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上海早晨 记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1922-1927)

上海早晨 记中共创办的第一所大学(1922-1927)

  • 字数: 11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吴越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208162228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5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和成长的见证者,城市血脉中流淌着红色基因。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一百周年,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作协联合邀请有名报告文学家、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创作一部聚焦反映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十二年(1921-1932)历程并联系当代上海发展的长篇报告文学《起点》。上海作协还组织了程小莹、陈晨、王萌萌、吴越、吴海勇、杨秀丽等一批有创作热情和能力的中青年作家,创作一系列反映上海“红色起点”主题,体现党的诞生地意识的系列纪实文学。
目录
楔子
序章:三个年轻人/002
第一章闸北/008
1.生米与熟饭/008
2.总务长邓安石先生/017
3.“优选的教员是瞿秋白”/022
第二章西摩路/030
1.三个系主任,三种政治倾向/030
2.时应里的过街楼上/036
3.天后宫血案/051
第三章小沙渡/058
1.空气中的电火花/058
2.“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宣传机关”/063
3.“工人阶级中有无数的天才”/067
第四章南京路/071
1.葛岭来信/071
2.一个最重要的日子/075
3.枪声响起时/078
第五章龙华/089
1.刀丛阵/089
2.登上《泰晤士报》/093
3.血腥的宴席/095
第六章在天涯/101
1.师寿坊/101
2.“难怪他们当年自豪”/108
3.十年,归去来/110
4.化蝶与蝴蝶效应/115
附录1上海大学烈士一览表/118
附录2上海大学大事记/120
主要参考文献/148
后记:认/149
摘要
     三个年轻人 一九二〇年,中国。 这个年头似乎平淡无奇。一年多以前五四狂潮在神州大地上引起的震动趋于减弱,在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北京大学,各类学生运动正在转变和分化,学生会的种种研究和讨论也没有以前那么热烈了。 新思想向纵深和广大而去。二三月间,、张申府、邓中夏等在北京发起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五月,邓中夏来到长沙,和曾在北京大学图书馆担任助理员的老朋友一起商量成立湖南学生联合会,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六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陈公培5人在上海法租界环龙路(今南昌路)老渔阳里2号陈独秀寓所开会,决定成立共产党组织,以上海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名义公开活动。 这一年的八月。四川宜宾,岷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处。 江草萋萋,汽笛一声,轮船离岸了。在各色鞋履纷纷踩过的某处甲板下方,朦胧光线从接缝处渗入,竟然在狭小空间内勾勒出一个蜷缩着的人形。这叫“赶黄鱼”。买不起船票的人,通过相熟的海员接应,把人藏在甲板下面,只要不被船老板发现,就免费搭船。当然,这很危险,只有孤注一掷的人才会这么不惜命。 轮船将顺流而下,经重庆,到上海。甲板下面的这个刚满二十一岁的年轻人,心心念念的就是去上海。 几个月前,刘炽荣还是四川陆军的一个兵。他出身佃农,家里最有出息的兄长是军校毕业后在四川军阀田颂尧部任副官的大哥,大哥原本为他设计的前程是读成都军事训练班,将来带兵打仗,可是部队过绵竹时,刘炽荣偶然拜访了大哥的友人王伯乔,改变了人生道路。这王伯乔是个读书人,当时是中华书局成都分局的股东。交谈中,刘炽荣脱口而出自己写的两句诗,“学以贵其能致用,之乎者也欲何求”,王伯乔见他颇有报国志向,当即写信给上海中华书局本部,推荐刘炽荣进入书局印刷所学技术。随即,他又给中华书局编辑所的沈为美写信,托他待刘炽荣到上海后给予关照。 做了十几天压舱底的“黄鱼”,江声灌满双耳,夜夜不能成眠,刘炽荣终于抵达上海的十六铺码头,呼吸到了长江人海口的空气。他以刘剑华(后改为刘华)为名,进入中华书局印刷所绘图制版课当学徒。 视线转回到北京大学校园,未名湖畔,两个青年学生邓中夏和瞿秋白在一片夏虫最后的呜叫中整装待发。 邓中夏,二十六岁,湖南才子,的得力助手。眼下他即将从北大毕业,胡适为他推荐了赴欧美留学的机会,父亲为他在农商部谋取了一个好差事,但他都拒绝了。邓中夏要去的地方不远,就在京汉铁路长辛店(今北京丰台区内)。 一边打背包,邓中夏一边在思忖,这一次在长辛店要待更长一点时间,多试试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路子怎么走。邓中夏已经对长辛店熟门熟路,这是他的“点”。一年多前的春天,邓中夏发起组织了北京大学平民教育演讲团,团员分成若干小组去乡村厂矿讲演,他本人分到长辛店、赵辛店组,结识了一批老工人。 瞿秋白,二十一岁。他是江苏常州人,在北大已经学了三年俄文,能够阅读俄文版的《妇女与社会主义》(倍倍尔著),并由此对于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的最终理想产生了好奇心和研究的兴趣。瞿秋白也是主持的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之一。不久前,北京《晨报》请他担任通信记者,到莫斯科去纪实采访,这会儿,他收拾着行李,一会儿将眼镜戴上,一会儿又放下擦拭,难以按捺将去亲眼看一看那苏俄“新国家”的兴奋之情。 时间转眼到了一九二〇年深秋,当邓中夏忙碌在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时,身在上海的刘华接触到了中华书局印刷所内部共产党人的秘密组织,在其成员引导下,他利用工余时间秘密完成排印红色传单的任务,也在这样的过程中,他读到了《共产党宣言》、《向导》等革命书刊。与此同时,在从哈尔滨去往莫斯科摇摇晃晃的列车,瞿秋白开始了《饿乡纪程》的写作,也开始了他的通讯报道。 抵达的最初几个月,瞿秋白只吃得上黑面包,后因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他的口袋稍微宽裕些了,便请了私人教授,研究俄文、俄国史、俄国文学史,看俄国共产党的报纸、文件,调查革命事迹。他放弃了专享的一点甜蜜——把购买定量供应的食糖的钱省下来,去买厚厚的理论书籍。 这是一个属于年轻革命者的时代。经过几个月的筹备,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于一九二一年一月一日开学了,接下来,到五月一日,邓中夏又成立了长辛店工人俱乐部,召开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掀开了共产主义者领导的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幕。(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