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色 彩书一种——1993年6月

色 彩书一种——1993年6月

  • 字数: 20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英)德里克·贾曼
  • 出版日期: 2021-10-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4062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68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身陷命运的绝境,英伦天才导演忍痛写下诗歌般优美的艺术随笔 身兼导演、诗人、艺术家和园艺家等多重身份的德里克·贾曼,在绝症之中写下诗歌般优美的艺术随笔,旁征博引又饱含深情,这本书是贾曼毕生智慧的温柔袒露,挥别人世的深情告白。 ★ 在失明之前,在病痛与死亡的阴影之下,视觉艺术家回望世间的缤纷之色,抖落语言与思辨的万花筒 电影和图像是贾曼永远的热爱,即使在身患重病甚至几近失明的情况下,他仍满怀热情地参与到艺术创作之中。这本在病痛中写成的随笔集里,贾曼穿梭于牛顿、达·芬奇、维特根斯坦等古今艺术家、哲人的梦境,浇筑这献给酷儿、诗人与艺术爱好者的色彩形而上学。 ★英国重量演员蒂尔达•斯文顿、英国知名作家阿莉·史密斯 倾情推荐 德里克•贾曼以一种天才般的明晰投身于他的人生和生活细节之中,尤其是在经历了疾病带来的顿悟之后。这种顿悟不仅是挑衅,也是救赎。 ——蒂尔达·斯文顿 《色》追溯了关于色彩的写作史,它将色彩的生命与生命的色彩放在一起考虑……它欢快地、狂暴地、轻盈地、深刻地做到了这一点,……一部分是玩笑,一部分是冥想,一部分是挽歌,全部是生命力。 ——阿莉·史密斯 ★美学哲思、艺术理论、与私人随想交叉融合的独特文本,纵深而迷人的阅读体验,具有语言/哲学/宗教文化背景的译者江文宇精心翻译打磨,简体中文版新增近千条详细注释 精译详注,深入解读文中辽阔的哲学/艺术/宗教等文化背景,带领读者走进深邃、丰富而极具挑衅性的色谱,领略隐藏在其背后的贾曼炽烈的一生。 ★新锐青年设计师山川担纲设计,独特蓝色布面平装+烫白,经典而轻盈,极具先锋艺术感,同时也是对贾曼的病痛岁月和艺术审美的一种指涉
内容简介
我献给你们这宇宙之“蓝” 蓝,一扇开往灵魂的门 一种无尽的可能性 成为有形。 《色》是英国有名电影导演德里克·贾曼的艺术随笔,由一篇引言与十九篇散文构成。 贾曼在书中谈论了绘画、电影、艺术名人,以及他个人对于色彩的种种思考与回忆。作者援引哲学家语录、诗作、神话故事,并论及社会文化现象,说明各种颜色的意涵。此外,他也提到了从童年回忆到晚年患病等个人经历。文章字句与意境充满诗意与想象力,就如单色光汇入棱镜散射出的七色光,又将每种颜色的相关知识与个人记忆串联起来,赋予色彩以深浅厚薄的意义,编织成了丰富而迷人的色彩图谱,独特又具有魅力。
作者简介
德里克·贾曼(Derek Jarman,1942-1994),是一位画家、舞台设计师和电影导演。20世纪60年代,他为剧场设计布景和服装,包括与弗雷德里克·艾什顿合作的《爵士日历》、与肯·罗素合作的《浪子生涯》。他在电影领域的作品跨越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出品的电影包括:《庆典》(Jubilee,1977)、《卡拉瓦乔》(Caravaggio,1986)、《花园》(The Garden,1990)和《蓝色》(Blue,1993)等。他出版的书包括:《舞蹈的岩礁》(Dancing Ledge,1984)、《贾曼的卡拉瓦乔》(Derek Jarman’s Caravaggio,1986)、《英伦末日》(The Last of England,1987)和自传《现代本性》(Modern Nature,1991)等。
目录
引言
白色谎言
影乃色之王后
论“见红”
蔷薇的浪漫与色彩的睡眠
灰质灰事
马尔西利奥·费奇诺
绿手指
炼金术色
棕熊总从容
黄色危险
橙尖
莱昂纳多
入蓝
艾萨克·牛顿
紫藻雕章
黑艺
金银
虹彩
半透明
摘要
