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与故乡握个手

与故乡握个手

  • 字数: 13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黄山书社
  • 作者: 安黎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4619688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6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我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就是一个拓荒于稿纸的文字农夫。与那些真实的农夫相比,我显得过于懒散而胸无大志,随心而耕,随意而耘,从来不在意收成的多寡,更不介意邻人的褒贬。瓜秧上结出了甜果,就摆在路边供人品尝;结出了苦瓜,就自己一口一口地吞咽。至于地里长出的植物中,有几许庄稼,几许荒草,过客自有目睹。在叫卖声甚嚣尘上的浮世里,作为一介农夫的我,也许保全自己的专享方式,就是不羡花红,不追云飞,宁可土中潦倒,亦不随风蹁跹。因为我坚信,粮食永远是农夫优劣的说明书,作品永远是作家高低的硬通货。 ——安黎"
内容简介
当一个人离开故乡日久,他实质上已成为故乡的客人。本书是一部描绘陕西风情的散文作品集,作者用流行的“作家地理”的写法去描绘自己的家乡,描绘有特征的外在风貌和事物,还原了一个我们记忆中的故乡,故乡的人们按着时令生活,守着时令过节,一草一木、家禽牲畜都有自己的章法,但随着时代变迁,这些故乡风物再也不可追寻。 本书汇集安黎先生多年创作心血,是一部描绘风景、事物、人物以及所见所闻的散文作品,文风深沉浑厚,孤傲但富有生命力,如旱塬上孤立的老树,去章法,不剪不裁,但盘虬卧龙,随风依山,守自然铺张之势,仿佛漫步于大气浑厚的自然和人文的画卷之中,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人阅读,并将激发村庄之外的读者心灵共鸣。
作者简介
安黎,1962年生,原籍陕西耀州,现为西安《美文》杂志社副主编。出版有长篇小说《痉挛》《小人物》《时间的面孔》以及散文集《丑陋的牙齿》《我是麻子村村民》等,获多项文学奖。其作品以思想的深刻洞彻和语言的精美精到著称,被《文艺报》等誉为“思想的王国,语言的石匠”。
目录
马的退场
煤油灯的熄灭
风箱的败落
“的确良”的离身
“赤脚医生”的道别
馍袋的沦落
织布机的散架
“看夏”民俗的消隐
“胡基”的日薄西山
升斗的消失
烟锅的隐匿
褡裢的不再相见
难闻按浪鼓之声
路上已无架子车
旧时的年
旧时年前的磨面
乡村今夕观察
……
摘要
     马的退场 诸多旧事旧物,皆在日月的奔走中遭到遗弃,历经数十个春秋的交替,就已遍寻无觅。对此,我既不感到意外,亦不会像“失去才觉可贵”的恋旧者那样,痛彻心扉地大发惋惜之叹。我清楚地知道,那些来自于上苍恩赐或源自于人工制作的原始而粗糙的旧物,之所以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路上,能恒久地介入华夏族群的生活,佐证的,不是我们对传统固执地迷恋与沿袭,而是我们物质的靠前匮乏,以及技术革新的踯躅乏力。新的取代旧的,这是自古而今任谁都难以撼动的自然法则。该离去的,即使拽住衣襟也挽留不住;该崩塌的,即使增持千斤顶也支撑不住;该退场的,即使加固围栏也拦挡不住。 在渐次淘汰的万千物种中,没有哪个比马更为醒目,也更令人感怀的了。曾几何时,马像矢志不渝的忠实配角,在人世间这座光怪陆离的巨大舞台上,与身为主角的各色人等,配合默契,形影不离,演绎出一幕幕悲喜交加的生死活剧。然而现在,号称马路的阔道上,却很难望见马的踪影。无马的马路,俨然已偷梁换柱为汽油车和电动车的撒欢之地。 在往昔漫长的时间段落里,马像人的贴身侍从,与人须臾不离,尽职尽责,既身心疲惫,又尽享荣耀。从庙堂之高,到草莽之远;从尸横遍野的喋血沙场,到男耕女织的田间地头,马无处不在,且肩负重任。贩运货物,马长途奔跑,是南来北往的驮载工具;南征北战,马冲锋陷阵,是锋利的攻击性武器。马还具有一项特殊功能,那就是被视作身份的象征和资产的标志。门外拴一两头枣红大马,比现在门口停放一两辆百万豪车,主人的脸上还要更有光彩。因为豪车只能证明财富的阔绰,却无法显示地位的显赫。枣红大马,唯有高高在上的食禄阶层才有资格得以配置,而匍匐于地的布衣草根,绝不可随便染指。远古时期,没有汽车,亦没有火车,人唯有借助于马和驴,才能远行千里,探望到外部世界的真实样态。与此同时,也依赖于马的来往穿梭,相互传递音讯,并把北方的小米、苹果等源源不断地贩往南方,也把南疆的茶叶、丝绸等持之以恒地运至北疆。街市里的白市与黑市,甚至包括盛唐时期帝都长安繁盛一时的东市与西市,其人声的鼎沸,货物的琳琅满目,隐现其后的,毫无例外皆是马酸困的腿蹄和被汗水濡湿的棕毛。马在鞭子的抽打下,披星戴月地赶路,翻越高山,蹚过河流,感受四季冬去春来的冷热转换,目睹社稷潮起潮落的时势更替。马的家乡在荒野,辽阔的草原,是它们世代繁衍生息的沃壤。在天地之间,马任意驰骋,自由而散漫,无拘亦无束,仰望蓝天白云,俯察青山绿水。但这样的惬意,被人的占有欲活生生地拦腰截断。在人持续的驯化下,桀骜不驯的马,渐渐失却马的原始野性,对颐指气使的人愈发地俯首帖耳。它们被拘押于马厩,脖子上套着缰绳或夹板,为获得那把用于填充口腹的草料,不得不被人牵住鼻子。马的被驯服,是生命遭受异化的一个典型样本。解析马由狂傲到温顺、从随心所欲到仰人鼻息的过程,也许,我们能从中洞悉到人类自身的命运:拥有双腿,不一定能笔直站立;拥有嗓音,不一定能纵情歌唱——人类在征服野生动物的同时,也将自己予以了征服。 很多马背上的民族,依靠骏马铁蹄的凌厉攫取江山。但当旗开得胜的号角吹响,在论功行赏时,战功卓著的马,却并未谋得太多的犒赏。好的一点在于,相较于大多数动物,马的结局还不算太过悲惨。有太多的动物,比如牛、驴、狗等,在为人殚精竭虑地效力之后,转身还要被人屠宰,马却幸运地躲过了这一场劫难。市场上售卖的有牛肉,有驴肉,有狗肉,唯独不见马肉。马,除却少许的还在某些仪式上扮演着角色,更多的,则以和平的方式悄然离场。它们没有像驴那样,落得卸磨杀驴的悲惨下场,也算是人对马仅存的一点仁慈吧!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