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1942.4-1942.8)兵临城下(修订版)/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1部

(1942.4-1942.8)兵临城下(修订版)/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1部

  • 字数: 682千字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 作者: (美)戴维·M.格兰茨,(美)乔纳森·M.豪斯
  • 出版日期: 2019-03-01
  • 商品条码: 9787516811511
  • 版次: 2
  • 开本: 其他
  • 页数: 68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无论从什么角度评论,斯大林格勒战役都是二战中甚至人类战争目前惨烈的战役之一。单从伤亡数字来看,该战役也是近代历史上血腥的战役,双方伤亡估计约两百万人。在战役中红军战士的平均存活时间不超过24个小时,军官也只有三天。“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是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来计算。”无数的苏联士兵从废墟中冲出来,给入侵德军致命的一击……对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已有数种语言、数百万文字加以阐述,市场上为何需要另一本“斯大林格勒著作”? 1.详细介绍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包括德军1942年的作战行动以及苏军对此的应对。与普遍观点截然不同的是,这场战役开始的目标并非斯大林格勒;事实上,德军起初的作战命令只是稍稍提及这座城市,甚至在斯大林格勒争夺战引起关注后,德国人依然坚持夺取高加索油田是其原定目标。只有从整体上审视这场战役,才能在正确的背景下理解斯大林格勒争夺战。 2.现有的著作主要侧重于斯大林格勒的战斗,并未详细研究德国第6集团军进军斯大林格勒途中复杂、艰巨的战斗,以及其侧翼接连不断的激战,特别是发生在高加索、沃罗涅日和勒热夫地区的战斗,而这些,对战役的结果至关重要! 3.参考了过去被忽略的资料(如内务人民委员部的记录,及其他大量苏方的解密文件),并大量使用了一手文件,包括红军总参谋部、德国第6集团军和苏联第62集团军的官方记录,细述了一连串鲜为人知的激战。提供了以前没有的细节、新观点,对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评价将取代过去关于此战的历史记述。
内容简介
苏德军队在斯大林格勒的激战是一场规模大较量,这场战役既是二战的转折点,也是这场战争的威力及破坏的象征。不过,尽管历史学家们对这场史诗般的战役投以诸多关注,但其中仍有误解和未解之谜——而戴维•格兰茨,现在将其逐一解开。 格兰茨杰出的《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一部》使用了过去被忽略的资料来源,决定性地阐述了东线这场标志性战役的开始阶段。他梳理了双方的每日官方记录(包括红军总参谋部、内务人民委员部、德国第6集团军和苏联第62集团军),撰写出一部具有前所未见的细节和全新诠释的著作。乔纳森•豪斯是一位专注于20世纪战争的作家,他以额外的文字和见解大大强化了格兰茨的描述。 希特勒开始的目标并非斯大林格勒,而是该城南面的高加索油田,因而将他的“南方”集团军群一分为二,一部夺取位于侧面的斯大林格勒,另一部占领油田。格兰茨揭示出斯大林对此的应对,他命令红军奋起抵抗不得后撤,这引发了一连串鲜为人知的激战,德军尚未到达斯大林格勒,便在这些战斗中遭到严重消耗。格兰茨指出,尽管前进中的德军基本上歼灭了苏联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的有生力量,但苏军不断发起反击,阻止德军的推进,其激烈度远超世人所想,后在斯大林格勒门前挡住了德军的攻势。 这部全新、令人大开眼界的著作以及后续两部(《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二部 决战:苏德战争1942年9月—11月》《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 最后的较量 第一册:苏德战争1942年11月》《斯大林格勒三部曲第三部 最后的较量 第二册:苏德战争1942年12月—1943年2月》)将大大更改并拓展我们对这场尘封的世纪之战的理解。
