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福满正博冈崎由美卷/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

福满正博冈崎由美卷/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

  • 字数: 32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日)福满正博,(日)冈崎由美
  • 出版日期: 2017-09-01
  • 商品条码: 978753479857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309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1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丛书作者的年龄大致在50岁到80岁之间,分布在中国大陆、港台地区和日本、韩国、新加坡、欧美。他们都是近30余年来活跃在中国戏剧史、中国古代戏剧研究领域第一线的优秀学者。入选本丛书的论文经作者精挑细选,代表了近30余年来中国戏剧史研究领域的优选水平。其中海外学者的论著,更可使大陆读者耳目一新。——康保成
内容简介
此书为《海内外中国戏剧史家自选集》第二辑里的第二本日本学者合集。《福满正博卷》主要研究中国元代戏曲在现代的传承,作者精选了7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当地青阳腔等的实地考察,来对古籍流传下来的元代戏曲的变迁作一考察,并详细地研究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剧目和剧种。《冈崎由美卷》的作者精选了8篇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形式的对比来研究中国戏剧,并通过经典传承的故事的不同学文学形式作比较来探讨戏剧的传承和发展。
作者简介
福满正博,1956 年出生于日本鹿儿岛市。日本九州大学文学系学士、文学系硕士,中国复旦大学高级进修生,英国牛津大学东方学院访问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戏剧戏曲学访问学者。现任日本明治大学经营学部教授,日本东亚文化研究所研究员。 著有论文:《元杂剧〈梧桐雨〉校勘记》《薛仁贵故事变迁之研究 (1)》《关于中国安徽省池州市的诗赞体假面剧贵池本〈薛仁贵征东传〉——薛仁贵故事变迁之研究 (2)》《关于明代宣德年间抄本〈刘希必金钗记〉的流转》《汲古阁本〈白兔记〉的曲辞异文的所在目录》《关于重庆市酉阳县的土家族的阳戏》《江西省弋阳县的弋阳腔初探》《关于中国湖南省傩堂戏》《论元杂剧〈任风子〉》《福建省泉州的梨园戏的南戏〈王魁〉与小说〈王魁〉》《关于〈新雕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与〈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先后问题》《陈汝衡〈说书史话〉第二章“唐代说书”的译注初稿》《关于〈古今小说〉第 40 卷“沈小霞相会出师表”“浪仙与冯梦龙”》《〈古今小说〉的编纂方法—关于它的对偶结构》,等等。 冈崎由美,1958 年出生于日本香川县。1988 年修完早稻田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博士课程。自 1984 年至 1986 年作为中国政府奖学金高级进修生在辽宁大学留学。现任早稻田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早稻田大学中国古籍文化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小说戏曲研究。自 1996 年至 2004 年负责编辑《金庸武侠小说集》日文版。 