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法国政治发展与对外政策

法国政治发展与对外政策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 作者: 崔建树//李金祥
  • 出版日期: 2009-04-01
  • 商品条码: 978750123029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出版年份: 2009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法国是欧洲极具特色的国家。自公元481年洛维一世建立墨洛温王朝至法国大革命,法国政治制度的演化经历了封建制度、等级君主制和保证君主制三个阶段。与英国胜不骄败不馁的稳健外交政策相比,法国的对外政策像过山车一样让人惊心动魄。在国家地位鼎盛之时,法国的决策者往往铸下大错;当国家面临外部困境甚至绝境之时,法国人又总能想出奇招,转危为安,表现出拉丁民族无与伦比的智慧。本书研究和分析了近代以来法国政治的发展过程、第五共和国的现行政治体制及近代以来法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等,试图为读者全面了解和理解法国上述政治发展及对外政策演变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内容简介
    法国是欧洲极具特色的国家。从靠前政治发展方面看,其国体变化之剧,政体更迭之快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堪称专享:中世纪时法国王权旁落;近代早期的路易十四时代却又发展成为保证君主制的典范;1789年大革命曾一度使法国成为欧洲很民主的国家;1875年瓦隆修正案虽然很终确立了共和制度,但法国的政治斗争依然激烈,政局严重动荡,直到1958年第五共和国的建立才将法国政局稳定下来。从对外政治方面看,近代以降的法国靠前地位起落不定,既有路易十四时代的光辉,拿破仑帝国的武功,也有外敌数次兵临巴黎城下之辱。与英国胜不骄败不馁的稳健外交政策相比,法国的对外政策像过山车一样让人惊心动魄。在国家地位鼎盛之时,法国的决策者往往铸下大错;当国家面临外部困境甚至绝境之时,法国人又总能想出奇招,转危为安,表现出拉丁民族无与伦比的智慧。本书研究和分析了近代以来法国政治的发展过程、第五共和国的现行政治体制及近代以来法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等,试图为读者全面了解和理解法国上述政治发展及对外政策演变提供一些有益的线索。
作者简介
崔建树,1972年10月出生,安徽蚌埠人。南京大学历史系靠前关系专业博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靠前关系学院靠前战略研究中心副教授。个人主要研究方向为靠前政治思想史、美国核战略等。先后参加多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的科研工作,参译《缔造战略:统治者、国家与战争》、《现代战略优选者:从马基雅维利到核时代》、《蒙哥马利回忆录》等书,在《世界经济与政治》、《靠前政治研究》、《靠前经济评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等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
目录
导言  曲折的政治发展之路与追求大国地位的对外政策
  一  曲折的政治发展之路
    1.法国主权从旁落到加强
    2.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震撼的一页
    3.法国确立共和制的背景
    4.法国政治发展之路迂回曲折之原因
  二  追求大国地位的对外政策
    1.法国的地理位置对外交政策的影响
    2.法国民族的性格也对法国的外交政策有着重大影响
    3.法国的外交政策还受其历史政治传统的影响
    4.普法战争失败后的法国外交
    5.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外交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外交
第一章 从封建制度向近代政治体制的转换
  一  大革命之前的法国政治嬗变
    1.法国封建制的形成
    2.封建制向等级君主制的过渡
    3.法国绝对君主制的确立
  二 大革命与法国近代政治体制的形成
    1.绝对君主制的衰落与大革命
    2.大革命与法国政治的现代化
    3.大革命对法国政治发展的消极影响
第二章  君主制复辟与法国共和制度的确立
  一  君主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时期法国的政治发展
    1.路易十八与有限君主制
    2.查理十世向绝对君主制的倒退
