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问道北大
字数: 500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作者: 于仲达
出版日期: 2014-03-01
商品条码: 9787507836950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498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
¥6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北大听课五年,《问道北大(于仲达的新思考与批判)》记录着作者于仲达最为珍贵的精神档案,是一个曾经的苦痛者写给正在困惑的年轻人看的书。
《问道北大(于仲达的新思考与批判)》由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
作者简介
于仲达,安徽界首市人。从小在皖北乡村长大,1974年10月出生。求学生涯艰难,1998年7月毕业于安徽芜湖教育学院中文系。后在皖北S城工作9年。2007—2012年在北京大学中于仲达安徽界首市人。从小在皖北乡村长大,1974年10月出生。求学生涯艰难,1998年7月毕业于安徽芜湖教育学院中文系。后在皖北S城工作9年。2007—2012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旁听学习。2013年春季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和宗教学系旁听学习。青年作家、学人、文学批评者。北京大学历史人物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先后关注的领域有新诗研究、鲁迅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基督教文学研究、佛道哲学研究、佛耶对话。17岁开始发表文字,学生时代发表诗歌、散文和文学评论50多篇(首)。1993年获安徽芜湖市大、中专院校征文比赛一等奖。曾经在《传记文学》、《青年作家》、《新京报》、《海外校园》、《东方早报》等杂志报刊开设专栏或发表文章,作品散见报刊杂志,部分文章被关天茶舍、红袖论坛等知名网站列为精华。 2007年辞职来到北京。二十年间先后做过电台记者、自由写作者、网络写手、杂志编辑、专栏作家、国学教师、助理研究员等。足迹遍布北京龙泉寺、杭州灵隐寺、广西北海禅院、河北赵州柏林禅寺、广东南华禅寺等。天地一人,孤独过客,半佛半耶,亦道亦鲁。涉猎广泛,遍及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大学期间深入阅读文学经典和文学期刊,十分喜欢作家曹雪芹、川端康成、郁达夫、沈从文、顾城等,和同学创办江南诗社,创作并研究“后朦胧诗歌”。大约26岁那年,开始认真读鲁迅,稍后读周作人、庄子和慧能,近年读佛经和《圣经》。1998年工作以后,其间目睹社会黑暗和人性堕落,唯美体验破碎,情感幻灭,深感人生苦痛和悲辛,对于人性怀有大悲悯,关注社会和人性,心灵处于愤激、紧张、对峙和反抗之中。由于深受鲁迅的持续影响,在生命哲学上反抗荒诞承担虚无,拷问自己,逼迫自己精神成年,斩杀先前柔弱的自己,直面人生的残酷和人性的丑恶,在“失败”之中自觉,丢弃幻想,反抗“绝望”,重在“立己”,关注个体的尊严、价值和独立。2010年在北大学习国学时,开始在精神废墟重建自己的精神自信,在鲁迅、儒、释、道传统、基督信仰等多种精神资源里不断反思自己和圆融自己。顿悟佛学“空性”,焦灼的心灵终于逐渐清静下来。借助佛学的观照,再阅《圣经》,猛然对神的爱体会深了。佛法让我清心,基督给我刚正。大乘佛学(包括庄老)和基督信仰是我最终的归宿。 已出和未出的文集有:《坚守与突围》(已出)、《北大偷学记》已出)、《生命的菩提》(已出)、《暗河中的求索》(评论,未出)、《铁屋中的呐喊》(随笔,未出)、《暗夜里的过客》(日记,未出)、《求道者札记》(未出)、《半是庄子半是禅》(即出)、《空的智慧》(即出)、《此岸花开》(即出)、《慧语炼心》(未出)、《中国式心灵智慧》(即出)代表作品:《当代中国文学灵魂纬度的根本欠缺》、《的导读》、《背负自己的十字架》。
目录
钱理群:丰富的痛苦
星云大师:以心印禅
何怀宏:沉潜与中道
李零:读书人的“野性”
楼宇烈:佛学家的人文关怀
杨立华:儒者的醒觉
曹文轩:唯美与悖论
王博:思辩与生命
朱良志:生命的清供
叶曼:国学老人
刘小枫:拣尽寒枝不肯栖
净慧法师:禅在当下
陈鼓应:沉痛与逍遥
