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鲍家花园

鲍家花园

  • 字数: 284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作者: 聂泓 著
  • 出版日期: 2017-10-01
  • 商品条码: 978753544273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5
  • 出版年份: 2017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乱世出英雄,乱世也出财雄。鲍云来凭着自己的胆魂、智慧,办盐庄、开银行、建造大旅社,取得巨大成功,一时风光无限,成为江西省首富。
风起云涌的天际线上,鲍云来像一只顽强的大鸟,虽然渺小,却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风雨飘摇的动荡岁月,鲍家花园像一个优雅的美梦,虽然绚丽,却逃不脱幻灭的结局……
内容简介
鲍家花园,早已被岁月淘空了内容,只剩下南昌市的这个地名;而江西大旅社则巍巍然屹立于中国革命的史册上。聂泓著的长篇小说《鲍家花园》在宽阔动荡的时代背景上,冷静地聚集于鲍家的人事,沉静而从容地叙说着他们的命运故事。作为一代财雄,鲍云来豁达而坚执的性格、通达的为人及其既识时务又善捕商机的眼光和生财之道,给人强烈印象,并耐人寻味。
本书抓住其专享的素材线索,沉潜到历史深处不断搜寻、探问,终于向读者呈现出了主人的人生奋斗史,一个家族的命运沉浮史,清末民初的南昌社会风情画。
目录
第一章  走盐扬州
第二章  十万盐引
第三章  银子也是白花花的
第四章  抱园之梦
第五章  乱世也出财雄
第六章  纸祸之中
第七章  江西大旅社
第八章  浮沉于风潮
尾声
摘要
    靠前章  走盐扬州
    光绪末年,国家内忧外患。
    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被囚禁起来,北京皇宫内人心惶惶,个个自求多福,唯求自保。皇宫外则是一片涂炭。八国联军已经攻陷了沿海炮台,清兵守军不堪一击纷纷缴械投降。外族入侵已是让清廷焦头烂额,义和团又拆毁了通往北京的铁路。义和团势力日盛一日,而且渐得人心,在乡间聚众滋蔓,势力迅速壮大,很快发展成一支让人不敢小视的队伍,一时间就连朝廷也要让它三分。
    究竟是涎着脸对外议和,避免与洋人再度开战,对内清剿义和团,还是利用那批自称能抵御洋人子弹,有仙术道法,举拳高呼“扶清灭洋”的义和团去对付洋人呢?朝廷一时犹疑不决,阻挠变法、囚禁光绪当机立断的西太后,在此事的处理上却左右为难、举棋不定了。
    然而时局一日千里。西太后欲废除光绪,看中了端王的儿子。为给儿子通往皇位之路扫清障碍,端王主张利用义和团对外国开战,如此自己的权力就会增加,儿子入主正统的胜算也会多了几成。他极力怂恿着慈禧太后相信义和团的神奇法术的确能避开枪弹。他还伪造了驻北京的西方外交团一份联合照会,声明要求将国政大权交还给光绪皇帝,不可大权旁落。西太后以为外国使节反对她废掉光绪皇帝的计划。她决定重用义和团,因为义和团的口号是“驱逐洋人”。
    借着朝廷支持,义和团几乎占领了北京城。他们在城里杀洋人,杀教民,烧教堂,把北京闹得鸡飞狗跳。大街小巷的临街铺面大小营生都受到他们的掌控,就连家家必不可少的水夫与粪夫,都得由他们充任,价格也比先前贵上许多。
    于是民愤载道。
    一些省份开始动用武力清剿义和团。新任山东巡抚袁世凯,某天把一个义和团首领传人衙门,说是要试试他们义和团的道法如何。他让十个义和团兵一字排开地站好,面对着手持来复枪的一班士兵。一声令下,士兵们开了枪,说来也奇怪得很,一阵枪响之后十个拳徒却是毫发无伤,其实是士兵的来复枪没上子弹。义和团首领真以为自己刀枪不入,大声喊着:“你们看吧!看看我们吧……”说时迟,那时快,袁世凯掏出手枪子弹,把十个团兵逐个打死了。同时开始清剿义和团。
