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永远的迷离记忆

永远的迷离记忆

  • 字数: 150.0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廖玉蕙
  • 出版日期: 2014-04-01
  • 商品条码: 9787220091513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35
  • 出版年份: 2014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廖玉蕙是台湾散文创作中有代表性的女性作家,崛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文坛,其作品充满温情、亲情、乡情,被人们评论为“在人间事物中寄托感情;在冷漠社会里,燃烧她的热情”。《永远的迷离记忆》为作者的自选集,收录作者多年来创作和发表的很好散文30余篇。
《永远的迷离记忆》适合文学爱好者阅读。
作者简介
廖玉蕙,台湾东吴大学中国文学博士,2013年8月于台北教育大学语文与创作学系及研究所教授职退休。创作有散文《在碧绿的夏色里》《为什么你不问我为什么》《后来》《纯真遗落》《廖玉蕙精选集》《像我这样的老师》《五十岁的公主》《纯真遗落》《不关风与月》及学术专著等50余种。作品曾获中山文艺奖、昊鲁芹散文奖、五四文艺奖章及中兴文艺奖。多篇作品被选入台湾中学课本及各种选集。
目录
辑一
永远的迷离记忆
当火车走过
流年暗中偷换
永远的迷离记忆
走过岁月
凤凰花开
痴狂记事
回首事如前夕梦
人生不相见
辑二
如果记忆像风
如果记忆像风
罗马在哪里?
陪你一起找罗马
学会放手
永安与不安
缘起缘灭
辑三
年过五十
年过五十
我不要正直!
缉拿失眠元凶
看戏
女人需要感激涕零吗?
辑四
不信温柔唤不回
杨柳、樱花与红叶
当微风与阳光私语
大家乐?大家疯?
大丈夫何患无屋
让我说个故事给你们听
城市动员令
不信温柔唤不回
你有资格生病吗?
在碧绿的夏色里
摘要
    
当火车走过,不管在人声嘈杂的西门闹区,抑或空旷荒僻的乡野,我总是凝眸再三,痴痴地目送它巍然远去。而童年往事,往往就在隆隆的车声里渐次展开,像一张张交迭的画片,争先恐后地跃上脑海。
上小学以前,我们住在乡下老家三合院的房子里,正厅对面,是一塘池水,池塘外的大门边儿,则是一株郁茂的老榕树。树下闲闲地散置了些大石块。在哥哥姐姐都上学去的时候,我多半坐在石块上,对着绿油油的稻田发呆。一望无垠的稻田中间,夹藏着一条运送甘蔗的台糖小铁路。小小的火车踽踽独行在碧绿如茵的稻田中,另有一种动人的风姿。而在单调乏味的独处时光里,凭空拔起的汽笛声及弓背慢行、一步一喘的小火车,在记忆中,确曾带给我许多梦想。我常沉浸在哥哥姐姐讲述的童话故事里,假想着自己坐上小火车到处去流浪。而这种既不知起站又不知终点的无止境的神游,确实颇能满足我孩提时期爱幻想的毛病。
傍晚时分,上学的人都放学回来了。小火车的笛声乍一扬起,所有小孩便不约而同地从三合院的各个角落窜出,滚动着眼珠子,虎视眈眈地在铁道旁站定。有时,火车飞快驰去,众人无机可乘,便意兴阑珊地作鸟兽散。多半时候,小火车总是一步一蹶、气喘如牛地爬行,犹如重病的老人。这时,比较大些的孩子就大胆地靠近车身,奋力抽取捆绑在车子上的甘蔗,年纪较小的孩子则在一旁摇旗呐喊。火车过后,几乎人人都有满意的斩获。童稚的心灵,没有太大的野心,只要能抽取到一两枝,便欢天喜地。然而,在这每天例行一次的突击行动里,除了危险的顾虑外,还得随时提防守车员狠命的追逐。也不知道,到底是守车员只是志在吓唬不在逮人,或是小鬼们的确太过机灵,似乎也从来没有人被抓到过。而类似的追逐,倒仿佛成了黄昏里另一种生趣盎然的景致。
有一回,二哥奋力一拉,居然整捆甘蔗应声而下,把一旁加油的我,看得目瞪口呆,一时之间,觉得恐惧万分,竟害怕得大哭起来,把所有人都吓得拔腿就往回跑。后来,这捆甘蔗被偷偷藏匿在床底下。白天,我每隔一段时间,就趴在地上,偏着头往床下看,见那么一大捆已经松绑的甘蔗直挺挺地躺在那儿,总觉大祸即将临头,惶惶终日。原来,超乎期望的非分,竟是如此教人无法安心!
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们搬离了老家。新房子坐落纵贯道旁,前临公路,后傍铁道。终日车声隆隆。那时,电视尚未开播,爸爸每天固定收听收音机里的说书。收音机放在客厅和书房的隔间边儿。我从小热衷于听故事,虽然,因为升学竞争得如火如荼,母亲严格禁止我们偷听。但是,我禁不住诱惑,经常把书本竖在书桌上作读书状,一边防范母亲的脚步声,一边把耳朵贴在墙壁上,偷听音量放得极低的故事。常常在紧要关头,汽笛长鸣,接着如雷贯耳的车声,排山倒海而至,往往使我错失了*精彩的片段,而忍不住扼腕叹息。而更糟糕的是,母亲常借震耳的车声掩护脚步,进行突击检查,形迹败露,少不得挨一顿竹板子。
在噪音的隙缝里讨生活,*大程度的影响还不在于嗓门的提高,而在于对生死存亡的看待。
家后面,除了纵贯铁路外,紧贴着后门,另有一条通行得不太频繁的小铁道。印象中,一天大概不定时来回两趟。日子一久,附近人家都能准确地辨识两种车辆的不同笛声。当时,饲养家禽的风气甚盛,平常鸡鸭多在小铁道上悠游行走,小火车汽笛一响,人们便放下手上的工作,火速冲向后门,赶回自己饲养的鸡鸭。然而,手脚再是利落,仍常有鸡鸭走避不及,当场罹难。全家便在悲伤的气氛下进行晚餐。伤心的不仅是亲手饲养的家禽横死,在那样艰难的岁月中,恐怕更多的是对生计摧折的忧心吧!
鸡鸭固然常遭不测,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又何能幸免。一天,我从学校放学回来,放下书包,奔到小铁道上练习走铁轨。不经意瞥见一张竹席被丢弃在铁道旁的石子上,小小年纪的我,不知天高地厚,竟玩笑般地把它一把掀了开来。死在铁道上的人鲜有全尸,一声惨叫过后,我白着脸,跌跌撞撞地冲回家,足足病了一个月,天天做噩梦。一直到现在,我仍然对草席心存戒惧。
公路上、铁路边,长年有不小心的人惨死轮下,家属们呼天抢地的哀号常引得人心酸落泪。然而,这样的刺激终究也会麻木。看多了死别的场面,慢慢领悟到人生原如朝露,生和死,不过一线之隔,而死,也不过是生命过程中的一个必然的阶段。到后来,我已经被频仍的事故训练得连看到前来超度亡魂的遗属们痛哭失声,也不再会掉一滴眼泪了。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