作者简介
戴维•M. 格兰茨(DAVID M. GLANTZ),被誉为西方研究红军在伟大卫国战争中表现的专家,1942年1月11日生于美国纽约州,美国陆军退役上校,毕业于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陆军指挥和总参学院以及国防语言学院等。曾作为野战炮兵军官在越南服役,后从事苏联陆军研究工作。1993年以美国陆军外国军事研究办公室主任身份退役,并继续担任《斯拉夫军事研究杂志》的编辑和俄罗斯联邦自然科学院成员。他笔耕不辍,慧眼所及,不仅涉及苏联的军事理论和战术,而且特别关注了苏德战争中历来不被重视的部分,即“被遗忘的战斗”,独立编著与合作作品包括《二战中的苏联军事欺骗》《从顿河到第聂伯河:1942年12月-1943年8月的苏军攻势》《苏联的军事战略》《巴巴罗萨行动:1941年希特勒入侵苏联》《列宁格勒会战:1941-1944》《哈尔科夫1942》《朱可夫的优选失败:1942年的火星战役》《库尔斯克会战》,两卷本《八月风暴》、三卷本《斯大林格勒会战》、四卷本《1941年斯摩棱斯克之战》和即将出版的《白俄罗斯之战:1943年10月至1944年4月间红军被遗忘的战斗》等。由于利用了苏德双方一手档案材料和二手作战总结,其作品难能可贵地既公正地高度评价了苏联人民和军队的巨大功绩和军事艺术,又揭露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败绩,其著作不仅在缺乏苏联资料的西方,甚至在俄罗斯国内都产生了巨大反响。2015年,他被俄联邦国防部长绍伊古大将授予“加强军事合作”奖章。 乔纳森•M. 豪斯(JONATHAN M. HOUSE),中校,在佐治亚州巴恩斯维尔的高登学院担任教授。毕业于汉米尔顿学院,在密歇根大学获得了历史学博士学位,服现役时曾在美国境内及韩国担任指挥和参谋岗位,给参谋长联席会议做过政治军事分析,也曾在美国陆军各军校中协助指导工作。豪斯中校是《通向诸兵种合同作战:20世纪战术、理论和组织综述》和《军事情报,1870-1991:研究指导》的作者。 小小冰人,专业军事历史译者。从事二战史的研究与翻译十几年,翻译战史类作品近五十部。如:《雪白血红:一名德军士兵的东线回忆录》《亡命排:阿富汗战争中的英雄、叛徒、异见者和手足情》《东进:苏德战争(1941-1943)》《焦土:苏德战争(1943-1944)》《空中英豪:美国第八航空队对纳粹德国的空中之战》《致命打击:一个德国士兵的苏德战争回忆录》《普鲁士之战:1944-1945》《诺曼底的六支军队:从D日到巴黎解放(1944年6月6日-8月25日)》《最后的胜利:哈尔科夫反击战(1943.2-1943.3)》《地狱之门:切尔卡瑟战役1944.1-1944.2》《东线狙击手》等书。
目录
“东线文库”总序 前言 序言 沿着苏哈亚韦列伊卡河,1942年7月23日 第一章 德国军队 第二章 苏联红军 第三章 开端,1942年4—6月 第四章 突击和反突击,“蓝色1号”,1942年6月28日—7月12日 第五章 “蓝色2号”行动,1942年7月9日—24日 第六章 德军挺进顿河大弯曲部,1942年7月23日—31日 第七章 顿河大弯曲部战役的尾声,1942年8月1日—19日 第八章 德军挺进伏尔加河,1942年8月20日—9月2日 第九章 侧翼的战斗,1942年7月25日—9月11日 第十章 结论:德军的战略失误 参考资料 附录
摘要
    第一章 德国军队
     7月23日利久科夫将军阵亡时,苏联红军已同德国军队战斗了13个月。1941年6月,德军发起“巴巴罗萨”行动突袭苏联时,其作战能力正趋于巅峰。152个师(包括19个装甲师和15个摩托化步兵师)迅速攻入苏联境内,力图合围苏联红军。德国空军只用两天便掌握了空中优势,支援装甲部队向前推进,并不断侵扰苏军的一切反措施。在一连串庞大的合围战中(明斯克、斯摩棱斯克、乌曼、基辅、维亚济马、梅利托波尔和其他地区),近200万红军士兵落入德国人手中。没用三个月,德国及其盟友的军队就推进1200多公里,攻占了苏联许多人口和工业中心,包围了列宁格勒,并威胁到莫斯科和罗斯托夫(Rostovr)。
