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哲学的惊奇 从发问开始的哲学史
字数: 277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作者: (瑞士)让娜·海尔施
出版日期: 2022-09-01
商品条码: 9787208177758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472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
¥66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2.05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德国哲学大家雅斯贝尔斯的学生、有名女性哲学家让娜·海尔施写给普通读者的一本哲学史入门读物。作者的原创和新颖之处在于,不是从观点、主题和学派出发,而是从哲学家对问题产生的惊奇出发,重新讲述西方哲学的历史。
感到惊奇并发问,是人与生俱来的质疑能力,也是哲学的起源。一部西方哲学史,就是一个总是反复被提起、不断被表达的惊奇的故事。前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圣奥古斯丁、阿奎那、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洛克、康德、黑格尔、孔德、马克思、弗洛伊德、柏格森、克尔凯郭尔、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书中讲述了使这些哲学家感到惊奇的到底是什么,他们是如何发问又是如何回答的。
这本与众不同的哲学史也告诉我们,在现实中,哲学是如何一直存在的。
作者简介
让娜·海尔施(Jeanne Hersch,1910-2000)是一位女性哲学家。1910年出生于瑞士日内瓦。1932-1933年,在德国弗莱堡大学学习并结识了她的导师卡尔·雅斯贝尔斯。当时,她与阿伦特、列维纳斯同属于一个受海德格尔影响的犹太学生团体。但1933年在目睹纳粹时期海德格尔担任校长之后,海尔施立即离开了弗莱堡大学。1956-1965年,在日内瓦大学担任哲学教授。1966-1968年,她负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哲学部门,身体力行地普及哲学教育。其主要代表作品有《在时间中思考》《人的权利》《哲学的惊奇》等。
目录
前言 哲学的惊奇
1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约公元前600年)
4爱奥尼亚学派与爱利亚学派:赫拉克利特(约公元前550-前480年)
与巴门尼德(约公元前500年)
14 芝诺(约公元前490-前430年)与原子论者
19 苏格拉底(公元前470-前399年)
28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年)
45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
68 伊壁鸠鲁学派(公元前4世纪和前3世纪)
76 斯多亚学派(公元前3世纪)
85 奥古斯丁(354-430年)
104 中世纪哲学
110 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
126 文艺复兴(15世纪和16世纪)
135 勒内·笛卡尔(1596-1650年)
150 斯宾诺莎(1632-1677年)
166 莱布尼茨(1646-1716年)
185 英国经验主义
201 伊曼努埃尔·康德(1724-1804年)
252 从康德到德国观念论
258 黑格尔(1770-1831年)
281 奥古斯特·孔德(1789-1857年)
290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
310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73-1939年)
327 亨利·柏格森(1859-1941年)
351 索伦·克尔凯郭尔(1813-1855年)
370 弗里德里希·尼采(1844-1900年)
386 克尔凯郭尔和尼采之后
390 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年)
407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年)
423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年)
453 今天的哲学
摘要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约公元前600年) 在古时候,并不存在职业的哲学家,哲学家同时也是学者、数学家、几何学家、天文学家。他们对日食和月食、数字和计算、几何图形等都感兴趣。这就是为什么关于圆周角度的几何学定理是由最古老的哲学学派,即小亚细亚的米利都学派提出的,这个学派始于泰勒斯。 于是,我们就有了一些伟大的、对那个时代的知识来说普遍的精神。这种精神的第一个惊奇是关于变化的。我们生活在一个一切都被卷入变化之中的世界。我们的面前有一块木柴,我们看到它上面燃起一束火焰,之后很快,我们就看不到火焰了,只剩一堆灰烬。然后刮来一阵风,将灰吹走。于是灰烬也消失。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我们所使用的一切,还有生命体,还有人,甚至我们自己:一切都在变化,一切都在消逝。 第一个被提出的问题便是:“那么,什么东西是在一切变化中都保持存在的?”第一个哲学的回答是:实体(Substanz),它在一切变化和流逝中都保持存在。因为必定存在某种东西,它是始终存在的;不然的话,很长一段时间过后,就什么也没有了。 因此,存在着变化,存在着不断的流逝,但在流逝中依然有某种持续的东西。变化是由某种基本的存在所承载的,这种存在改变自身,却依然让自己保持存在。米利都学派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在变化中保持存在的实体,究竟是什么?” 读者能否想象,当这样的问题第一次被提出时,它所具有的惊人的性?我们确实可能就是生活在一些变动的事物之中,但对于实际生活来说,总还有某种相对而言的、对我们来说却已然足够的稳定性:如果我们把一个面包放在桌上,那么我们过一会儿还能在桌上找到这个面包——这就能让我们满意。而这正是米利都学派的人所追问的。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当他们需要面包时面包还在那里,而是在讨论变化、消逝并且同时,它还在那里:存在的东西总是在那里。然后他们问:在一切消逝之下,什么才是基础性的东西、作为承载者的东西? 米利都学派为这个最初的问题给出了种种不同的答案。例如,泰勒斯教导说:水是所有事物的基础实体,并且它将自己转化为一切。 另一个人则说:它是气。第三个人说:它是火。第四个又说:它是无限的、无尽的东西(aperiron)。 但没有人说:它是土。为什么承载一切的土从未被人称为原初的实体呢?也许是它太重、太实,不符合一切事物的变化。当然,当米利都的哲学家们说它是水、气、火,以及无限的东西时,也并不意味着它就该被理解为“物质意义的”水、气、火——也就是说,它们不一定被理解为元素。我们不该将早期哲学家尚未提出过的难题强加给他们。比方说,“物质”和“非物质”之间的区别,就还没有被他们视为根本的。他们所寻找的是更为流动的、微妙的元素,即使“气”轻易地变成“无限”的东西。但从根本上说,无限的东西依然是物质的,它只是某种格外精细、微妙之物。 现在,傲慢的现代人可能会说:“水,那无非是H2O。这没什么意义。” 但这不是没有意义;重要的是问题,是所提出的难题,这比答案重要得多。并且在答案中,有趣之处也是它所指出的方向,这个答案指向某种流动的、液态的东西,这种东西能够将自己转化为一切事物,却不会消失。 因此,作为物质象征的土,并没有被视为原初的实体,没有被视为持续存在的东西。尽管它是流动的东西的对立面,但它并不是存在的持续性的合适象征。这一点很有趣,并且这也是米利都学派的特点所在,也就是说,这个学派并不是在稳定的、实在的方面寻找持存性,而是在流动的方面寻找。 P1-3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