主要著作有《古老心灵的回音:中国古典小说的文化—心理学阐释》(合著,1991 年,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漂泊のヒーロー中国武侠小説への道》(2002年,东京:大修馆书店 )、《武侠映画の快楽》(合著,2004 年,东京:三修社)、《早稻田大学坪内博士記念演劇博物館蔵〈水滸記〉鈔本の翻刻と研究》(合著,2013 年,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 翻译著作有金庸的《书剑恩仇录》《神雕侠侣》《鹿鼎记》、古龙的《边城浪子》《多情剑客无情剑》及《杨家将演义》(以明世德堂本《北宋志传》为底本)、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编《中国戏剧史图鉴》。
目录
福满正博卷 我的研究自述 试论元杂剧中的度脱剧 一、《度柳翠》剧与傩仪 二、《任风子》剧与巫觋的祓禳 三、污秽、恶鬼性 四、水与梦 五、方相氏的二重性 六、度脱剧与明代长篇小说 元杂剧与傩祭祀(河北省武安市赛戏) 周宪王杂剧之中的庆祝剧与武安赛戏的《摆八仙》 一、武安赛戏的《摆八仙》 二、跟周宪王杂剧之中的庆祝剧的关系 三、小结 安徽青阳腔《白兔记》与富春堂本、风月锦囊本《白兔记》 南戏《白兔记》的流传(1) 一、引言 二、《白兔记》各版本的场面表 《白兔记》版本初探 ———九江青阳腔《白兔记》与《白兔记》的演变 中国传统戏剧的剧种和剧目总览 一、引言 二、中国地方戏的构造 三、结语 四、附录 冈崎由美卷 我的研究自述 《拜月亭》传奇流传考 一、前言 二、金朝故事的系谱 三、宋朝故事的系谱 四、结语 明杂剧《苏门啸》的叙事模式 ———通过与《拍案惊奇》的对照比较来探讨 一、前言 二、他(她)是何人? ———叙事所发出的人物认同的信息 三、他(她)说如此———代言体的叙事传达功能 四、他(她)就在此———戏曲的非语言表现 五、《苏门啸》叙事的文人化倾向 六、小结 话本小说开场白“看官的”“说话的”和戏曲“副末开场”之比较 ———探讨故事的表现手法 一、前言 二、话本 三、“三言”“二拍” 四、南戏 五、结语 明代传奇中的才子佳人 ———以一夫两妻的创作意匠为线索 弹词《倭袍传》的流传与诸文本 一、前言 二、故事的流通 三、弹词《倭袍传》和禁书 四、弹词《倭袍传》的版本流通 五、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所藏木活字本《果报录》的足迹 六、结语 清代小说《绣戈袍全传》成书考 ———从咸丰刊木鱼书与弹词《倭袍传》的对照来探讨 一、前言 二、小说《绣戈袍全传》的版本 三、戏曲、弹词《倭袍传》与小说《绣戈袍全传》 四、咸丰刊木鱼书《新选绣戈袍全本》 五、小说与木鱼书对照 六、小说与木鱼书不同之处 七、结论 日本江户时代接受中国戏曲概况 ———听戏与读曲 一、前言 二、观看中国戏曲 三、阅读中国戏曲 四、结语 江户时代日本翻译的中国戏曲文本 ———《水浒记》《蜃中楼》《琵琶记》等日译本 一、前言 二、《水浒记》的日译工程 三、《水浒记》的译文风格 四、歌舞伎形式的《蜃中楼》译文 五、《水浒记》《琵琶记》的翻译与净琉璃 六、结语
摘要
    二、跟周宪王杂剧之中的庆祝剧的关系 这剧的内容很简单,没什么复杂的故事。 八仙一个接一个地集合起来,分别为蓝采和、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张果老、张四郎、韩湘子、铁拐李。他们集合起来以后,一起祝寿。 这个形式的戏剧,使我们马上联想起周宪王的庆祝剧。 那是《群仙庆寿蟠桃会》 (宣德四年,即 1429 年)、《瑶池会八仙庆寿》(宣德七年,即 1432 年)、《福禄寿仙官庆会》(宣德八年,即 1433 年)、《吕洞宾花月神仙会》(宣德十年,即 1435 年)等。 比如《瑶池会八仙庆寿》的故事是如此:因为蟠桃成熟,西池金母吩咐仙童,请诸仙赴蟠桃会。 仙童先请汉钟离、吕洞宾,再请张果老、曹国舅,其次请蓝采和,最后请徐神翁、铁拐李、韩湘子。 香山九老、福禄寿三星也参加了。 最后在瑶池群仙举行蟠桃会。 (明宣德周藩本,《杂剧十段锦》本,脉望馆抄校本,《奢摩他室曲丛》本) 《瑶池会八仙庆寿》也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故事很简单。 而且这剧是不是朱有燉自己写的还是一个问题。 