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

  • 字数: 28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社
  • 作者: 林非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3663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0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渗透在骨髓里 当代鲁迅研究大家,散文家林非, 带你感受叙述的辞藻与气势,抒情的格调与韵味,议论的方式与风范用婉转洗练的文风与细腻的笔触,氤氲温馨的气氛, 感染每一个现代生活中忙碌的灵魂。 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剥离了名人的光环留下时代的印痕 他们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人,经历了日本侵华战争,中华民国,新中国建立,是中国起伏跌宕的特殊历史时期见证人。每一个人都是鲜活的历史样本,参与了共和国的建设,经历了动荡与摇摆、迷茫和困惑。这些大先生们又是怎样来面对和解困的呢? 努力读书、学习与工作, 做好每一件力所能及有意义、有建设性的小事, 为人类和我们伟大的祖国在中华文化复兴前夜 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与力量,这就是生命的意义。
内容简介
《大家文丛》系列丛书选取了汤一介、乐黛云、汪曾祺、张世英、厉以宁、林非六位先生的短文精品,成大家之文集,全景式展现大家之学术生活史,展现了大师的风采和精神境界。《生命的意义》一书分“人生感悟”、“散文纪事”、“夫子自道”和“文化评说”四个部分。“人生感悟”是作者历史与人文经典的随笔;“散文纪事”收录了作者的写人记事散文,回忆了茅盾、冰心、刘大杰、秦牧、许世旭等中内外学者;“夫子自道”是作者的自述文章;“文化评说”是其他学者对作者为人为文的评价与解读。林非老师的学术观点与散文创作均寻求个性和文化内涵,篇篇小文独具个人魅力。
他们都是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泰山北斗,他们都是这个社会的良知和守望者。本丛书的出版有积极的意义,对传承文化、传播思想做出贡献。大家之文集,全景式展现大家之学术生活史。
作者简介
林非(1931-),江苏海门人,195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当代学者,作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所研究员;中国鲁迅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其散文多篇入选小学、初中和高中语文课本,《话说知音》一篇被选为2002年全国高考试题。 林非先生长期从事文学研究和散文创作,学术专著有《鲁迅和中国文化》《鲁迅前期思想发展史略》《中国现代小说目前的鲁迅》《鲁迅小说论稿》《鲁迅传》(与人合著)《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中国现代散文史稿》《散文论》《散文的使命》《林非论散文》《散文的昨天和今天》等15部;同时出版散文随笔集《访美归来》《读书心态录》《西游记和东游记》《令人神往》《中外文化名人印象记》《离别》《世事微言》《岳阳楼远眺》《人海沉思录》《春的祝愿》《话说知音》《生命的意义》等27部;主编《中国散文大辞典》《中国当代散文大系》等。 林非的学术研究与散文创作追求独特个性和文化内涵,海内外学者多有佳评;有些论著在国外翻译出版;有的论著被国内外当作大学本科及研究生教材。
目录
人生感悟
音乐的启迪/3
令人神往/7
青春的祝愿/12
三峡放歌/17
愧为学者/20
生命的意义/25
话说知音/32
询问司马迁/36
浩气长存/44
小乔墓畔的思索/55
汨罗江边/58
灵魂的震撼/62
《长恨歌》里的谜/66
浏览二十四史/73
追求美丽/82
古代美女息妫的悲剧/85
萨特:拒绝诺贝尔文学奖/96
在卢梭铜像面前的思索/102
“五四”前夕的一点感想/110
对于中国和西方文化的思索/114
散文纪事
大哉茅盾/125
记赵树理——零碎的记忆/128
悼念散文家吴伯箫/139
王瑶的“自传”/144
吴世昌小记/148
秋日访冰心/157
文学史家刘大杰/163
怀念方令孺老师/168
萧军二三事/175
许世旭印象/185
汉城邂逅张晓风/194
我心中的秦牧/198
记丸尾常喜/204
荒煤祭/209
充闾先生:永远的追求/218
夫子自道
记忆中的小河/229
童年琐记/236
我的青少年时代/241
渡过长江去/250
火似的激情/253
大学里的读书生活/256
在河北省偏僻的山村里/266
我和牛/275
在农家做客记/282
儿子的生日/291
离别/297
研究鲁迅的历程/302
与散文结下了不解之缘/311
文化评说
思想者的澎湃心声王充闾/321
思想者的创作咀华沈斯享/328
从“林非现象”到“林非理论” 曾绍义/333
