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梁晓声作品 学生版

梁晓声作品 学生版

  • 字数: 12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梁晓声
  • 出版日期: 2022-06-01
  • 商品条码: 978757022647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2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和世界的变化让人们改变得很多,但梁晓声式的慷慨陈词依然有自己的力量在。人们仍然可以从梁晓声这里得到一种真正的满足,梁晓声仍然能够给他的读者想要的东西。 ——文学评论家 张颐武作家梁晓声是中国文坛的常青树,他开了知青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版的一系列文学作品,深刻地展示了知青群体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梦想,真诚地礼赞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知青一代树立起不屈的精神丰碑。——《人民日报》(海外版)
内容简介
本书是梁晓声先生的作品精选集,挑选了非常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篇目,例如《母亲》《双琴祭》《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等,其中《慈母情深》入选统编小学语文教材,节选自作者的中短篇小说《母亲》一文。全书编排精巧,饱含深情,让学生感受到那些动人心弦的文字里所饱含的绵绵不绝的力量。在编排上,责编也按照年级的需求,对梁晓声先生的文字,进行大概内容上的归类,从目录上对全书的内容了然于胸,同时配以名师对篇目的解读。让小读者们,在感受这位深情而又有责任感的作家的文学和艺术魅力,同时也能借助名师的解读,更深入了解梁晓声先生的作品和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生活。
作者简介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祖籍山东荣成,1949年生于哈尔滨市,当代著名作家、学者。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资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著有《今夜有暴风雪》《人世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返城年代》《年轮》《知青》等作品数十部,多部作品被译介到海外。赏析者简介:吴贤友,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中国教育报》2016年“推动读书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得者,中国教育报刊社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邓雅斓,南京市天印高级中学语文教师。主张大语文阅读,在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等领域成绩卓著。
目录
001 母 亲
046 母亲养蜗牛
056 罐头的故事
068 月饼的故事
073 不速之客
080 双琴祭
097 有裂纹的花瓶
107 我心·人心
116 当今中国青年阶层分析
129 文明的尺度
134 人生真相
147 美是不可颠覆的
159 达丽之死
171 父亲的演员生涯
180 王妈妈印象
192 在西线的列车上
摘要
     母亲 淫雨在户外哭泣,瘦叶在窗前瑟缩。这一个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有三只眼睛隔窗瞅我,都是那杨树的眼睛。 愣愣地呆呆地瞅我,我觉得那是一种凝视。 我多想像一个山东汉子,当面叫母亲一声“娘”。 “娘,你作啥不吃饭?” “娘,你咋的又不舒坦?” 荣成地区一个靠海边的小小村庄的山东汉子们,该是这样跟他们的老母亲说话的么?我常遗憾它之于我只不过是“籍贯”,如同一个人的影子当然是应该有而没有其实也没什么。我无法感知父亲对那个小小村庄深厚的感情。因为我出生在哈尔滨市,长大在哈尔滨市。遇到北方人我才认为是遇到了家乡人。我大概是历史上最年轻的“闯关东”者的后代——当年在一批批被灾荒从胶东大地向北方驱赶的移民中,有个年仅十四岁子然一身、衣衫褴褛的少年,后来成了我的父亲。 “你一定要回咱家去一遭!那可是你的根土!” 父亲每每严肃地对我说,“咱”说成“砸”,我听出了很自豪的意味儿。 我不知我该不该也同样感到一点儿自豪,因为据我所知那里并没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名山和古迹,也不曾出过一位什么差不多可以算作名人的人。然而我还是极想去一次。因为它靠海。是中国海岸线的最东端,是大陆伸向海洋的东极地。 可母亲的老家又在哪里呢?靠近什么呢? 母亲从来也没对我说过希望我或者希望她自己能回一次她的老家的话。 母亲是吉林人么?我不敢断定。仿佛是的。母亲是出生在一个叫“孟家岗”的地方么?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也许母亲出生在佳木斯市附近的一个地方吧?父亲和母亲当年共同生活过的一个地方吗? 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常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讲她的往事——兄弟姐妹众多,七个或者八个。有一年农村闹天花,只活下了三个——母亲、大舅和老舅。 “都以为你大舅活不成了,可他活过来了。他睁开眼,左瞧瞧,右瞧瞧,见我在他身边,就问:‘姐,小石头呢?小石头呢?’我告诉他:‘小石头死啦!’‘三丫呢?三丫呢?三丫也死了么?’我又告诉他:‘三丫也死啦!二妹也死啦!憨子也死啦!’他就哇哇大哭,哭得憋过气去……” 母亲讲时,眼泪扑簌簌地落,落在手背上,落在衣襟上,也不拭,也不抬头。一针一针,一线一线,缝补我的或弟弟妹妹们的破衣服。 “第二年又闹胡子,你姥爷把骡子牵走藏了起来,被胡子们吊在树上,麻绳蘸水抽……你姥爷死也不说出骡子在哪儿,你姥姥把我和你大舅一块堆搂在怀里,用手紧捂住我们嘴,躲在一口干井里,听你姥爷被折磨得呼天喊地。你姥姥不敢爬上干井去说骡子在哪儿,胡子见了女人没有放过的。后来胡子烧了我们家,骡子保住了,你姥爷死了……” 与其说母亲是在讲给我们几个孩子听,莫如说更是在自言自语,更是一种回忆的特殊方式。 这些烙在我头脑里的记忆碎片,就是我对母亲的身世的全部了解,加上“孟家岗”那个不明确的地方。 我的母亲在她没有成为我的母亲之前拴在贫困生活中多灾多难的命运就是如此。 后来她的命运与父亲拴在一起仍是和贫困拴在一起。后来她成了我们的母亲,又将我和我的兄弟妹妹拴在了贫困上。 我们扯着母亲褪色的衣襟长大成人。在贫困中,她尽了一位母亲优选的责任…… 我对人的同情心最初正是以对母亲的同情形成的。我不抱怨我扒过树皮、捡过煤核的童年和少年时期,因为我曾这样分担着贫困对母亲的压迫。并且生活亦给予了我厚重的馈赠——它教导我尊敬母亲及一切以坚忍捧抱住艰辛的生活,绝不因茹苦而撒手的女人…… 在这一个淫雨潇潇的孤独的日子,我想念我的母亲。隔窗有杨树的眼睛愣愣地呆呆地瞅我……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