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杰地灵新天地

人杰地灵新天地

  • 字数: 1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学林出版社
  • 作者: 徐光寿
  • 出版日期: 2020-08-01
  • 商品条码: 978754861670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本书作者徐光寿教授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上海新天地的故事。本书富含实用的信息指南与有趣的历史故事,可以作为上海游客的手边书,也可以作为大众读者的休闲读物。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上海地情普及系列丛书”之一种。新天地,上海的“城市名片”,一个中西合璧、新旧辉映、充满故事的地方。本书分五个部分讲述了海派民居石库门的百年沧桑、渔阳里的红色印迹、星罗棋布的名人故居、旧民居的创意改造、新天地的今生未来,以小见大,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新天地”这个上海新十大地标建筑之一的前世今生。
作者简介
徐光寿,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教授,上海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兼任中国研究会特邀副会长、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先后在《光明日报》《马克思主义研究》等重要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陈独秀研究学术史(1919—2018)”和多项省部级项目。
目录
总序
绪言引人入胜的上海新天地
石库门的百年沧桑
出现于租界的石库门建筑
从老式石库门到新式石库门
中西合璧、新旧辉映的建筑风格
灿烂迷人的石库门文化
渔阳里的红色印迹
三益里:聚集革命青年
成裕里:点燃信仰之光
老渔阳里:筹备建党大业
新渔阳里:培养党的干部
延庆里:入住一大代表
树德里:诞生百年大党
南昌路:中共群英出没
南昌路的名人足迹
“一条南昌路,半部民国史”
社会名流
商界巨子
文艺名家
科学会堂、南昌大楼和复兴公园
旧民居的创意改造
逐渐消失的上海石库门
精心打造城市新地标
“城市会客厅”
新天地的今生未来
全球文化地标
太平桥公园
徜徉淮海路
重游南昌路
梦回思南路
摘要
     出现于租界的石库门建筑 到了上海,不去看石库门是遗憾的。 石库门,是上海一种特有的建筑。几代上海人的青春岁月甚至全部生命,都在石库门里度过。尽管岁月老去,尽管容颜变迁,尽管迁入高楼别墅,或者远居海外,但只要谈起石库门,只要看到石库门的影像,许多人都会有一种抑止不住的激动。 在几乎整个20世纪中,身处异地的上海人每每怀念上海,其生于斯长于斯的石库门民居就是重要的对象。有人曾感叹:啊,石库门,是盛开在流年里的烟火,虽平淡但美丽,虽遥远而温馨! 说到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建筑的产生,还得从1843年上海开埠和1845年租界开辟说起。 上海开埠源自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 《南京条约》将上海列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但是,当时的上海只是隶属于江苏省松江府的上海县,虽地理位置适中、水陆交通便捷、农业物产富庶,被誉为“东南壮县”,但毕竟只是一个“县”级区划,与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其他四个通商口岸相比,行政级别大力度优惠,因而列在“五口通商”之末,中英之间几乎没费什么争议就将上海划定为通商口岸。 开埠之时,位于今天黄浦区东南靠近黄浦江边的上海县城,被称为“老城厢”。除砖石结构的城墙外,老城厢内各类建筑总体上属于中国传统的砖木结构。虽然有人埋怨老城厢“建筑不够优秀”,但在租界出现以前,老城厢2平方公里的狭小区域居住着20多万人口,也算是不小的奇迹了。 但是开埠以后,上海的城市发展偏离了原来的轨道与模式,因为1845年上海出现了第一块租界——英租界,随后出现了美租界和法租界。 1845年以后,随着英、美、法等国租界的陆续开辟和不断扩张,上海城市的发展出现了第一次跨越——跨越老城厢的城墙向外发展,从而使城市内部逐渐出现两个相对独立的区域——租界城区和华界城区,一新一旧。随着西方列强在华势力的增长,租界城区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畸形的繁荣,并逐渐取代原来的城市区域,成为整个上海的标志和象征。 租界的出现和拓展,带来了西式建筑风格,使中西合璧的石库门建筑的出现有了可能性。而使石库门建筑最终出现的,还是19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现在上海及其附近地区的两次农民起义。 一次是上海城内如火如荼的小刀会起义。在苏南地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推动下,1853年至1855年,上海小刀会反清起义在老城厢爆发。小刀会迅即占领了老城厢,导致老城厢局势动荡,驱使城内华人尤其是官商向租界迁徙,致使租界原先洋人独处的局面守不住了,逐步改变了上海城市的地域结构和人口结构,华洋杂处的局面从而开始出现。 另一次是当时在大江南北风起云涌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853年3月,洪秀全领导太平军攻占南京,改南京为天京,正式建立与清政府相对峙的政权,并迅速席卷镇江、扬州等地。苏南地区政权更迭、局势动荡,不仅驱使大量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向东逃难,进入苏常乃至上海地区。他们与因小刀会起义而从老城厢迁出的官商一起,避居租界寻求庇护。 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至1854年初,租界已有华人2万多人。几个月的时间里,租界里便已建造华人居住的房屋800所。 特别是1860年至1862年间,太平军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率领太平军主力东下苏常、杭州地区,前锋三度迫近上海。猛烈的战火迫使苏南和浙江一带大量的富商、地主、官绅纷纷举家避居租界。大批难民“从长江右岸广大冲积平原上的城市和乡村中逃出来”,上海“变成了大批无家可归的中国难民的避难城”,上海租界里的华人增加到30万甚至50万人。 对此局面,英国领事、租界当局起初都持反对态度,因为这样给管理带来极大的不便,比如难民乱搭棚屋,对市政管理、城市卫生都造成很烦。但是,外国商人欢迎这样的局面,因为房地产生意大有可为了。 外来人口的激增,刺激了租界房产建造和租赁市场。为了安顿这批从老城厢迁徙而来的官商,更重要的是接纳从苏南、浙江一带来的富商、地主、官绅们,租界官商开始建造一批定制华人居住的民居。于是,外国商人(也包括部分华商、买办)对房地产投资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他们不仅“把自己的,以及所能筹到的资金,都投资于房地产上”,甚至从他们原先从事的“正常贸易业务中抽出他们的资金,转向不动产”的投资。 在不断扩大租地建屋规模的同时,面对局势的变化,租界当局也以所谓安全问题,一面宣布中立,一面筹组武装,实行“武装中立”。这又为人口大量涌入租界提供了安全保卫,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因为产生于租界,并由西人规划、设计,也因为主要供华人居住,租售给华人,这些建筑往往是中西合璧式的。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起,石库门开始在上海的英租界最早出现,至今已经超过一个半世纪的历史。至1999年新天地建设启动,也有一个半世纪左右。 P3-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