    3.七月王朝与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二  艰难的共和之路
    1.短命的第二共和国
    2.共和制向帝制的转变
    3.第二帝国的垮台与议会共和制的基本确立
    4.议会共和制的巩固
第三章  当代法国的立法与行政制度
  一  第五共和国的议会制度
    1.由议会共和制向“双元首制”过渡
    2.第五共和国的议会制度
  二  第五共和国的行政制度
    1.法国国家元首制度的演变
    2.第五共和国的元首制度
    3.第五共和国的中央政府
    4.第五共和国的地方政府
    5.第五共和国的公务员制度
第四章  当代法国的司法与政党制度
  一  第五共和国的司法制度
    1.法国司法制度的源流与演变
    2.第五共和国的司法体系
  二  法国政党制度的演变和第五共和国的政党制度
    1.法国政党的功能及“分极多党制”
    2.法国现代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巩固
    3.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时期法国政党的发展与演变

  三  法国的政治发展趋势展望
    1.法国政治体制的困境——“左右共治”
    2.萨科齐的政治改革路线图
    3.加强议会权力的趋势
第五章  为霸权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法国对外政策
  一  绝对君主制与法国的兴起
    1.法国瓦卢瓦王室与西班牙和奥地利哈布斯堡王室的斗争
    2.路易十四与法国在欧洲大陆的霸权
  二  法国大革命与拿破仑的欧洲霸权
    1.法国大革命及“自由、平等、博爱”原则的传播
    2.拿破仑与法国的欧洲大陆霸权
    3.盛极而衰的法国欧洲霸权
  三  受挫与奋起
    1.路易·波拿巴与法兰西第三度冲击欧洲霸权
    2.普法战争与法国国际地位的跌落
    3.绝地反击与再度奋起
    4.“二十年危机”与法国的再沉沦
第六章  追随美国:第四共和国的对外政策
  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法国临时政府的外交政策
    1.向大国地位攀登
    2.战后初期的对德政策
    3.战后初期法国的殖民政策
  二  “冷战”的爆发与法国对德政策的转变
    1.“冷战”的爆发与法国追随美国
    2.冷战背景下法国对德政策的调整
  三  第四共和国的殖民政策及其失败
    1.法国在印度支那的殖民战争
    2.阿尔及利亚殖民战争
    3.苏伊士运河危机时的法国军事冒险
第七章  寻求独立自主:戴高乐时期的法国对外政策
  一  戴高乐的对美政策
    1.第四共和国垮台与戴高乐重新执政
    2.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
    3.建立独立核力量
  二  戴高乐的欧洲政策
    1.实现法德和解
    2.建设“多国家的欧洲”
    3.建设“欧洲人的欧洲”
  三  戴高乐的殖民地政策
    1.阿尔及利亚问题的解决
    2.戴高乐的非殖民化政策
第八章  追随与创新:蓬皮杜时期的法国对外政策
  一  五月危机和蓬皮杜上台
    1.五月危机
    2.蓬皮杜上台
  二  追求地区大国地位的欧洲政策
    1.对联邦德国的政策
    2.扩大共同体和接纳英国
  三  蓬皮杜的对美政策
    1.蓬皮杜访美

    2.货币问题和亚速尔群岛会晤
    3.反对美国的“欧洲年”和雷克雅未克会晤
  四  蓬皮杜的对苏政策
    1.蓬皮杜1970年访问苏联和《法苏议定书》
    2.1971-1973年的法苏互访
    3.1973-1974年的法苏关系
  五  蓬皮杜对世界其他地区的政策
    1.对中东的政策
    2.对非洲的政策
    3.对地中海地区和中国的政策
第九章  奉行自由主义路线:吉斯卡尔·德斯坦时期的法国对外政策
  一  德斯坦的欧洲政策
    1.对德国政策
    2.推动欧洲联合
  二  德斯坦的对美政策
    1.改善与美国的关系
    2.第二阶段战略武器谈判
    3.对北约的政策
  三  德斯坦的对苏政策
    1.朗布依埃会晤
    2.吉斯卡尔·德斯坦访苏
    3.苏联入侵阿富汗时的政策
  四  德斯坦对其他地区的政策
    1.对中东的政策
    2.对非洲的政策
    3.对中国的政策
第十章  左翼政党的偏右外交:密特朗时期的法国对外政策
  一  密特朗的欧洲政策
    1.复活法德轴心
    2.社会党模式的欧洲建设方案
  二  密特朗的对美政策
    1.政治上联合美国
    2.军事上向北约靠拢
    3.法美经济合作
    4.对“星球大战”计划的对策
  三  密特朗对苏联(俄罗斯)和东欧的政策
    1.政治上对苏强硬
    2.法国应对欧洲中程导弹之争和密特朗访苏