“用痛苦换来的欢乐” 钱理群/340
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件》再版的时候张梦阳/343
论林非散文的个性特征秦弓/357
“我写故我在” 李晓虹/368
林非其人其文王兆胜/375
超越时空的心灵感应苏伟/380
林非先生江力/382
摘要
     音乐的启迪 几十年来,无论是在欢乐或忧患之中,劳碌或闲散之时,我都从未离开过音乐。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被不断地派往乡下去种地,每天都累得直不起腰来,真是精疲力竭,困顿不堪。不过当我匍匐在田野里,迎着清凉的微风,擦去额头的汗水,哼起贝多芬和斯美塔那的不少乐曲时,就觉得任何阴郁与忧伤的情绪,都无法来扰乱自己了,觉得还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可以生存下去。 七十年代初,我奉命去鄂豫边界的“五七干校”,每当在殷红的晨曦和晚霞底下,迎着朝阳和落日,挥起手里的皮鞭,吆喝着几头倔强的水牛时,就回忆起无数打动过自己心灵的旋律。从巴赫到拉赫玛尼诺夫,竞像闪电似的在脑海里出现,一会儿使我悲怆欲泣,一会儿却又充满了无限的欢愉。这些难忘的往事,都已在自己的散文《我和牛》、《我在“干校”当牛倌》中描述过了。 八十年代初,我在美国的西海岸漫游时,曾住在一位美国汉学家的府上。每天深夜,我都要打开床前那台老式的留声机,聆听莫扎特或鲍罗丁那些令人回肠荡气的曲子,想着人类艰辛的命运和崇高的追求,心里充满了希望和力量。 最近这十年中间,我每天的工作几乎都是枯坐在斗室里写书。音乐始终陪伴着我,催促我写完了十多部书稿。我的读书和写作,总是在音乐声中度过的。不过在这样的时刻,我只听优雅、柔美与和谐的乐曲,列那尔、约翰·斯特劳斯和雷哈尔的不少旋律,像是在为我的写作充当伴奏,还常常给我插上想象的翅膀,让我可以海阔天空地翱翔;至于那些雄伟深湛和激昂悲凉的曲子,忧心如焚和哀伤欲绝的主题,这时是不太敢听的,因为我怕它会打乱自己的思路。 我既不钻研乐理,也不探究作曲的奥秘,为什么在一生中都对音乐充满了如此浓厚的兴趣呢?这是因为从那里进发出多少诚挚和圣洁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真像《礼记·乐记》里所说的:“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柏拉图的《理想国》里也说:“节奏与乐调有不错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那出自内心的欢乐或忧伤、安宁或焦虑,那奋进或彷徨的感情,那神往追求或失落绝望的思绪,简直让人们听了之后难以排遣,无法抗拒。 音乐使我懂得了,如果没有渗透和蕴藏着这样的情感,那就无法成为触动人们心弦的艺术作品,情感的流露与表达无疑是审美的灵魂。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曾下过这样有名的定义:“作者所体验过的感情感染了观众或听众,这就是艺术。”作为一个定义来说,它肯定是表达得不够全面的,然而又不能不承认这位文学大师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如果缺少了打动读者的感情,那至少就不会是一件成功的作品。 正是从音乐里倾泻出来的感情的激流,时刻在提醒着我,文学也同样应该具有真情实感,否则就无法根植于人们的心里。我们过去长期以来,在这方面往往都是忽略了,许多作品出现概念化的毛病,无法感动自己的读者。针对这样的情况,我在自己撰写的不少论文中,常常强调着文学艺术中的情感问题。 不用说像贝多芬交响乐那样气势磅礴的情感了,就是《高山流水》中流畅、清冽和深沉的音调,《广陵散》中愤懑、跌宕与慷慨的节拍,也可以使人们的心弦不住地颤抖与振荡。 音乐里这种激动人心的情感,还往往升华为永远飘扬在人们眼前的境界。门德尔松的《c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充满了温馨的怀念和对青春的渴望;肖邦的几首《夜曲》,晶莹明澈,静谧幽丽,像清风,像月光,像潺潺的小溪,像森林中长满了青苔的小径,像和知己倾吐着衷心的话语;布鲁赫的《G小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有时像忧伤的晚秋,有时又像明媚的春天,还像一位诗人在抒发着苍劲和飒爽的情怀;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像春日来临时消融了冰冻的河流,汩汩地淌进人们迫切需要滋润的心田,这是青春的咏怀,这是对理想人生的礼赞。大凡这样美好的境界,都像是建筑在心灵里的阶梯,好让人们沿着它走向广阔与崇高。 怎么能够像那些璀璨的乐曲那样,一股股潺潺的情感之流,进涌成为令人难忘和永远神往的艺术境界呢?这确实是值得思考与借鉴的。我读到过的不少文学作品,往往写得过于烦琐,罗列了众多的细节,却无法从若干感人肺腑的描绘中,蓦然之间升华出令人心向往之的境界来,因此它不能萦绕于读者的心头,引起他们不住地咀嚼与沉思。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