     德国人发起进攻时,适逢苏联红军最糟糕的时刻。苏联军官团被四年政治清洗“斩首”;战争爆发伊始,许多苏军指挥员刚刚从西伯利亚劳改营获释,另一些人已被清除出武装部队。幸免于难的军官,能力和经验都很有限,指挥部队力不从心,战斗结果可想而知。对经验丰富的德军来说,死板的苏联红军成了手到擒来的猎物。另外,尽管苏军拥有庞大的机械化和空军力量,但这些部队缺乏能为他们提供充足燃料、弹药和零配件的后勤体系,他们配备的是老旧、过时的装备,而那些新式武器,他们尚未学会熟练操作。最后一点,斯大林不顾一切力图延缓这场即将爆发的战争,他禁止部队采取防御性措施,导致苏军还没来得及从驻地部署至野战阵地便被德国人俘获。
     尽管拥有这些优势,德国人也没能赢得胜利,因为他们低估了任务的庞大程度和对手的动员能力。幅员辽阔的欧洲俄罗斯使德军后勤和维修体系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苏联简陋的交通运输网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压力,其铁路轨距比德国铁路更宽。而那些土路每逢下雨便沦为泥沼,燃料和车辆零配件的消耗速度是预计的3倍。德军越向前推进,为进攻部队提供再补给的任务就越加困难。
     大量艰巨的后勤问题令德国军队深受妨碍,自1941年7月中旬起,德军的攻势演变成一连串即兴冲刺,他们通常在10天左右的时间里推进110―130公里,然后暂停7―10天,以便实施必要的重组,并为突击部队补充燃料和弹药。除了红军发起的反击不可避免迟滞了德军的进攻节奏,以及恼人的恶劣气候外,后勤的制约也主宰了德军的进军步伐,导致他们无法在“巴巴罗萨”行动中赢得胜利。
     漫长而又原始的交通线意味着德军机械化部队经常将步行前进的步兵和依靠马匹拖曳的炮兵远远甩在身后。每次包围苏军时,德军装甲部队都无法困住对方,他们得等己方步兵赶来支援。在此期间,那些无可替代的苏军指挥员和参谋人员,经常能率领成千上万名部下逃出德军防御虚弱的包围圈,加入当地游击队或返回己方防线。
     这些苏军的逃脱加剧了德军遭遇失败的第二方面因素。发动入侵时,德军情报部门估计苏联红军大约有200个师,可没过6周,他们就统计出至少360个苏军师。苏联组建庞大新部队(尽管这些部队的训练和装备都很糟糕)的杰出能力使德军歼灭红军主力的企图成为无法实现的白日梦。德国人沮丧地发现,每当他们消灭一群苏军士兵,另一群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守卫者便会继续战斗。
     这些苏军师并非被动防御,而是抓住一切机会发起反击。通常情况下,红军作战行动的协调性很差,只有德军前线部队知道对方发起了反击,德军军官甚至无法分辨苏军局部反击与计划中的反冲击(甚至是反突击)之间的差别。尽管如此,这些反击还是让德军在技术装备和兵力方面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截至1941年8月13日,仅仅7周的战斗便让德军伤亡389924人,占其作战兵力的11.4%。与他们的对手不同,德国人严重缺乏替代这些士兵的补充兵。
     到1941年11月底,这种损失,再加上路程和后勤问题的挑战,导致过度拉伸、疲惫不堪的德国军队停下了脚步,他们在罗斯托夫遭遇败绩,止步于列宁格勒郊外和距离莫斯科不远处。12月5日,苏军优选统帅部对莫斯科郊外的德军先遣部队发起一连串反击,其力度越来越强,终于在12月中旬演变成一场正面反攻。德军士兵在冰天雪地里被冻得半死,万万没有料到他们认为已被击败的敌人会突然发起进攻,结果在1942年1月初被红军杀得大败。对初步胜利兴奋不已的约瑟夫?斯大林和红军拥有能力的战地指挥员格奥尔吉?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将军,将这场反击扩大为一场全面攻势,沿着波罗的海到黑海近2500公里的整条战线发起。
     面对这场危机,阿道夫?希特勒严禁后撤,命令遭受损失的德国军队原地据守。一些为强化防御而率部后退的德军将领被解除职务。尽管希特勒率性而为(他的决定近乎荒谬),可事实证明,原地据守是优选的做法。红军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但这支饱受摧残的军队缺乏歼灭德军的能力。在一连串持续至1942年4月的混战中,苏军重创德军,并将对方驱离莫斯科,但没能取得任何决定性突破以达到他们的目标――斯摩棱斯克。春季的雨期和泥泞(rasputitsa)到来时,德国军队依然存在,从地图上看去,战线更像一团错综复杂的棉纱而非一条直线。从北方的列宁格勒到南方的哈尔科夫地区,德军和苏军的一连串突出部向东或向西伸入对方防区。因此,德军发起新攻势前,必须消灭这些突出部(参见地图1)。
     P5-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