孙郁:抵制粗糙
陈平原:压在纸背后的“人”
方立天:佛学人生
周学农:“空”也是“空”
徐小跃:儒道佛与人生
高远东:以鲁迅为方法
林谷芳:生命的归零
明贤法师:释迦太子的启示
吴晓东:文学性的坚守
李超杰:为什么会有恶
行者:追寻弘一大师的足迹
陈晓明:另一种匮乏
孔庆东:“我执”和“法执”
附录:学习是一种修行
后记
摘要
对年龄太小就被鲁迅深深影响的人,是必须加以警惕的。这些人常常是因为生存环境的恶劣,在鲁迅的火山那里找到一个虚幻的爆发口。而实际上,无论是思想还是学问,他们空空如也(当然,这话有“自食”的味道)。如果不确立自己的思想或者学问,他们就会跟着感觉走:今天担当个体的苦难,明天唱唱集权的赞歌,看一份自由主义的宣言,马上变成一个特别的自由主义者,听一场民族主义的演讲,马上就变成特别的民族主义者。专享保持的是特别,从这个特别跳到那个特别。钱先生所一直思考的改造人性、根除奴性、拒绝遗忘、摒弃虚伪等,可能是较为的问题,不是哪个时代一下就能解决的问题,可能变成一种思想重压压制年轻人的精神发育,应该到成年后再慢慢思考这些问题。只要看看当下的少年就可以知道,他们对学校教育、对社会、对人生都充满了调侃,从中透露出看透了一切的冷漠。学生的情况,资质各有不同。面对这种状况,如何启蒙?还统统用鲁迅激发他们对社会更强烈的憎恶和批判吗?钱先生再怎么爱鲁迅,这是他本人的嗜好,可实在不能执著。
在这个意义上,我觉得退休后的钱先生到处给中学生和小学生开讲鲁迅,是值得忧虑的。记得鲁迅先生当年曾经明确反对将自己的文章收入中学生课本,不知钱先生记否?钱先生自然能忍受精神煎熬,而且能在残酷的环境中挺住,可是,那些年轻孩子呢,就不一定了。给孩子们打“精神底子”的想法是好的,但是,应该是多元化的精神资源,不能只讲一个鲁迅,这很危险。联想到钱先生在南京师范大学附中开设“鲁迅作品选读”课,我就隐约担忧起来。现实是冰冷无情的,各种各样的条条框框也很多,在这样的环境里,让那些处于“幸福时光’’中的中学生去读冷硬的鲁迅,难道不是惊扰孩子们的好梦吗?
钱理群、余杰、摩罗等人的书最初曾给了我自足的勇气和激情,对于困境里建立自我起到很大作用,他们普遍受到鲁迅的积极影响,致力于批判专制,承担知识分子的使命,这些都是有正面意义的。可是,我也从他们身上洞察到了某种虚妄的精英主义,突出表现在文风上就是抽象的激情、标新立异、自相矛盾、主体固化,用佛教的话来说就是陷入“我执”和“法执”之中。就连钱理群在北大一次讲座中,他本人也感叹自己太精神化不幽默,可见这是一个值得解决的问题。鲁迅先生是一个具有自我认知能力的人,并且在提升自我的同时消融了自己。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局限性,开始显露出来,为我警惕。
钱先生身上有鲁迅式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浪漫主义气质,偏激、峻急、郁热,缺乏缓冲,缺乏“文人雅趣”和“生活的艺术”,缺乏鲁迅身上的士大夫趣味,虽然延续了鲁迅的精神脉息,但缺少了魏晋风骨,缺少了多元意识下的平和与从容。钱先生自以为“真诚”、“自由”、“酣畅淋漓”、“野性”,其实,他很少警惕自我中心的立场。这是知识分子的幻觉,自以为在中心,其实还是边缘。
钱先生不是不具有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精神,只是这种精神无法抗拒他自身的激情。他被激情淹没。钱先生身上有着一种英雄主义式的“拯救情结”,他的反思也未能超越这种情结。虽然他的气质、语言风格、知识修养和鲁迅有着很大差异,但是却并不妨碍他从鲁迅那里获取精神的活水,鲁迅就是他的精神父亲。鲁迅对钱理群的投影,太深太深,他捣毁“精神避难所”,指出只有在严峻地审视、解剖自己的灵魂,“煮自己的肉”的过程中,才能真正理解与接受鲁迅。有学者指出,钱理群似乎一直无法轻松地宣告他从这一代的局限性中摆脱出来,相反,他总是感受到这种精神重压,并时时咀嚼,称自己为“历史中间物”,称自己的学术研究是一种生命的“挣扎”,其间渗透着悲凉的人生境界。有学者断言,他“永难摆脱这种心灵的劫难”。让后一代年轻人跟他一起作精神漫游,去煎熬于什么“丰富的痛苦”,难道钱先生就不担心误食他苦果的人吗?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弄清了老实而不幸的青年的脑子和弄敏了他的感觉,使他万一遭灾时来尝加倍的痛苦,同时给憎恶他的人们玩赏这较灵的苦痛,得到格外的享乐”。对此,我曾经吃过不少苦头,这是我的亲身体验。所以,远远地静听“老钱”讲课觉得好玩,靠近他你就会被他灼伤。
P8-9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