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华文明养成记

中华文明养成记

  • 字数: 27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武斌
  • 出版日期: 2022-05-01
  • 商品条码: 978721815469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8
  • 出版年份: 2022
定价:¥6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自其生命轨迹、发展逻辑。本书围绕农业文明、国家组织制度、文化形态、知识群体、学术思想等主题,通过对中华文明产生、嬗变和发展的过程再认识,来探讨中华文明的生命力量,探讨深藏于文明本身的内在逻辑和法则,力求呈现出较完整的一幅中华文明养成的历史长图。
作者简介
武斌,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员。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曾任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市文史研究馆副馆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兼任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辽宁省文联副主席等。现为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特聘教授、上海师范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研究员、黑河学院远东研究院客座教授。 主要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已出版著作数十种,近年出版的主要有:《故宫学与沈阳故宫》《丝绸之路全史》《丝绸之路史话》《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以及随笔集《从歌德的书房向外望去》等。其中《丝绸之路全史》入选2018年度30本中国好书,《文明的力量——中华文明的世界影响力》入选新闻广电报2019年度好书。
目录
第一章 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
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传承的载体与机制
开放包容与海纳百川
世界眼光与文化自信
第二章 中华文明的孕育空间与世界观
认识史前文明的三种方式
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凝聚力
“九州”“四海”与“五方”
以文化为标准的“夷夏之辨”
早期文明的自我中心意识
中华文化圈
第三章 中华文明的原始基因
神话中的历史
创造文明的“文化英雄”
“农业革命”与文明的奠基
第四章 中华文明的制度基础
从氏族社会到部落联盟
国家的雏形
周礼:政治制度的基石
宗法制与封建制
敬天保民与以德治国
“一统”为“大”的文明观
第五章
国家主导的文明路径
从封建制到大一统
大一统的文化格局
第六章 文字的力量
文字的产生
诗歌的国度
文以载道
小说家言
历史的书写
第七章 图书与文化传承
造纸术与印刷术
图书的刊刻与流通
国家藏书事业
私人藏书的风景
历代“百科全书”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
巫史:中国最早的知识群体
学在官府的贵族之学
作为新知识群体的士
从士到士大夫
第九章 孔子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
孔子和儒家思想
赓续者的脚步
圣人气象与君子之风
董仲舒对儒学的再创造
儒家何以独尊
经学成为学术文化的源头
理学对儒学的革新
第十章 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建构
孔庙祭祀制度的诞生
官学教育体系
私学与书院
科举制与儒家文化传承
第十一章 学术争鸣与思想的兼容
诸子百家与“元典时代”
稷下学宫:“最早的社会科学院”
玄学兴起与儒玄兼修
佛教东传的文化意义
佛教是如何实现中国化
三教并行:佛学与中国思想的相遇
第十二章 艺术与审美精神
原始艺术萌芽
周公“以乐治国”
魅力无限的中国画风
独具神韵的书法艺术
第十三章 文明传统的同构
文明的“大传统”与“小传统”
传统伦理价值观的建构
家是中国人的本位
家族、祠堂、族谱与家训
蒙学读本:从娃娃抓起的文明传承
第十四章 农耕与游牧的二元文明
农耕游牧的交融
匈奴与汉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游牧文明的冲击与重整反应
一再上演的征服者被征服的故事
第十五章 文明的转型与再造
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传统重构
新知识体系与新知识群体的形成
从西学到新学
历史的视角:新学与旧学
文化保守主义的意义
“中体西用”:折中主义的文化策略
中西文化观的交锋与论战
中华文明的转型、再造与复兴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第一章历久弥新的中华文明 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中华文明诞生于欧亚大陆的东方。这是一片广袤的大地,也是一片古老的大地。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我们的先民,从远古走来,开榛辟莽,筚路蓝缕,用勤劳的双手,托举起人类文明初升的太阳。 东亚这片古老的大陆,具有复杂的地貌环境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北边的万顷草原,东南面的无垠大海,更多的是广阔的平原和连绵的山地。不同的地理和自然环境,形成了不同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品格、民族精神和艺术风格,形成了不同的看待生活和看待世界的眼光。多样性和多元性是中华文明的基本特征。而多样性和多元性,最后都如条条溪河,汇人中华文明的大江大河,使得中华文明有了色彩缤纷、丰富辉煌的壮丽图景。 与中华文明诞生大体同时期,当时世界上存在着几个彼此互相独立的文化形态或文化区域,处于不同的地理自然环境的各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历史过程。而由于人类在初级阶段就表现出来的趋同性,不同民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许多重大的文化成就可以在彼此距离遥远的地区、间隔漫长的时间,一次又一次地被不同民族创造出来。这种在不同地区独立产生出来的文化被称为“第一代文明”或“原生型文化”。这些原生的文化形态是以后世代人类文化进化发展的历史性起源和基础。 所谓“四大文明古国”即是产生“第一代文明”或“原生型文化”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此外,在中南美洲还有玛雅、阿兹忒克、印加等属于印第安文明的“原生型文化”,但直到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前,印第安文明大体是在隔绝于东半球诸文明之外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讨论人类文明的起源和早期世界文化格局的时候,人们往往忽略了印第安文明而只谈欧亚大陆的“四大文明古国”。 中华文明是早期世界文明的几种“原生型文化”之一。与其他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具有无与伦比的延续力,得到最为连贯的继承和发展。其他“原生型文化”,如埃及文明,以及美洲的玛雅文明,早已后继无人;古巴比伦文明和印度文明,经过多次的异族入侵,深深叠压在后起文明世代的底层,基本上成为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唯有中华文明没有出现这样的中绝现象,经历数千年而持续不断,这在世界文明目前是少见的。 中华文明的这一特点,已经是人们讨论中华文明的前提和共识,并且得到充分的论述。白寿彝主编的《中围通史》提出了判断文明连续性的两个标准:一是语言文字发展的连续性(这是形式上的)。二是学术传统的连续性(这是内容上的)。“如果我们以这两个标准来衡量世界上的各文明古国,其中大多数在文化发展目前不是已经中断了连续性,就是只有不接近意义上的连续性。”“中国文明在文化目前的发展连续性,在整个世界目前尤其显得突出。”这是一个对我们民族文明的基本性质的判断,是一个令人引以为傲的结论。 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连绵不断、生生不息? 这个问题包括这样一些分别展开的问题,即:中华文明连绵不断是如何实现的,也就是中华文明是如何传承的,包括传承的机制、载体、路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可能什么东西都传承下来,传承也包含着选择和淘汰,那么,选择和淘汰的标准、动力和机制是什么呢?在连绵不断的传承过程中,中华文明又是如何适应时代生活的变化,实现创新和发展的?没有创新和发展,也就没有所谓传承的内容和意义,那么,传承、创新和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呢? 这实际上讨论的就是中华文明自身发展的内在根据问题。作为一种独立的文明形态,有其源于自身的生命力,有其自身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轨迹,有其养成和成长的内在动力。这些问题的讨论,将有助于我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深入地认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本质。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