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非常心理短谈与咨询

非常心理短谈与咨询

  • 字数: 27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1-02-01
  • 商品条码: 978756892442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5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对在非常时期开展心理服务实战经验的总结,共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面向公众开展的非常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第二部分是针对非常时期个体心理援助的咨询内容。帮助读者理解非常时期心理建设的重要性,并懂得如何进行心理建设。具有专业性和实用性。
目录
非常时期心理健康教育篇
第一章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与心理反应
第一节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中的心理卷入类型
第二节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下的疑病症
第三节非常时期的认知误区及其应对
第四节污染的隐喻:两种神经症对疫情的不同反应
第二章非常时期压力调节
第一节非常时期如何安顿身心
第二节非常时期压力的心理面对
第三节应对非常时期的应激反应:心理着陆技术
第四节复工复学后的积极心理培养
第三章非常时期环境适应
第一节利用环境改善身心状态
第二节社会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网络谣言的心理效应与识别
第三节避疫与休闲
第四节慢回归:非常时期后的心生活
第四章非常时期与家庭建设
第一节非常时期的家庭联结
第二节封闭环境中利用家庭游戏进行心理调适
第三节非常家庭关系下的"家情结"
第五章非常时期的心理建设
第一节安于不安:非常时期的心理建设
……
摘要
     第三节  非常时期公众关注的心理问题及其解析 一、疫情中普通人最关注的心理问题北京林业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的13讲“疫情防控期心理健康讲座”,每次讲座都有听众提问环节。在对800多个问题进行整理后,我们将问题归纳为四大类。 概括起来为:第一类是为什么会出现造谣者,人们又为什么会信,即造谣者为何种心理;第二类是关于疫情中大家存在的压力,如何缓解压力以及过度的焦虑反应;第三类是隔离期的自我反思与成长;第四类是家长们关心较多的,如何面对家庭封闭式生活,如何应对疫情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关于第三个问题,本书前面已经有许多相关的讲解,这里我们就不做陈述了。 在这里我们不仅要感谢热心听众的积极参与,同时他们提出的问题也会让我们进一步了解疫情时期,普通人更关心什么问题。 这一讲学习内容的教育意义如下: 第一,通过学习,我们能清楚理解和应对那些自认为无法处理的心理困惑,实际上是你、我、他都关心的共性心理问题。 第二,通过学习,我们能进一步理解和消化原本已经思考过的问题,这对于我们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对问题的朴素思考和专业解析,两者之间有机结合才能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造谣生事者为何心理? 疫情期间谣言四起,比如,微信群经常会出现,“政府会在下午三点实行空中喷洒消毒水,大家请不要出门了”“***说话了”等,为此,关于疫情的权威网站专门设置了一个“辟谣专栏”。 1.谣言的传播主体谣言的传播由三个关键词组成:造谣者、传播平台、信谣者。 信息化时代,各种媒介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是我们无法想象的。这也是谣言为什么这么多的主要原因之一。 网络、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这些媒介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谣言的快速传播搭建了平台。 谣言止于智者。这种与实际不相符的信息为什么会有人相信呢?信谣者的核心心理其实是安全感较低。抛开文化因素,只谈安全感,之前大家对疫情发展普遍不了解,信心不足,所以安全感比较低,随着疫情加重而安全感降低、随着疫情减轻安全感增加,这是一种正常反应。如果一个个体本身安全感比较低,那就会容易信谣,所以谣言会流传也是由于这类特殊群体的附和,被广泛传播。 2.造谣生事的心理谣言从概念上,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谎言,还指非科学、非理性思维的主观臆想。 谣言是以自己的期待编制的主观说辞,抛开心理不谈,谣言有很大部分是出于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出名的利益等。 下面我们再看一下造谣者的心理状态:一类造谣者相信自己的谣言;另一类造谣者不信谣,而是以利益为出发点。对于这类以追逐利益为目的的造谣者,我们在此就不做详细分析,这更多的是法律方面的问题。 自己造谣且相信,这类人的心理究竟是一 种怎样的反应呢? 图 5-4详尽列举了5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利益因素还是有的。可能是经济利益,也可能是想出名,这些都不排除。 第二,他们的思考方式。朴素的、感性的、直接的思考方式很容易臆想出非事实的东西,谣言是他们非科学的、非理性的思维方式导致的。 第三,由于造谣且信谣者将自己的主观想象与客观世界相混淆,没有办法梳理清楚主观臆想的东西与客观存在的东西,也正基于此,他们很“真诚”地传播谣言,别人也容易相信。 第四,此类群体从小到大有一些经验获利,即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不断“验 证”自己的信念,比如感觉老师会批评自己,然后不想上学,在妈妈的要求下去学校了,结果老师真的批评了自己。归因的时候不去考虑作业完成情况、课堂注意力集中情况,只考虑先前“感觉”到了老师会批评自己。这种从自身经验出发的习惯,也是造谣且信谣群体的重要特质。 第五,具有表演性人格特质。这类人群非常渴望吸引别人注意,然后就编造一些浮夸但不存在的东西获取别人的关注度,当关注引起的喜悦与满足感增加,又会激励自己编造更多的谎言,久而久之,这种表演性的特质让人产生越来越多的谎言。 P100-10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