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水乡泽国(大纵湖)/盐城地标

水乡泽国(大纵湖)/盐城地标

  • 字数: 7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陈建新
  • 出版日期: 2020-06-01
  • 商品条码: 978721413284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6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2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大纵湖自古为盐城名胜,“纵湖秋色”列入盐城新十景之一。大纵湖旅游度假区位于盐都区大纵湖镇,距市区4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度假区不仅拥有一望无垠的湖荡水面、清澈透明的二级水质、保存完好的生态环境、四季分明的宜人气候等良好的湖荡湿地生态资源,还形成了水上风情、历史人文、佛教文化、芦苇迷宫等功能区,有湿地生态、兴湖晚照、江枫渔火、绿屿隐秀、禅寺钟声、荷影伏波、芦荡惊雁、仙岛琼阁八大景观,其中芦苇迷宫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评为“面积优选的芦荡迷宫”;而且拥有东汉末年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学家陈琳之墓、明末清初有名书法家宋曹的故居、“扬州八怪”之一书画家郑板桥的教书馆及“二十四孝”之一的王祥卧冰处等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
作者简介
陈建新,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曾任盐城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现为盐城市新四军研究会副会长。出版有散文、诗歌、文评、报告文学、文史集等多种作品,散文体专著有《古淮口史话》。其作品集及专著曾三度获盐城市政府文艺奖。
目录
序言
前世今生话纵湖
一湖秋水贯古今
东晋古城焕新天
曾于青史见遗文
水寨当年飘义旗
九字国策定江山
萧萧竹掩板桥馆
书风豪放宋射陵
孝湖善水王祥石
宗保救母佳话传
芦荡惊雁八卦阵
柳堡村漾鱼水情
龙兴禅院钟磬鸣
天风浩荡镇湖塔
影视星耀民国城
水乡民俗展风情
湖荡节庆呈异彩
艺苑花开大纵湖
纵湖十鲜誉江淮
碧波万顷向未来
后记
参考资料
摘要
     大纵湖为古射阳湖经分化解体后的残迹湖之一。公元前4000年左右,由于里下河浅水海湾两侧的长江、古淮河挟带泥沙在此堆积成岸外沙堤,古澙湖逐渐形成。公元前2500年,里下河低地还是微咸水湖即古澙湖。战国后,河水泥沙逐渐淤积,形成古射阳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江淮间诸多支流向湖中注人淡水,这个古澙湖(古射阳湖)逐渐演变为淡水湖。古射阳湖的演变是里下河腹部地区湖荡演变的最典型的代表。 最早的古射阳湖是一个浅海湾,湾内是咸咸的海水,潮汐带来的泥沙和长江带来的泥沙,封住了湾内水流向大海的通路,浅海湾由此变成内湖。此内湖之大,可参考北宋《太平寰宇记》,书中记载古射阳湖又称射陂,阔30里,长300里,古为巨寝,湖跨今宝应、楚州、建湖、阜宁、盐都五县区,时淮扬七州县诸水皆汇于射阳湖,并由此人海,真正有千里江湖之感的大湖气派,而“黄河夺淮”这一历史事件则改变了一切!根据史料记载。黄河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始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唯绍熙五年年(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成了黄河经常泛滥的地区,使得淮河中下游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大纵湖的成形亦应是在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淮、古射阳湖开始出现较大变化以后。在夺淮初期,湖底淤积速度缓慢。范仲淹在《射阳湖》中写道“渺渺指平湖,烟波极望初”,据此可以推论宋时古射阳湖尚水域广袤;元代文学家萨都剌《雨中过射阳》云“霜落大湖浅”“菰蒲雁相语”,可见元时古射阳湖湖面虽大,但已因淤积变得很浅,水生植物茂盛,沼泽型湖泊特征已很明显。明弘治八年(1495年)以后淤积加速,湖面缩小,多地域成为荡地。古射阳湖淤积与人海是否畅通有关,为缓解黄、淮及运河、西部大湖水势,时有人工开口放水人古射阳湖,在人海不畅的情况下,古射阳湖区的淤积速呈西北大于东南之势,水体也逐渐向东南倾斜。而湖区东部向东河道为人海而不断疏浚,部分湖区积水能迅速排出,在有湖面阻梗的情况下, “积水消而低地涸”,出现低田。至清末,古时的射阳湖已成为一个长条形的河道型湖泊, “湖之在西者乃变成陆,湖之东乃沦为荡”,后来的“八八六十四”荡,多为射阳湖遗址。时湖区主要湖荡有大纵湖、平望湖、蜈蚣湖、得胜湖、郭正湖及马家荡、九里荡、白蚬荡、火盆荡、獐狮荡、沙母荡、洋马荡、马奔荡、董家荡、乌巾荡、棋盘荡等,大部分湖区已淤为荡滩沼泽或垦为田亩。这“沦为荡”者便含今盐城境内大纵湖、九龙口、马家荡一线。 在古射阳湖淤积演变的历史中,不乏疏浚水势、造福民间之官吏。东汉章和年间,广陵太守马棱整治射陂(即古射阳湖)水利,灌田两万余顷。在唐大历年间,淮南黜陟使李承在此兴垦、修水利,引来江水浇灌湖岸溪田,使其“湖水潆流,不堙不溃,沃原膏土,缱缱乎百利可兴”“收获十倍于古”①,成为江淮平原上的膏腴之区。然而自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黄河夺淮以后。淮河失去了原来在云梯关与北沙问的独流人海口,黄河这条世界上含沙量优选的河,一路肆虐抢占河道,所经之处沉积淤塞,偌大的古射阳湖只能等着被巨量泥沙塞满的命运。南宋中后期的两淮制置使李曾伯在言及淮东设防时云:“淮东射阳一湖,地跨三州,自上口以至庙湾上下三百余里。所谓湖者,初无澎湃弥漫之势,秋冬之间,不过一衣带水,投鞭可涉。”水退沙停,支河小港,大半壅淤,古射阳湖几乎化为平陆。黄河夺淮沿途形成了一个地域极广的黄泛区,众多州县受害,盐城是受害优选的区域。每逢旱天,湖便变得很浅,每逢雨季,湖水又溢满全城。民间曾流传一首逃亡诗:射阳积雨千村哭,一村无有稻一斛。明朝万历九年(1581年),盐城历史上迎来了一位好官——知县杨瑞云,他是广东海南人,万历七年进士。刚来盐城时,他上书朝廷申请到治水帑金3000两,组织疏浚射阳湖,历时8个月完工。他深知治水关键在疏而不在堵,因此命人在庙湾新丰市开了一个新的人海口。在其带领下,万众民工的汗水从阴霾冷冽的寒冬一直洒到骄阳似火的盛夏。疏浚射阳湖竣工后,滔滔河水经庙湾直泻大海,即便夏秋暴雨猛降,百川汇湖,亦无水灾之忧。庙湾,即今天的阜宁县阜城镇。乡民感念杨知县疏浚积淤、增葺堤岸的恩德,将所挑之土垒成土墩,取名杨公墩,并刻碑纪念。 P7-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