     众简单色之中,白首当其冲,虽然有人可能不 承认黑白是色彩。黑白二者,前者是色彩的来源或接收者,后者则被接近剥夺了色彩。但我们不能因此排除黑白,因为绘画不过是种光与影的效果罢了,光影即所谓明暗对照法,故此白为首先,然后黄、绿、蓝、红,最终是黑。白可称为光之代表,若是离了白,无色可见。 (莱昂纳多·达·芬奇《与艺者谏》) 1906年波特斯巴露天游乐会。我依然留着一张珍爱的明信片,十几岁的我照着它画了些画。爱德华时代的女子们,穿着白长裙,戴着灯罩形淑女帽,起风时如蓟种子冠毛般拂动的百褶阳伞,宛若来自十九世纪。她们是谁?在飘摇彩旗下,显得如此严肃。面对着人生摇摆迂回。我不知道是什么让我对这些女孩如此着迷,她们身着白裙,出现在公园、码头、海滨步道,出现在威尔逊·斯蒂尔画中,在海里划着船,裙裾累叠。世纪之交之白, 灵感或许来自惠斯勒的单色调肖像画《白少女》。把一罐子颜料泼到公众脸上,人们就会抓住不放。正如此处, 她们又来了,坐在花园的长白椅上,用白瓷具——中华礼物——呷着茶,看着去攀登白朗峰的某位哥哥寄来的明信片。梦想着白色婚礼…… 幽灵白的明信片。如今我来看这些明信片,女孩们沉浸在幸福中,并未意识到短短几年之后,死亡的隔墙会更 换她们主日的盛装,却不会改变其色彩。她们会成为护士、工厂女工,甚至工程师、飞行员。明信片背后是白的。画作背后是白底。 白往回延伸。白是在大爆炸中被创造出的吗?那爆炸本身是白的吗? 太初有白。上帝造之,以所有色彩,而这曾是个秘密,直至十七世纪末,艾萨克·牛顿爵士坐在了一间暗淡的房间里: 实验证据 白性,及所有介于黑白之间的灰,可能都是由所有色彩混合而成;而太阳光的白性,则可能是所有原色以特定比例混合而成。太阳经由护窗板上的小圆孔,照入暗室中,其光线穿过一面棱镜,在对面墙上折射出太阳的彩色像。我将一张白纸举至成像处,使其得以借着此处反射的色光而被照亮…… (艾萨克·牛顿爵士《光学》) 透过牛顿的棱镜回看,有没有可能看到奥西里斯——白尼罗河之神,复活与重生之神,戴着他的白王冠、穿着他的白凉鞋,全无色彩?那么白就曾是无色,牛顿之后我们再也不能体验这一点。 或许这位神祇手中预示春天回归的绿权杖,就像雪滴一样,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白是死寂阴沉的深冬,贞洁雅纯,雪滴——雪钟花(圣烛钟铃),装饰着2月2日的教堂,童贞圣母行洁净礼日……但不要把那些雪滴带进你家——它们会带给你噩运,甚至死亡:因为雪滴是亡者之花,如同一具尸体躺在裹尸布里。白属哀悼之色,除了在基督教的西方是采用黑——但哀悼的对象还是白的。有谁听说过哪具尸体是用黑裹尸布么? 当你快速转动色轮,它会变白,但如果你调色,无论怎么尝试,你只会得到一个肮脏的灰。 所有颜色混合在一起产生白色——这只是人们抗拒他们感官的证据,并因轻信而习以为常且重复了几世纪的一个谬论。 (约翰·冯·歌德,《色彩论》) 光在我们的黑暗里。 随着轮的转动,一个曼荼罗受造而成。从中可见,众神皆白;而圣约翰发明了基督教的天堂,身着白衣的天国万军敬拜那只羔羊,于此之前数个世纪,希腊人和罗马人则在庆祝萨图恩节——12月17日,忧郁的萨图恩,像奥西里斯和后来的基督一样,是一位白神,在白中受敬拜,其敬拜者手持棕榈叶——一抹奥西里斯之绿。庆典持续至新年结束,是时执政官穿戴一白,骑着白马,阵列皆白,在卡皮托利庆祝朱庇特的凯旋。 我梦想着一个白色圣诞。这首歌只能在南加利福尼亚的泳池边唱唱。而在这儿,初见一点雪,不列颠铁路就停运了,道路不通,连人行道也是个危险,因为除雪的盐会毁你的鞋。圣诞,从一位童贞女而生。白色棉团。羊毛胡子。一场过剩礼物的大宗交换。心思的晴雨计跌入抑郁。有一婴孩,出于好意,带来的却是截然相反:恐 惧、厌恶,疯狂的美利坚传教士朝着你大吼大叫。一个除了他自己的各种幻觉外,什么都没拯救的救世主,当然也没救那些在鸡群里立了一年然后被活煮的白色圣诞火鸡(是的,它们梦想着一个白色圣诞!)。 我寄了封信给你,亲爱的读者,装在一只红色意大利信封中,投在花园尽头那个小小的红邮筒里,然后看着邮递员下午四点开着他的红面包车来取走。意大利的商用信封从来都是红的。它们的意思是:紧急。我们的棕信封偷偷溜进来,不经察觉。 写这本书时,我已时日无多。若有什么是你视为珍贵,却被我忽视的—你自己写在页边吧。我的书我到处写满,因为标记的文字会遗漏、脱落。我不得不快快地写,因为我右眼在八月就已被“觊觎喜报病毒”废掉了…… 随后黑暗来了,开始磨合。而黑暗总在光明之后来到。我在医院打着点滴写了这篇关于红的文字,并把它献给圣巴多罗买医院的医生护士们。这一篇的大部分是在早上四点写的,在黑暗中语无伦次地潦草乱写,直到睡眠突然幸福地临到我身上。我知道我的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