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新三届致新生

新三届致新生

  • 字数: 300千字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编者:东方平//少达
  • 出版日期: 2018-03-01
  • 商品条码: 9787559805652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277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书中所述高考、大学故事,不仅文字真实、生动,且辅以珍贵的历史图片,如当年高考的准考证、考试试卷、大学时期的学生证、校园生活照片等,内容丰富,别具一格。2.本书作者在“新三届”大学生中极具代表性,他们的同学、老师中有经济学家厉以宁、知名作家王朔、王小波、诗人骆一禾等,而他们自己亦是政界、商界、学界、文艺界等各个领域的翘楚。3. 20世纪70年代,高考制度重启,与改革开放“不谋而合”。在“40年”这一时间节点上,本书既是对中国高考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个人真实故事、切身感受的回忆与抒发,亦是对当前新时代的献礼。
内容简介
东方平、少达主编的《新三届致新生》汇集了77、78、79级大学生对40年前参加高考,通过上大学改变个人命运、实现个人理想,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真实回忆与切身感受。作为一个被时代选中的群体,“新三届”大学生的命运与国家的改革发展历程紧密相连,他们在书中写下了专享的高考与大学往事,还原了当年参加高考与大学校园生活的真实面貌。本书不仅是一代人的回忆录,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历史纪念册。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为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中山大学等各全国各地各高校77、78、79级校友,庞松、陈平原、周大伟、骆小元、袁晞、张小雪、魏达志……他们当中有大学教授、机关干部、企业家、作家、工程师、经济学家、记者等,均为中国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
目录
扔掉锄头,我们报考去――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只要有读书的机会,哪个地方都去
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从与王朔作海军战友的往事说起
考上大学――生命复苏,心灵飞扬
341.3分――从默默无闻到全厂名人
小学未毕业考入大学的天方夜谭
向往复旦的求学之路
一个矿工的高考
填志愿时我没报任何学校,表示坚决服从分配
求学的梦碎梦圆
那一年我差点没有通过政审关
高考带给我的,是把谷壳去掉变成吃来的身份
1977年兄妹三人同赴考场
一张小饭桌送走四个大学生
啼笑皆俱的高考往事
连续拼搏三年走进心中圣殿
走进心目中的大学我跋涉了八年
人生第一桶金是一麻袋旧课本
从打入另册到跃过龙门
旧照片里的如歌岁月
读大学那年我已经二十六岁了
挑战权威的初生牛犊
如是清贫,如此珍贵
未了文学情
追忆复旦新闻系墙报――《前哨》
校园新闻实践的定制记忆
我七八级入学后跳级回到七七级
复旦经济系七七级校园生活掠影
回旋不止的那一支圆舞曲
理想的鸽子在蓝天飞翔
我在燕园留学生楼感受到文化冲击
舞曲,激发迟到的“青春”
歌乐山的伊甸园
寻找我们心中的那支歌
我们是两朵带电的云
昔日五朵金花,今朝竞相开放
同窗好友王小波
摘要
    扔掉锄头,我们报考去
    ――我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庞松
    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改革开放的新路线,其间有两年多的时间。“”结束后的这个过渡期,后来被称为“在徘徊中前进”的两年。
    这是一个因袭着“”及其以前时期的历史重负,又旨在唤醒党内和社会各界的理性思考,促使中国社会全面向价值理性回归,很终引领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大时代”的过渡阶段。
    这个过渡阶段有很多标志性事件,如复出、全国真理标准大讨论、恢复国民经济“八字方针”的调整、争取为1976年“四五运动”有效平反等。
    然而,真正能够在整个社会层面产生广泛影响,使千万个普通家庭看到了希望的,是1977年7月复出后果断地否定了“四人帮”炮制“教育黑线专政论”的所谓“两个估计”,并当机立断,下决心当年就恢复高考。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布了恢复高考的消息。当天社论的标题就格外醒目――《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
    得知这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时,北京一位名叫阎阳生的大龄青年,时称“老三届”,正在京郊租住的民房里用碎砖剩瓦盖小厨房,准备迎接他靠前个孩子的出生。从部队复员后,他被分配到北京环保所做收取废水样本的工人。
    12月9日,当阎阳生去往北京110中学考场时,女儿已在他30岁生日那天出生。他参加的是理工科考试,很后一门语文试卷的作文题目和文科一样――“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12月11日这,阎阳生写下了一篇先是在阅卷老师中引起很大争议,很终获得北京考生作文优选分,后来在社会上广为流传的文章:《不称职的父亲》。
    作文的开篇这样写道:“再也没有比婴儿的靠前声啼哭更能提醒你已经进入中年了。这是个女孩儿,皱着眉头哭着。大概她也像门口的那个护士一样,不相信这个挎着书包、满脸胡茬的人就是她的父亲吧……”
    同阎阳生一样,这年年底,有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参加了高考,主要是1966―1968年初中、高中的“老三届”,还有一些是在“”期间并未正式上过多少课程的“新三届”。“扔掉锄头,我们报考去”――这是等待了十年的有抱负的青年张扬个性的呐喊。
    他们带着在基层劳动多年的知识积累,大多只经过短促匆忙的复习准备,怀着忐忑而激动的心情,从插队的深山老林里的农村、机声“隆隆”的工厂、部队复员安置单位、信马由缰的草原部落以及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踪迹难寻的处所,潮水般涌向在各地仓促设立的考场,义无反顾地参加和见证了改变时代、改变一代青年命运的“”后的靠前次高考。
    这一年,全国共有约570万人报名参加高考,考生的年龄跨度少有,优选者37岁,很小者13岁。而当年录取人数只有27.3万余人,录取比例仅20:1。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高考竞争很激烈的一年。
    正值岁末年关,有很多已届而立之年的人,出于个人的、家庭的、社会的种种原因,没能赶上靠前次恢复高考的机会。好在1977年只是部分恢复高考,从1978年起,高校招生恢复全国统一考试,由教育部组织命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考试、评卷和开展在当地招生院校的录取工作。
    根据的批示:在公布参加体检名单的同时,公布全体考生的各科考试成绩。公布的方法,由县(区)招生委员会通知考生所在单位分别转告本人。
    公布考生成绩,是提高招生考试过程的公开、透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对于转变社会风气,杜绝“走后门”和徇私舞弊等不正之风,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高校正规招生中断了11年,全国具有报名资格的青年、学生有3000余万。而全国高校经历了“”十年的破坏刚刚恢复,校舍师资条件很好有限,无法接纳众多的学生就读。1978年教育部相继决定恢复和增设60所重点高校、55所普通高校,并要求各高校千方百计扩大招生。
    结果是,1978年全国高考有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其人才竞争的少见盛况,至今回忆起来还令很多人唏嘘不已。
    翻阅这一年“全国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语文试卷”,靠前部分是给一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而靠前题就跟经济有关:“实现机械化要靠人的思想革命化有了革命化才有机械化机械化不是一口气吹出来的要经过一番艰苦奋战才能成功要把揭批四人帮的斗争进行到底要肃清他们的流毒促进人们的思想革命化一个软懒散的领导班子是挑不起这副重担的。”
    这反映了当时主流的价值观:解放思想,肃清“左”倾的僵化教条主义的余毒,是经济进步首要的前提。
    龙门陡开,江鲫飞跃,积压了十多年的人才潮一朝喷涌。有67万余人幸运地步入了高等教育的殿堂,更有1100余万青年先后报名参加了高考,这又牵扯到无数个家庭、单位及社会各界的操虑和关注,带来了深远的社会影响。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