    3.应对戈尔巴乔夫时期的苏联
    4.对东欧的政策
  四  密特朗对其他地区的政策
    1.对中东的阿以平衡政策
    2.海湾战争时的法国对策
    3.社会党对非洲的政策
    4.向亚洲进军
    5.社会党政府的外交特点
第十一章  追求多极化:希拉克时代的法国对外政策
  一  希拉克的欧洲政策
    1.加强法德轴心
    2.推动欧洲一体化

  二  希拉克的对美政策
    1.第一任期的对美政策
    2.第二任期的对美政策
  三  希拉克的对俄政策
    1.法国对俄政策的困境
    2.“9·11”事件后,法国改善对俄关系的努力
  四 希拉克对其他地区的政策
    1.对中东的新阿拉伯政策
    2.对伊拉克的政策
    3.对非洲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
    4.重视亚洲的新政策
第十二章  为了走出困境:萨科齐的对外政策初探
  一  法国的衰落恐惧症
    1.困境中的法国
    2.法国人的双重恐惧
  二  希拉克宣布引退和萨科齐上台
    1.希拉克退出政权
    2.萨科齐出任
  三  萨科齐的对外政策初析
    1.萨科齐的外交思想
    2.萨科齐的对美政策
    3.萨科齐的欧洲政策
    4.萨科齐的俄罗斯政策
    5.萨科齐的中东政策
    6.萨科齐的非洲政策
    7.萨科齐的亚洲政策
后记
摘要
    靠前章  从封建制度向近代政治体制的转换
    自公元481年洛维一世建立墨洛温王朝至法国大革命,法国政治制度的演化经历了封建制度、等级君主制和保证君主制三个阶段,表现为王权不断加强,到波旁王朝的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执政时,法国王权的专制程度达到很好。专制必然带来反抗,且专制愈强,反抗越烈。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人类历历史记录为震撼的一页。关于这次革命的有效性,恩格斯指出:“这是靠前次接近抛开了宗教外衣,并在毫不掩饰的政治战线上作战;它也是靠前次真正把斗争进行到底,直到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获得接近胜利。在英国,革命以前和革命以后的制度之间的继承关系、地主和资本家之间的妥协,表现在诉讼程序被继续应用和封建法律形式被虔诚地保存下来。在法国,革命同过去的传统接近决裂;它扫清了封建制度的很后遗迹,并且在民法典中把古代罗马法……巧妙地运用于现代的资本主义条件;它运用得如此巧妙,以致这部法国的革命的法典,直到现在还是包括英国在内的所有其他国家在财产方面实行改革时所依据的范本”。这次革命打碎了法国的保证君主制度,使法国的政治形态由封建制度转变为近代资本主义体制。
    一、大革命之前的法国政治嬗变
    1.法国封建制的形成
    法国位于欧洲大陆西部,它的本土面积达55.4万平方公里(包括科西嘉岛和沿海岛屿,但不包括海外省和海外领地),占欧洲大陆面积的5%,居世界第40位,法国的领土形状大致呈六边形,所以又称“六边形国家”。从地理位置看,西北临拉芒什海峡(英国称英吉利海峡)和多佛尔海峡,西濒大西洋,东南是地中海。三面环水的法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全长2700公里。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早在远古时代法国的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600年,希腊人开始向法国移民,在罗纳河河口的马西里亚(即现今的马赛)建立城市。在希腊人殖民马赛的同时,凯尔特人也开始向法国移民。凯尔特人来自中欧山区,操印欧语。凯尔特的名称来自希腊人对它的称呼,罗马人则称之为高卢人。公元前2世纪末,罗马人开始入侵高卢。公元前58年,罗马元老院派遣恺撒率军远征高卢,驱逐占领高卢东半部的日耳曼人。公元前56年,恺撒控制了整个高卢,高卢沦为罗马的行省。罗马衰落后,日耳曼人开始大举入侵高卢。从公元406-409年,居住在莱茵河地区的汪达尔人、苏维汇人和阿兰人轮番劫掠高卢。公元410年,西哥特人首领阿拉里攻陷罗马,把罗马洗劫一空后,西哥特人挥师南下,计划占领西西里和北非。但由于途中遭遇大风,被迫北撤至高卢西南部的阿基坦。公元418年,西哥特人以图卢兹为首都建立了西哥特王国。继西哥特人之后,勃艮第人也在高卢建立了王国。
    西哥特人和勃艮第人人侵高卢后,他们在高卢建立了封建体制,形成早期的封建国家。这种封建关系是在罗马奴隶制度解体和日耳曼原始公社瓦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但是,西哥特王国和勃艮第王国很快受到法兰人的挑战。洛维一世(公元481-511年)成为海滨法兰人的部落酋长后,开始大举入侵北部高卢。在征服高卢的过程中,洛维把部落军事优选者的权力转变为世袭的王权。洛维建立的法兰王国首都设在巴黎,统治区域主要在莱茵河和默兹河之间。
    (1)法兰王国实行的封建制
