派文明的成住坏空,皆在其间。每篇文章后都有附有二维码,读者通过扫二维码,可以聆听到最正宗、拥有上海风味的朗读版本。
作者简介
畸笔叟,本名郑健。老三届,插过十年队,务过五年工。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1984年起,服务广播电视媒体凡28年。1999年,参与打造沪上知名电视评论栏目《东视广角》。2002年打造沪上少有时尚电视拦目《今日印象》。2008年参与财经电视纪录片《激荡》制作,是两大总策划之一。也是2014年电视沪语谈话栏目《闲话上海滩》的总策划。
目录
嚼嚼风物经
“上只角”,“上”在哪里
“老克勒”,只是个传说
上海的落叶,你果然惹不起啊
老西门,我要留下你的那些璀璨的街名、弄名和屋名
三月上坟看娇娇
天热了,想起“木拖”以及其他
在乌镇,又见“排门板
依戴过开普帽么
坐着敞篷双层巴士游车河
嚼嚼生活经
廿六号,买米去
上海人家的揩布都是分三六九等的吗
上海人家怎么晾衣裳
屋顶,老早上海人一样照爬不误
老底子春游带点啥
开往春天的车厢
答滴答滴,洒水车来喽
歇夏,试试有所不为
我虐失眠千百遍
你现在怎么“报名
五十年后,重回宝庆路3号
我也曾住过“西班牙式小房子
我的父亲
嚼嚼吃喝经
六百里夜奔,只为这“独一桌”的淮扬菜
菜馒头引出三虾面新相识原是老听众
石浦小吃麦饼筒:包啊包,都包进去
想起太湖名菜“满台跳
点菜的窍坎与误区
劝菜也是“真生活
我爱油条如初恋
红烧肉,其实是不上台面的家常菜
“腌笃鲜”―春荒里的穷开心
“先吃(不)一碗炒粉
为啥都是海蜇头而没有海蜇皮
上海生煎不接受批评
嚼嚼言话经
“依讲得好!
上海人的英文语感黝戒好
“依饭吃过了陇啊
“撑家当”与“攒家生
上海话形容面孔难看的44种讲法
上海人“叫品”中的“阿”字,邪气有名堂
谈谈与“触祭”有关的上海俚语
上海话里带“蟹”字的俚语
上海话里带“花”字的俚语
上海话里带“冷”字的俚语
上海话里带“寻”字的俚语
是开火仓、开伙仓、开火舱还是开伙舱?2s
“弄”仔半半六十日,还是“弄”大弗清爽
老底子,吹口哨、骂戳那,这些都算流氓腔
“娘冬菜”和“娘希匹”到底啥意思
谈谈“出道”一词
摘要
不知道为什么,进入21世纪,上海滩的很多久未提及的老名词、老概念再次沉渣泛起,貌似很时髦地又流行起来。
比如,上只角、老克勒等等。
关于老克勒,我会写专文来谈,今天只讲讲“上只角”。
首先,据我了解,“上只角”是一句江湖切口,最早流传于1966年的江湖,江湖上,两路人马狭路相逢,开口第一句问的便是:“侬是哪里(一)只角(里钻出来)咽啊?”而广泛进入市民社会,已是1970年代末。
江湖对切口的处置就是这样,阿姨妈妈都会讲了,江湖上就不再讲。怕跌身价。
反之,真正住在“上只角”的人,一开始肯定不知道自己住的地方居然叫“上只角”。后来知道了,也绝不会以此自诩。
而一口一个“上只角”的人,基本不可能是所谓“上只角”的原住民,否则,他会知道,天天将“上只角”挂在嘴边,是一件极不上台面的事情。
由此推断,“上只角”一词的出现,只能是“下只角”人仰望的结果。
正如前面所说,两路人马狭路相逢,对面来人报了自己来自淮海路,来自徐家汇的人只好悻悻地说:“哼,僚算‘上只角’,稀奇煞了。”
而“阿拉屋里住在‘上只角”’这句话,基本也只可能是后来移民到“上只角”的人的卖样弗煞。原住民绝不会这么说。
另外,关于所谓“上只角”的范围,现在也传得太“野豁豁”。
最近有一篇文章说,老上海的“上只角”,是除了南市、闸北、杨浦、普陀以外的所有原来的老市区。
还有的则说,原租界都是“上只角”。
恕我直言,所谓的“上只角”从来没有这么大过。
记得五六年前,我与吾友“陆家掌门”先生,曾经颇为认真地总结过一番上海滩所谓的“上只角”,并共同编成顺口溜。
如果我没记错,顺口溜是这样的:“卢湾北,静安南,长宁两条线,徐汇一大片。”
长宁的主要在愚园路和新华路。而所滑“徐汇一大片”,也只限于原新乐、湖南、天平三个街道,且还不是这三个街道的全部。
最想讲一讲的,只有两点。
首先,黄浦区从来不是所谓的“上只角”。
说点我个人见闻。
四十年前,我还在厂里做生活。车间里一位姑娘谈恋爱了,小姐妹们纷纷问她,男友住哪里。那时,地段确实重要到成为择偶标准之一。她说在黄浦区呀。大家马上劝她,黄浦区么,名声好听呀,大楼房子,里厢墨墨暗的呀。老大一个层面,只有两头两个厕所,屋里还是要用马桶的呀。
注意,这可不是少数人的见解,而是一种共识哦。而且当年诋毁大黄浦的,往往还是不住在所谓“上只角”的徐汇人。
其次,徐家汇也从来不是所谓“上只角”。非但不是,徐家汇还只是城乡结合部。
一位住在徐镇老街的姑娘嫁给了一个住在淮海路的小子。那小子其貌不扬,当年也没什么钱。小姐妹们纷纷问她为点啥。那姑娘语出惊人:世世代代这样,该调调味道,改良改良品种了。
个中意味,自己去品。
不可否认,所谓的“上只角”,是有硬件标准的。用当年的话来讲,就是煤卫齐全(小夫妻独用基本是梦想,至少要与一大家子自己人合用),钢窗打蜡地板。这后一条,连很多新式里弄也会被排除在外,比如延安路的四明邮,那里是木窗(静安别墅和愚谷?好像也是木窗?)。其实,四明?以及其他很多新式里弄还是算“上只角”的。
当然,各个区都会星星点点地有些符合或接近上述硬件标准的房子,连老城厢也有,如大东门金坛路的集贤邮,但不成片,充其量只好算“上只点”,成不了“角”..
不过,所谓“上只角”也有软件标准?至少夏天男人不赤膊,女人不外出乘风凉,睡衣拖鞋不上街,衣衫不整不出门,讲话不仅不哇啦哇啦,而且好言话不讲两遍,一般言话也只讲半句,所以邻里基本不相骂。
其实,在这些表象背后,是老上海人的做人方式。识相、低调与精致这三大特点,只有在所谓的“上只角”才能得到最多的证明。
P2-4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