宣德周藩本头折云: 【混江龙】彩鸾青凤,御灵飙八表上洪濛。 我觑这乾坤高下,日月西东。 笑指仙乡珠黍小,静观人世劫尘红。 (末云:想俺做仙的)(末唱)妙合先天用。 受用着丹台紫府,贝阙珠宫。 这个【混江龙】的“笑指仙乡珠黍小”的意思不甚明了,别的版本也一样录入此句。 可是只有脉望馆抄校本改写成“笑指仙乡诸处小”。 我想脉望馆抄校本的改写很好,但奇怪的是“珠黍”跟“诸处”两个词语的字形不接近,音韵倒是比较接近。 在《中原音韵》中,“黍”字是审母鱼模韵上声,“处”字是穿母鱼模韵上声,二者声调和韵母一致。 明宣德周藩本是原刊本。 朱有燉这么有学问的人,为什么犯这样简单的错误? 朱有燉自己在《瑶池会八仙庆寿》的序文之中云: 庆寿之词,于酒席中,伶人多以神仙传奇为寿。 然甚有不宜用者。 如韩湘子度韩退之、吕洞宾岳阳楼、蓝采和心猿意马等体,其中未必言词尽皆善也。 故予制蟠桃会八仙庆寿传奇,以为庆寿佐樽之设。 …… 朱有燉说《瑶池会八仙庆寿》是他自己作的,可是他的话有疑问。 因为南宋《武林旧事》之中有《官本杂剧段数》。 一共三百字左右的名目之中有“宴瑶池爨”。 元代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卷二十五的《院本名目》之中也有《瑶池会》。 所谓宋金杂剧之中有《瑶池》 剧。 中原戏剧文化的传统之中确有《瑶池》剧。 我们可以这样说,《瑶池会八仙庆寿》不是全由朱有燉创作的,他是有蓝本作为参考的。 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东通乐村的赛戏《摆八仙》跟朱有燉的《瑶池会八仙庆寿》有没有关系? 这个问题不简单。 东通乐村的赛戏《摆八仙》的八仙是蓝采和、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张果老、张四郎、韩湘子、铁拐李。 朱有燉的《瑶池会八仙庆寿》的八仙是蓝采和、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张果老、徐信守、韩湘子、铁拐李。 一般来说,徐神翁有时候是何仙姑。 河北省武安市大同镇东通乐村赛戏的八仙的特点就是八仙之中有张四郎,而且很有意思的是,东通乐村赛戏的八仙跟山西省上党地区赛戏的八仙一致。 山西上党的张四郎被如此描绘: 夫张四郎者,是□阳人氏,幼而卖油,平等十六两称,誓不哄人。 玉皇差钟离,二仙引入终南山……一心跳出是非场。 铁笛吹律吕,盘道张四郎。 (《上党古赛写卷十四种笺注》 之《赛乐食杂集》之《前行开八仙》,第 212 页) 坐下时,身居正,但行动,不癫狂……不如隐姓身藏,一心跳出是非常。 铁笛吹律吕,盘道张四郎。 (《上党古赛写卷十四种笺注》之《赛场古赞》之《细开八仙赞》,第 266 页) 上党古赛戏的张四郎是有“铁笛”的。 这正好跟东通乐村赛戏的“手拿铁笛张四郎”一致。 “铁笛吹律吕”“手拿铁笛”的八仙张四郎从哪里来的? 明代杂剧的历史上出现张四郎的剧目如下:《任风子》 (元刊本无,《元曲选》本无,《酹江集》本无,脉望馆内府抄本有,穿关)、《铁拐李》 (元刊本无,《元曲选》本有,《酹江集》本有)、《众群仙庆赏蟠桃会》 (脉望馆内府抄本有,穿关)、《祝圣寿金母献蟠桃》 (脉望馆内府抄本有,穿关)、《降丹墀三圣庆长生》(脉望馆于小谷抄本有)、《吕纯阳点化度黄龙》(脉望馆内府抄本有)、《众天仙庆贺长生会》(脉望馆内府抄本有,穿关)、《边洞玄慕道升仙》(脉望馆内府抄本有,穿关)、《贺升平群仙祝寿》 (脉望馆抄本有)。 (“有”是在剧中出现张四郎的意思,“穿关”是剧后有穿关的记述的意思) 从上述内容看,大部分是赵琦美抄写的明朝内府本即明朝教坊编演本。比如《任风子》剧,元刊本、《元曲选》 本、《酹江集》 本之中不出现八仙张四郎。 只有脉望馆内府抄本的穿关之中出现八仙张四郎。 元代的剧本中没有出现张四郎。 明代万历末年赵琦美的内府抄本之中才出现张四郎。 而且很有趣的是,有些穿关之中出现“笛”(《众群仙庆赏蟠桃会》《祝圣寿金母献蟠桃》《众天仙庆贺长生会》《边洞玄慕道升仙》)。 比如《众群仙庆赏蟠桃会》中张四郎的穿关是“秦巾,云鹤道袍,不老叶,执袋,绦儿,笛”。在明代的教坊戏曲演出中,张四郎是拿着笛表演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