    洛维征服高卢后把大批土地分封给亲兵、官吏和教会,形成封建大地产。法兰王国的官吏阶层主要有两部分人组成,其一是为国王作战的亲兵,另一部分是王室的家臣。王国的优选行政机构是宫廷,此外还有司法机构和由教士组成的秘书部。在王国的行政机构中,宫相的地位日益重要。宫相很早只是管理王室庄园的财产和账册的一个管家。但在洛维死后,由于他的四个儿子争权夺利,内战不断,宫相的权力逐渐扩大。到洛塔尔:二世统治时期(公元613-629年),奥斯特拉西亚和勃艮第宫相取得了终身职位,国王不能随便撤换。洛塔尔二世之子达戈贝尔特一世(公元629-639年在位)对奥斯特拉西亚地区宫相的势力极为不满,但也无可奈何。达戈贝尔特一世死后,法兰王国有效衰落。在公元639-751年的长达一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国王们不理政事,大权接近旁落到宫相的手里。据艾因哈德的描述,国王除了“空洞的称号以外,什么都没有了,因为国家的财富和权力都入于宫廷长官——宫相——之手,由他们操纵全权。国王也满足于他的空洞的称号。他披着长发,垂着长须,惯于坐在宝座上面,扮演着统治者的角色,他倾听来自任何地方的使节的陈词,在他们离去的时候,向他们说一说别人教给他或者命令他回答的辞句,好像是出于自己的意旨似的。这就是他所执行的惟一职务,因为除了空洞的称号,除了宫相自己的高兴许给他的不可靠的生活费以外,他自己只有一处收入微薄的庄园,此外一无所有。”
    无节制的分封导致地方诸侯势力坐大,中央很好不错旁落。当时法国的政治形势也犹如中国西汉有名政治家纵论时事的文章中所说:“大抵强者先反。淮阴王楚不错,则很先反;韩信倚胡,则又反;贯高因赵资,则又反;陈欷兵精,则又反……卢绾很弱,很后反。长沙乃在二万五千户耳,功少而很完,势疏而很忠,非独性异人也,亦形势然也。”为了巩固中央很好不错,宫相查理·马特(公元714-741年任宫相)对土地分封制度进行改革。他把土地无条件分封给贵族和亲兵的办法改为采邑制度。采邑是有条件占有土地的制度,受封者必须对分封者尽一定的义务。此外,采邑只限于终身享用,不能世袭,封主或受封者死后,采邑需重新分封。
    查理·马特在临死时把法兰王国的疆域分给他的两个儿子卡洛曼和矮子丕平。公元747年,斗争失败的卡洛曼弃政,归隐于修道院,丕平成为法兰王国惟一宫相。丕平主政后,帮助教皇斯蒂芬二世击败伦巴底王国,迫使伦巴底国王把侵占的罗马地区的一些城市和拉文纳总督区交给教皇,史称“丕平献土”。教皇也投桃报李,支持丕平夺取王位。公元751年,丕平在苏瓦松召开法兰王国贵族会议,当选为国王,墨洛温王朝的末代国王西尔德里被囚禁在一个修道院内。公元754年,教皇埃蒂恩纳二世为丕平加冕,并宣布以后的法兰王国国王,“禁止从其他家族选立国王,凡违反者将取消其神职,并革出教门。”这就是有名的“王权神授”。
    丕平临终时按照法兰王国的传统,把国家交给他的两个儿子查理和卡洛曼。查理(公元768—814年)是法兰王国历历史记录杰出的人物,一生东征西讨,光是对萨森就进行了长达30年之久的战争。由于查理长期致力于开疆拓土,法兰王国的版图迅速膨胀,几乎可与西罗马帝国相媲美。
    查理的赫赫战功也令教皇心惊。教皇利奥三世为保住职位向查理献媚,邀请查理派遣使臣到罗马接受罗马居民的效忠。利奥三世的行为激起罗马贵族的反感。公元799年,罗马贵族以利奥三世生活放荡为由将其逮捕,并欲弄瞎他的双眼。利奥三世越狱成功,请求查理保护。在查理的帮助下,利奥三世重登宝座。为感谢查理的帮助,公元800年12月25日,利奥三世为查理加冕,查理成为大帝。
    由于帝国是在征服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只是一种不牢固的军事政治联合。再加上帝国境内语言、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查理大帝死后,帝国开始土崩瓦解。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其子路易一世继承帝位。路易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号称虔诚者路易,深受教廷喜爱。但他生性软弱,靠前迷信,不是治国经世之材。公元817年,路易及其随从经过连接阿享皇宫和大教堂的走廊时,这条木质走廊突然倒塌,并砸伤路易。这个偶然事件让靠前迷信的路易心惊肉跳,以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于是把帝国分封为三部分,分别由长子洛泰尔、次子秃头查理和幼子日耳曼路易继承。此次分封立即引起内乱,战火形成燎原之势。
    (2)从《凡尔登条约》到1302年三级会仪召开时的封建制
    公元843年,路易的三个儿子在凡尔登达成妥协,缔结了《凡尔登条约》。条约把帝国分成三个部分:莱菌河以东归日耳曼路易,称东法兰王国;马斯河和斯海尔德河以西归秃头查理,称西法兰王国;洛泰尔承袭帝位,但元权管辖日耳曼路易和秃头查理,只拥有意大利中部到北海的东西法兰之间一条狭长地带。西法兰王国就是现今法国的源头。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