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故纸边上的圈点

故纸边上的圈点

  • 字数: 2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 作者: 伍立杨
  • 出版日期: 2021-07-01
  • 商品条码: 978754116012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 这本书的一大好处是提供了很多发现书的线索。作者阅书量大,而且也善于发现一些较为冷僻而有质量的奇书、古籍。对乐于淘书、藏书的读者来说,本书当是一个不错的引子。★ 对民国史、旧学、文言有兴趣的读者,也会在本书的很多观点中找到共鸣。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作家伍立杨多年来积累的读书随笔。这些随笔涉猎广博,奇书妙文、民国旧闻、书法绘画、方志游记等,无所不及,但基本不出民国史和传统文化范畴。作者阅读量巨大,也有统摄全书的整体文化观念,所议所论,或人物或文字,或观点或品行,皆有的放矢,有感而发;每有冷僻奇书的发现,令人眼前一亮;偶有对传统文化现状的担忧,也是一个值得警醒的角度。
目录
卷一
报纸和文言
出恶声与两极分析
大雅云亡
风格辨伪
辩证读古书
识字难 未必然
解诗大异其趣
两本胡适传
鲁迅、钱锺书讥国画之弊
民初译文的衣香鬓影
品物者的心情——谈《毛诗品物图考》
奇美之境——谈流行书风
钱锺书遣词法略谈
钱锺书与读书笔记
如厕就读及其他
“汝准是发了疯矣”
水浒评论三奇书
“外来语”古已有之绝非外来
文章无味甚于黄瓜
闻芬芳 寻旧径
艺文翻译:趣味及选择
译文水准之我观
印象式结论的可疑
语文忧思小札
直观的文学印象
中学国文试题及其他
卷二
大梦谁先觉
大师之间的敌视和蔑视
大手笔
大哉《盐铁论》
风景与悲慨
各地人物性情说略
古人的现代性
刻刀下的真性情
空间距离 催生悬想
慢速度的风月观览
民国篆刻说略
惊险百出的柔性艳情——张恨水先生的《平沪通车》
深邃隐约的智慧体察
时间深处的怀想
书法妙喻之别笺
我敬魏默深
闲坐想起陆放翁诗
黄仁宇、唐德刚异同说略
方志的文笔之美
文学史:在泛滥中怀旧——以《中国文学史稿》为例
抗战时期的路、车、人
徐霞客和他的世界
卷三
文言、白话宜相安
山川与岁月的惊叹
诗人幕僚命途蹭蹬
兵学奇才辛弃疾
饶汉祥大笔如椽
美与力的大手笔
愁如大海酒边生——论郁达夫的旧体诗
曾氏传记三种评骘
遥望孙中山先生
文化与自由的火种——抗战时期的文化人生活侧面
傅增湘《藏园游记》印象
回忆录:史识与文采
附录
摘要
     报纸和文言 文言文是中国人内心的东西,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使文言文中产生了许多漂亮的句法和表达方式,思之无尽,味之无穷。然而,意识形态的转换,生活空间的转型,世人好尚的转变,终使文言文的气味日渐稀薄,影响日趋缩小。 报纸文体,作为一种新闻报道,应该简捷、明了、普及、客观,而文言文的简洁、有力、醒豁、雅健、优美,正可借鉴取法,同时更能在全民的文化意识培养上,收潜移默化之功。而我们当前的报纸文体,所最缺乏者,就是这一点。尽量用白话,当然是语文的改革,奈何白话文的正宗基础太薄弱,积累不深也不厚,久之,俚浅的俗语单性繁殖,传统中文优美的表达方式,味道深郁的字汇词句,势将湮灭殆尽,这是很可忧虑的一件事情。 相对来说,台湾地区的报纸文章所保留的文言成分要多一些。尤其在副刊和专栏上,颇有几支意气风发、文采炳蔚的妙笔,令人赏心悦目,掩卷融融。当然,此之外,随心所欲,率尔操觚者也不在少数,余光中先生指出台湾的某些记者,古文修养蹩脚庸浅,却每喜故作解人,结果呢,一个三流的演员死了,也是“一代佳人,玉殒香消”,任何女人偷了东西,也是“卿本佳人,奈何作贼”。而“使君有妇”“河东狮吼”“季常之癖”等更是经常出现在报纸的社会版或花边新闻里,变成了所谓“雅到俗小可耐”。 林纾虽然抵死反对新文学,但他以古文译西洋小说,一方面在不识ABc的情况下做了新文学的功臣,一方面也树立一代文章丰碑,影响所及,尤其是两栖于新闻和文学的写作者,受益良多。以《大公报》1918年3月11日文章为例: 英国大小说家司各特氏肄业于爱丁堡大学时,蠢如鹿豕,同学成窃笑之。教授某尝语人曰:“此子生而为蠢奴,他日亦且以蠢奴终耳。”司各特卒以小说成名,教授之言遂不验。 细推其文笔,虽并非一流,难称高华,但也可谓明畅、清通,未可厚非。旧时代,报纸上这种浅易文言随处可见,而真正堪称纯正、名下无虚的,是有名记者陈布雷那支虎虎有生气的妙笔。他于1926年3月12日上海《商报》撰写《中山逝世之周年祭》,尝谓“岁月迁流,忽忽一星终矣。国辱民扰,世衰道歇,山河崩决,莫喻其危……虽然,吾人之纪念逝者,其所奉献之礼物,岂仅鲜花酒醴、文字涕泪而已乎”,即可见一斑。陈先生天纵奇才,又加以文言功底深郁,真积力久,根深叶茂,发而为文,必有可观之处。大学者王力(了一)先生对他也甚为叹服,以为“他的文言文是优选的”。 文言文是一种古色古香的美的存在,现代人的文章中,若真能保留一些古文的神味,或能自古文的风调脱胎而来,于文化建设是一桩大幸事,于文章本身,也可以摒单调肤浅而渐趋丰饶。当然,那种糟蹋语法词汇,徒然在表面做手脚的伪文言,一知半解,文品卑下,只能贻人笑柄,应该尽早剔除。因为真正领会古代汉语,并不比学会一门外语容易,稍欠精熟,即出毛病。有志写作者,不可掉以轻心。 出恶声与两极分析 (一) 君子相争,不出恶声,但也难说。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文艺评论尝有骂人者,至惹出多起笔墨纠纷、法律诉讼的事件。实则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大可不必闹至法庭的。在一定程度上,骂也是一种特殊的批评形式。笔墨官司,在笔墨范畴内解决足矣。 当年美国影片《珍珠港》上映,其战争场面摄人心魄,煞是好看。此片,乃电影历史记录昂贵的巨作,耗资达一亿四千万美元。但美国也有人不买账,报纸评论说它是“好莱坞垃圾剧”,“是现实事件拙劣的滑稽模仿、纯粹的白痴行为”,“是谜,是香波和睾丸的合成”(《广州日报》转美国《每日电讯》)。这一通乱骂虽然也颇解颐,却也无啥道理。好多美国人也不以为意,自身强大雄厚,不怕骂,即令是刻毒的恶骂也只仿佛毛毛雨。其国人之间也常有恶骂、趣骂。50年前,某大法官骂一议员,说是“一根剥了皮的香蕉也比你这家伙的脊梁更硬”,且不问它有无道理,却是传神到家。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