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贝克特书信集 第1卷 1929-1940(全2册)

贝克特书信集 第1卷 1929-1940(全2册)

  • 字数: 972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爱尔兰)萨缪尔·贝克特
  • 出版日期: 2021-12-01
  • 商品条码: 978754044426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96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1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荒诞派戏剧大师、《等待戈多》作者萨缪尔·贝克特书信首次结集出版,中文版读家授权。全四卷,此为第一卷(分上下册),写于1929年至1940年间。
内容简介
萨缪尔·贝克特写于1929年至1940年间的书信从个人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20世纪30年代的西欧,也将贝克特独特的心路历程纤毫毕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即便处于其早期创作的犹疑之中,这些书信也表现了他对创作的关注,以及他是如何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取舍以使其获得新的生命。《贝克特书信集》对贝克特15000多封现存信件首次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呈现,从中精选出与其文学创作有关的书信,编入这4卷中整理出版。贝克特的这些信,有写给朋友的,有写给画家和音乐家的,有写给学生、出版商和译者的,也有写给世界各地的文学界和戏剧界仁的,跨越其60年(1929-1989)的创作生涯。精炼的导读、丰富的注释,以及主要通信人的简介、贝克特活动年表及其他语境信息等,与书信相伴呈现。 对任何一位对20世纪世界文学和戏剧饶有兴趣的人来说,这套集子都是推荐读物——它不仅记录了贝克特的非凡成就,也展现了一种强有力的文学经验。
目录
总序
法文译者序
德文译者序
编辑体例
致谢
惠允
缩略语表
第一卷绪论
贝克特书信集(1929-1940)
附录
人员及出版物简介
引用文献
收信人索引
总索引
摘要
     第一卷绪论 “我觉得动笔是越来越难了,甚至给朋友写信也是如此。”1936年在给托马斯·麦格里维——此卷涵盖时期(1929年至1940年)内与他通信最多的人——的信中,萨缪尔·贝克特如此写道。写信并不是让年轻的贝克特郁闷的专享难处,甚至谈不上是最急切的难处。“没法读.书、写作、饮酒、思考、感知或者移动,”独自在德国的美术馆彷徨时,他这么告诉朋友玛丽·曼宁·豪,“似乎最没心境的时候,却迫不得已去向朋友们倾诉。”没法动弹、没法前行、没有机会、没有健康:此卷收集的信件从满是否定、怀疑、拒绝和退却的人类图景中横穿而过,建立联系,开拓空间,寻求机遇,谴责冷漠。这一时期,对贝克特而言,信件胜过一切。信件常常是他专享的联系方式:寄到他不在的地方,寄给他不能面谈的人,或者寄给他不想面谈的人。信件是他通往可能存在的不同自我的渠道——那些他尚且只是隐约意识到的自我,甚至是想要拒绝的自我。信件使一种写作变得可能,那种写作也许是一个声音,一个在不这么隐私的作品中他还不敢启用的声音。 尽管贝克特以各种方式声称自己痛恨信件,但他60年里所写的信件总计起来却超过15000封,构成20世纪最了不起的文学通信之一。出自像贝克特这样重要的作家之手的信件,即使潦草,其意义也是无需特别辩护的。但是,会让读者记忆深刻的是这一事实,即贝克特写信很少敷衍了事。甚至在匆忙回信时,在明信片的背面留个便条时,或者在深切的苦痛中呼吁时,贝克特都是一个无比认真、无比细致的写信人。在后来的年头里,尤其是《等待戈多》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声誉之后,责任心驱使他写成的信件的数量与日俱增——对他而言,这一趋势让人担忧。而且随着他成为公众人物,无论多么不随心愿,信件的性质也改变了,很多时候成了对学术界所需信息、导演们所需授权、译者们所需解释、制片人所需建议、出版商所需时间安排等各项请求的应激反应。在第一卷,在早年,信件较少,但更加重要,事实上送入了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书信空间。早年的书信传递信息的功能几乎总是次要的,主要的功能是建立关系——求人、扰人、惹人,必要的话甚至冒犯人。收信人的兴趣所在有时不甚明了,常常得加以激发,然后努力保持——而贝克特做得到的,总是丝毫都说不上理当如此或者叫人称心如意。 传记有一种难免的趋势,就是使个体的伟大之处看似命中注定。假如那个体像贝克特这样犹疑、矛盾,那么他的书信就有助于再现他面对抉择、困境和日常怀疑时的七上八下的心境,那样的心境随时都会迫使人抛弃这一事业,或者退而求其次。贝克特的书信既显露了他的无奈妥协,也体现了他的断然拒绝,既显露了他对承认的渴望,也体现了他对名望的厌恶,既显露了他唯有文学之道方真正值得踏上的信念,也体现了他几乎踏上无数虚假之途时的无所适从。 在成为交流的工具之前,信件的宗旨在于在写信人和收信人(说来也巧,法文中称作“抵达者”)之间确立共同的条款;在有志者和回应者之间创造某种共谋关系或协作关系;在于为此而超越眼前的社会、地理、职业甚至智力的环境,不然,那些环境会助长稍早或间接的语言交流。为此,信件允许——或者曾经允许,因为使贝克特的通信更显珍贵的事情之一,就是难以想象2l世纪会有旗鼓相当的书信写手——有一种亲密感,这种亲密感既可放大亦可缩小,既可加速亦可延迟,就看对话者的期待或目标。然而对贝克特而言,他在信件中寻求的共谋关系也是他谨慎拒止的关系;对协作关系中隐含的需求,他满腹狐疑;而且对永远置于亲密关系之上的特别约束,他是异常谨慎的,当那一关系由自我意识和信件允许的控制力——信件有修正和自我审查的空间——形成或维持时更是如此。也许部分地在这个意义上,他对书信的“厌倦”可以理解。对他而言,在这一时期,仅仅是写一封信然后投递出去这样的行为,都隐含着一种自我克服,一种(正如他所言)当“所有集团都是万恶”时对共同体的临时接受;。隐含着一次从稳定的自我知足向下爬行的动作,而无论是作为自我撕裂还是作为自我扩张(无人爱我/世界配不上我),自我知足都正是他希冀的。再简而言之,信件将作者从“自我”中拽出来,将作者置于“别处”。当摆脱自我、前往别处的欲望本身正接受贝克特的审慎评估,作为回避定律、抛弃任何认定的文学职业的首要诡计之一来评估时,信件就这样发挥作用了。 这段时期,贝克特经历的躁动不安使他只可短暂安定,而他确实也几乎总是在路上,在都柏林、伦敦和巴黎之间来回穿梭,还几次游历德国,最后于1937年底来到巴黎落脚,却只是赶上1940年再次漂泊,因基本无法控制的战争而飘零。对于所有这类生存错位中的危险,他是一清二楚的。1936年从德国写信给汤姆·麦格里维时,他将这一危险化作一个问题:那“是另一段离开的旅程,像如此之多的旅程那样吗?”。接着快要离开德国时,作为忏悔,他写信给玛丽·曼宁-豪说:“事实证明,正如我踏上旅途之前就知道的那样,这确实是一场远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