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盛唐的危机

盛唐的危机

  • 字数: 4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天津人民出版社
  • 作者: 潘孝伟
  • 出版日期: 2021-01-01
  • 商品条码: 978720117022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22
  • 出版年份: 2021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部盛唐转折史 一部兴衰启示录 中国古代史专业教授历时十二年精心打磨 运用文学的笔调 保留历史的真实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通俗类历史读物。作者以开元年间的历史拐点为切入点,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边疆、朝廷纷争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分析了盛唐的转折,揭示其中蕴含的危机,包括安史之乱及平定的过程。作者认为,盛唐的危机,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执政者安而忘危,治而忘乱,治国理政发生了方向性的重大战略失误。以历史的教训昭示后世:对一个伟大的文明国家、一个强盛的大国而言,优选的危险莫过于来自内部,内忧比外患更危险,要居安思危。 内容严谨丰富,观点角度独特,文笔优良,兼具专业性与通俗性,具有很大出版价值。
作者简介
潘孝伟,1948年生,安徽安庆人。1981年江苏省扬州师范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研究生毕业,研究方向为隋唐五代史,导师是卞孝萱先生。1981年至1997年5月任安徽安庆师范学院历史系副主任。1997年6月调至福建省集美大学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后历任该院副院长、教授、集美大学图书馆馆长。曾任中国唐史学会理事。现已退休。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曾发表《马球风靡唐代之谜》(《未定稿》)、《论唐朝宣抚使》(《中国史研究》)、《唐代义仓制度补议》(《中国农史》)等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唐代体育》。
目录
第一卷 开元二十四年——盛唐历史的拐点
安禄山免死:边疆战争升级的信号
张九龄罢相:开明政治的终结
李林甫主政:保守政治的开端
第二卷 萧墙之祸——唐玄宗挥之不去的梦魇
“花萼相辉”的背后
太子李瑛之死
立谁为新太子?
“弗保朝夕”
第三卷 双刃剑:军力布局的外重内轻
府兵制瓦解,中原武备废弛
边疆狼烟四起,50万常备军构筑边防铁壁
节度使权力的扩大
第四卷 “忆昔开元全盛日”
盛唐气象
励精图治之路
第五卷 盛唐天子的浪漫人生
封禅大典
《山水图》取代了《无逸图》
倾国之恋
第六卷 传奇般的政治发迹史:解读安禄山
边疆节度使的蕃将化
混血胡儿,互市牙郎
骁勇善战,邀功固宠
寒族无党,政治投机
善伺人情,贿赂逢迎
第七卷 悲壮惨烈的边疆战争
河西、陇右:吐蕃东扩与边境战争
安西、北庭——唐朝的西域边疆
天山以南:唐与吐蕃争夺战
远程奇袭小勃律
唐与大食角逐中亚
怛逻斯之战
《平胡》:“武功今已立”
“云南五月中,频丧渡泸师”
第八卷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钱谷之司唯务割剥”
上层社会:富裕而奢靡
“哀民生之多艰”
第九卷 “山雨欲来风满楼”
“林甫奸宄,实生乱阶”
“因缘椒房之亲”的聚敛之臣
政治斗争云谲波诡
“资格差谬,无复伦序”
“包藏祸心,将生逆节”
风云突变
第十卷 “渔阳鼙鼓动地来”
“渔阳兵兴”,河北沦陷
风尘之警,唐廷仓促应战
陈留陷落!洛阳失守!陕郡弃守!
亲征与监国计划的夭折
“出师未捷身先死”
“满川风雨看潮生”
嘉山大捷
潼关!潼关!
兵败西原,错失潼关
弃京奔蜀
马嵬兵变
分道扬镳
第十一卷 国殇
唐玄宗西入蜀郡
灵武,太子称帝
安禄山遇弑
太原保卫战
血战睢阳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第十二卷 光复两京
平定河曲
南朝——达摩克利斯之剑
乱中乱:永王“东巡”
两京战役
銮舆返京
第十三卷 危机重重
两京光复之后
相州会战
河阳鏖兵
邙山之败
边患又起
官军乱事叠起
经济危机
社会危机
第十四卷 大反攻:平定安史之乱
“还似人生一梦中”
再克东都
“宜将剩勇追穷寇”
尾声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安禄山免死:边疆战争升级的信号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唐朝东北边防军与契丹、奚族的战争仍时断时续,一直牵动着朝廷的神经。 这年三月,幽州、平卢节度使张守珪又一次出兵讨伐契丹和奚。不料,这次领兵的将领——左骁卫将军、平卢讨击使安禄山——却轻敌冒进,以致损兵折将,丢盔弃甲,大败而归。 依据军法,安禄山已经犯下死罪。张守珪不得不报呈朝廷。 中书令(首席宰相、中书省长官)张九龄接到奏状,立即签署意见,应按军法处决。 报请唐玄宗批准后,旋即下发敕书,命张守珪就地执行。 岂料安禄山临刑之时,一个闪念,突然大喊一声:“大夫不想剿灭奚和契丹吗?为何诛杀禄山!” 实际上,安禄山骁勇善战,屡建军功,是张守珪麾下的一员爱将,又是张的义子(亦称养子或假子)。 绝望中挣扎的一声呼喊,强烈触动了张守珪的心弦,这位素重义气的有名边军连帅,内心深处怜惜将才之情再也无法控制。 可是,安禄山轻敌丧师,按军法不可不诛,更何况皇帝的敕令也已下达,不杀禄山,难逃抗旨的罪名,军中也恐难以服众。 思来想去,张守珪最后决定,将安禄山押送东都洛阳(唐玄宗率群臣东巡暂住这里)。他又附上一封奏状,详细说明原委并反映安禄山的才能与功绩,听凭朝廷处置。 也许皇帝会赏识安禄山的骁勇而网开一面呢?张守珪心存侥幸地想。 张九龄批阅新奏状,再次明确表示:“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新奏状连同张的批语也再次上报唐玄宗。 此时,边疆战事犹酣,军中正是用人之际。唐玄宗果然怜惜安禄山“勇锐”之才,不禁萌生特赦的念头,令革去官职,回军中戴罪立功。 张九龄入宫面奏,重申:“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 “况且,安禄山是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张九龄又补充说。 原来,大约早在开元二十二年(734年),张守珪曾派安禄山入朝奏事,中书令张九龄接见了安。事后,他不无担忧地对侍中(宰相、门下省长官)裴耀卿说:“将来在幽州滋事生乱者,必是此胡儿!” 根据心理学家的说法,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重要的影响。而新近的不良印象,又恰恰强化了张九龄对安禄山认知的负面效果。 但唐玄宗却不以为然:“卿岂能以王夷甫看待石勒的故事,便臆断安禄山难以控制呢?” 王夷甫,名衍,是西晋末年的宰相,也是清谈盟主,其浮华的作风加速了西晋的灭亡。石勒,羯族人,后来起兵消灭了西晋军队的主力,建立新政权,史称后赵。 据说,王衍在京城洛阳偶然遇见跟随同乡伙伴前来贩货的少年石勒,直觉感到这位年轻人气度不凡。回府后,他仍放心不下,恐有后患,遂派人前去抓捕,结果扑了空,石勒已经离去。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