    义和团见势不妙,开始从北方逃离,陆陆续续地往南方走。原本相对安稳的南方,由于义和团的进入变得不太平起来。
    江西省南丰县。
    这虽不是圩日。盱河上渡船穿梭往来,红石台阶的码头上人头攒动,沿河一条狭长的老街,两侧店铺挤挤挨挨,有银号、当铺、南货店、绸缎店、金器店,有杏花楼、高记酒楼、八味庄、鱼香店等等。南丰出厨师,因为南丰人嘴刁。吃得讲究,那些天天一大早进城做生意的小商小贩,卖了货,并不着急赶回家,而是一头扎进米酒壶里,优哉游哉要喝到昼边才离去,让他们流连在米酒里的是,做法精致而风味独特的蛋箍、鱼丸、鱼丝以及炒得脆生生的猪的牙花肉,炒得香喷喷的猪嘴巴,还有鱼粉、猪肝粉。天长日久,商贩们喝早酒的习惯,相沿成俗。长街上,很引人注意的景观是随处可见的那一堆堆的南丰炉。
    从码头上来,往右手拐,再走个百十步,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小巷子,石板的夹缝里冒出青苔。小巷尽管没有长街那般热闹,但是巷子两边同样开着店铺,竟没有一家是关张的,时见人们三三两两地来往。肖铁柱的打铁铺就在这条小巷的尽头。
    铺子里肖铁柱正抡圆了左胳膊打着一块铁片,他是个左撇子。肖铁柱有的就是一身力气。刚刚烧得通红的铁块在柱子一下一下有力的击打之下,慢慢地变得越来越薄也越来越长了。他正在打制一柄长刀。有个邻居经过他门口,往里探了探。“哎”地唤了一声,说道:“铁柱子,打铁呢,前边儿寺院里今天吃菩萨,听说这次比以往热闹得多,有三百桌呢,要不你跟我一起去吧?”这人手里还抓了一把香。
    柱子一边打着铁一边回头朗声应道:“我去不了了,还有好多活没做完哩。我得抓紧时间,要不我爸抓药的钱都没有了,你帮我捐个香火吧。”说完“咣当”一下放下手中活儿,两手往腰间的围布擦了擦,在桌子上的铁罐里摸索着,掏出一块银圆,走到门外递到那人手中。
    “柱子,你放心,你的香火钱一定捐到庙里,菩萨会保佑你这个大孝子的。你爹会长命百岁的。”
    柱子抓了抓后脑勺,憨憨地笑了笑,又转身打铁去了。
    铺子后面是一间简易的茅草房,里面陈设很好简单,只有一张桌子两个方凳一张木板床。一个方凳放在床头,凳子上面有只颜色发暗的蓝边粗瓷大碗。里面剩着小半碗姜黄色的药汤,已经冰凉了。床上躺着一位两眼微合的老人,脸上的皱纹沟沟壑壑重重叠叠,精神气儿不太足,就那么病恹恹地躺着。他就是肖铁柱的父亲,其实他的年纪并不很老,也就是年近半百的样子,但是他躺在床上的样子看上去有70多岁,也可能是身体不好的原因,人也容易老得快。铁柱他娘生产的时候难产大出血,没救过来,铁柱一出生她就死了。铁柱爹一直没再娶,一是家里太穷,娶不起,二是他也怕委屈了铁柱。所以这么些年来他们父子两个相依为命,他又当爹又当娘的,把个一尺长的婴孩拉扯成了身长七尺的男儿了。
    “柱子呀,柱子啊。”肖老爹咽了一下,喊了声正在前面卖力打铁的儿子。
    铁柱听到父亲在唤他,连忙“哎”地应了一声,“咣”一下,放下手中的铁块活计,在木盆里洗洗手,又拿起旁边的一块布擦了擦,放下抹布走到里间说道:“爹,你叫我呢?”    “柱子,什么时辰了?”铁柱爹睁开眼,强撑着坐了起来。
    铁柱连忙上前坐在床边扶着他坐直,把搭在床上的一件蓝得发黑的棉袄披在老人身上,说,“昼边了。”
    这时候冬日几束微弱的阳光穿过墙上一尺见方四个巴掌那么大的窗格子透了进来。阳光经过的地方,有许多灰尘乱舞。
    “在床上躺久了只会越躺越冷。”铁柱爹咳了几声,说话声里还带着一些痰音,他问:“东边李家要的那几把都打好了?”
    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