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性的批判:荀子

人性的批判:荀子

  • 字数: 18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友谊出版社
  • 作者: 陈修武
  • 出版日期: 2013-03-01
  • 商品条码: 978750573038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2
  • 出版年份: 2013
定价:¥28.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对荀子其人其书都做了详细解读,脉络清晰、言语通俗,对于初读《荀子》的读者益处多多。其中对于荀子本人的解读部分条分缕析、浅白易懂,对于荀子的思想学说的理解也是独特精道。《荀子》一书博大精深,本书作为引路之书着实难得
作者简介
陈修武,台湾师大国文系毕业。曾任教于台大中文系。现已退休。著有《罪恶之感之由来与原罪之意义》、《论语现代意义之探索》等书。
目录
第一章 荀子其人和其书
(一)他究竟姓什么?
(二)一生的经历
(三)韩非
(四)李斯
(五)荀子的老师——孔子
(六)荀子的书

第二章 荀子的真形象
(一)一位奇特的思想家
(二)荀子的性恶论
(三)韩非、李斯——荀子性恶论的必然灾难
(四)荀子性恶论的检讨
(五)荀子的客观精神
(六)《荀子》重要文献选录评述

第三章 《荀子·天论》篇评解
第四章 《荀子》重要篇章大义简介
(一)《劝学》篇
(二)《修身》篇
(三)《不苟》篇
(四)《荣辱》篇
(五)《非相》篇
(六)《非十二子》篇
(七)《仲尼》篇
(八)《儒效》篇
(九)《王制》篇
(十)《富国》篇
(十一)《王霸》篇
(十二)《君道》篇
(十三)《臣道》篇
(十四)《致士》篇
(十五)《议兵》篇
(十六)《强国》篇
(十七)《正论》篇
(十八)《礼论》篇
(十九)《乐论》篇
(二十)《解蔽》篇
(二十一)《正名》篇
(二十二)附说
…… 
摘要
    说到荀子,**个使我们困惑不解的问题大概应该是他的姓氏了。他究竟姓什么?在自汉以来的记载中,甚至在他自己的书中,都有两种说法:一说他姓荀,一说他姓孙。像他这样一位在历目前很有名而且很重要的思想家,竟连一个确定的姓氏都没有,那不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吗?但事情就是这样的奇怪,他真的没有一个确定的姓氏。我们现在称他为“荀子”,只是遵循司马迁《史记》的记载。除《史记》外,其他有关荀子的古代典籍,像《韩非子》、《战国策》、《韩诗外传》、《盐铁论》等等都是说他姓“孙”。这些书,也都是我国历目前很重要的文献,而且也都是像《史记》一样让我们信得过的文献。再说《史记》许多地方还是直接从《战国策》抄来的呢!
    面对这一个问题,我国以前的学者,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解释。
    **种解释是,荀子原来确姓“苟”,可是在汉代有一个皇帝汉宣帝(前73一前49年在位),名字叫做“询”。当时人为了避他这个讳,便把荀子改姓“孙”了。这就是我国古代所谓的“避讳”。
    避讳,是我国古代一种很特殊的政治和社会制度,就是君主和父母的名字,做臣下和子女的既不能直接用口说出来也不能直接用手写出来,还不能在一般的谈话和书写中间接说出来或写出来。总是要设法避一避的。如果没法避开,大都采取下列三个方式来处理。那就是:
    1.把原字缺一笔。如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母亲名叫“敏”,所以林黛玉每写到“敏”字时便不把这个字接近写出,总是少*后一画。古书中这种例子是*多的了。所以,学者就根据这种“避讳”来断定古书写成或抄成的年代。
    2.用一个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字来替换一下。如战国末年有一个很有名的辩士叫“蒯彻”,后因汉武帝名叫“彻”,汉代人就把他改成“蒯通”了。唐代的人把“民”、“治”两字换为“人”和“理”两个字,便是要避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的讳。
    3.换一个字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汉代人因为汉宣帝名叫“询”,荀子便不能姓“苟”,于是就给他改一个与“荀”音近的“孙”。这种例子在古书中也是很多的,我们就不列举了。
    可是,这种避讳的说法是不能使人信服的。原因是汉宣帝后汉代人抄述前代人书籍中引述到姓“荀”的人,如《左传》中的荀林甫、苟莹都未改,而且汉代一些有名的姓“荀”的人物如荀淑、荀爽、荀悦也太多了。他们为什么还照姓其“荀”而不改呢?
    第二种解释是“苟”和“孙”在古代的发音是很相近的,也很可能是相同的。古人常把音近或音同的字替代使用,在古书中的确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这可说是我们在读古书的时候所遭遇到的*大程度麻烦。其实,这情形直到今天还有,在繁体字里,“了解”就常以“?”代“了”,写成“?解”。如果“了”、“?”字音不同,我们一定不会这样地替代使用。
    第三种解释是姓和氏的混用。以前在西周之时,宗法制度很严格,姓是姓,氏是氏,不能混用。但是到了春秋,乃至于战国时代天下大乱,姓、氏便混用了。如晋文公的一位大臣原轸,也叫先轸。战国时代秦孝公那位有名的宰相商鞅,其实并不姓商。他原姓“姬”是周天子的同姓,是卫国的公族。他长大后从卫国到魏国,卫国人便称他为“公孙鞅”或“卫鞅”,直到他助秦孝公变法图强,秦孝公把他封到“商”,后人才称他为“商鞅”。荀子的“荀”、“孙”互用可能也是因类似这样的情形而来的。
    这三种解释,实在说来,都只能算是一种“解释”而已,都不能是定论。因为,像这样有关古代史实的考证都是不能有效“考证”明白的;任何考证都是一个无穷的复杂的命题。不过,我们现在大都采用**种说法。这接近是为了避去这种“无穷的复杂”而已,并不是说我们就认为**种解释是可信的,其他两种都不可信。它们都同样有其可信之处,也同样有其不可信之处。
    说完他的姓,再说他的名。
    他名叫“况”,古书中也有称他为“荀卿”或“孙卿”的。“卿”不是名,而是战国时代对人的一种尊称,和古书中的“子”字有同一作用。战国末年,那位因替燕太子丹刺秦王而有名的荆轲,当时就被人称为“荆卿”。和这“卿”字相似的,就是“先生”。
    P33-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