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方增先口述历史

方增先口述历史

  • 字数: 20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11-01
  • 商品条码: 978754581957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叙述了当代美术名家、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方增先教授从浙江兰溪乡村里一个教书先生之子成长起来,出外求学,考入现在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身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之后留校任教,在国立艺专众多名家包括潘天寿、黄宾虹、魏猛克、江丰、莫朴的熏陶下,通过登名山大川、去敦煌临摹壁画、深入藏区采风等体验生活,成为国画人物画大师的生活历程,以及他拜师海上名家王个簃、担任上海美术馆馆长并举办双年展的故事,并附有他与父母兄弟妻儿在生活中的真情流露,他对于艺术创作的总结和感悟。他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不破不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
作者简介
方增先,当代美术名家、中国画坛具有影响力的“新浙派人物画”的奠基人与推动者、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兰溪人。195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历任浙江美术学院副教授、教授,上海中国画院副院长、上海美术馆馆长、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被收藏。本书细述了他从浙江兰溪乡村里一个教书先生之子成长起来,出外求学,在国立艺专众多名家包括潘天寿、黄宾虹、魏猛克、江丰、莫朴的熏陶下,通过登名山大川、去敦煌临摹壁画、深入藏区采风等体验生活,成为一代国画人物画大师的人生故事,并着重凸显了他在艺术上师采众长、精益求精,在生活上勤俭自持、孝亲友悌,在事业上勇挑重担、兴办展览的华采篇章,这不仅是一位艺术家的成长史和生活记录,也反映了从建国前后到改革开放以后的艺术生态,以及中国画从古典走向现代的历程。
目录
编撰说明
第一章 儿时印象
一、旧人旧事
二、父亲母亲
三、移居外婆家
四、家乡的斗牛与“板凳龙”
第二章 叩问学业
一、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
二、求学与打工
三、全校“清巢”
四、研究生班
第三章 留校任教
一、职业生涯
二、中国画创作“高产期”
三、教学与创作实践
四、社教运动
五、幸遇名师陆维钊
第四章 夹缝求生
一、风云突变
二、《唤起工农千百万》
三、“移师”桐庐
四、编写《艺用人体结构》
五、为《艳阳天》画插图
第五章 艺术的春天
一、创作《孔乙己》连环画
二、难忘水房子
三、甘为铺路石
第六章 海派艺坛
一、师从大家王个簃
二、与吴门师兄弟交往
三、人生的转折
第七章 变革时代
一、探索中国式美术馆之路
二、遇到的尴尬
三、跨出国门
第八章 开拓进取
一、再找“源泉”
二、上海首办双年展
第九章 “行行复行行”
一、“桃花园”
二、艺路“苦行僧”
三、“跋涉者”一生跋涉
方增先艺术年表
后记
摘要
     一、旧人旧事 故乡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横溪镇西塘下村(今属兰溪市西塘下村)即我家乡。 1931年9月10日(农历七月二十八),我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界——这片历史悠久,有着良渚文化深厚底蕴的热土。因为是男孩,全家老小喜笑颜开。祖父喜不自禁,得意地瞅着襁褓中的我说,我们方家有香火继承了!父亲则说要是长大能有出息就更好了!这是我稍大些,母亲亲口告诉我的。前段时期,我看到新闻,说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我们那片土地上繁衍生息。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浦江博物馆在浦江蜈蚣溪古河道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大规模良渚文化中期遗址,出土文物有陶豆、陶罐、陶壶等,还出土了良渚文化中不曾发现过的三足鼎、石球等,首次证明良渚文化越过钱塘江向南发展,到浦阳江流域形成独特个性的文化。因此我们那里地域文化特色,均有良渚文化的印记。 我生在浦江,我们那里素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的美誉,历代人才辈出,在历史上均有着重大影响。 先说一下我故乡西塘下村的地理位置。我的故乡西塘下村,东南与柳村相邻(相传柳村为元代文学家柳贯出生地),北与胡宅村相接,西与通津桥村(我外婆家村庄)等毗邻。我们村庄坐落在乌蜀山西南麓,地处金华、兰溪、浦江、义乌四县市交界处,是一个多山地多丘陵的偏僻村庄。与中国大多村庄类似,我们村基本上为方姓家族,祖上是明初由浦江方宅迁来的,方宅在浦江县仙华山麓。方宅方姓是晚唐诗人方干先生的四代孙,由桐庐县迁来浦阳仙华的。 这里四季分明,邻里相互关照。屋宇一排排傍山而筑,井然有序,这建筑群排列格局,是延续当地的风俗习惯——据长者讲,可防范外侵,抵御强盗,亦利于族人同居,相互照应。 老宅乌瓦粉墙,砖木结构,五间二层的农舍。村庄四周鸟语花香,溪水潺潺。清晨,炊烟袅袅。阳光下,层层屋檐错落有致。家的后窗是一畦菜地,边上有一棵紫薇,两三米高。开花时节,猩红色晃人眼睛。田园间农人牛畜耕作。这些景象深深地刻在了我的灵魂深处。 深秋时节,乌柏树叶会变成深红色,一眼望去,似一团团红云,笼罩整个原野,景色迷人,令人陶醉。我于《放牛》诗中曾写到“数叶凋零玛瑙红”,比喻的就是此景。 乌柏树待霜打后,树叶飘零,果实即展露出来。它自然开裂,脱去黑色外壳,白色的柏籽露出,呈现满树银花,远远望去,犹如白云朵朵,变成了另一番迷人景致。 记得年少时,把乌柏籽儿采回家,送到榨油土作坊,做成块蜡和柏籽油。柏籽油土名叫样油,柏籽树也叫样籽树。乌柏籽的块蜡可制成蜡烛,用来照明,或制成桕籽油用来点灯,它属于高级润滑油。桕蜡块和桕籽油都是国家收购物资。 山脚有梨树、李树、桃树、柿树、枇杷树及香樟树、苦槠树、石楠、冬青、油桐、棕榈、竹林,池塘、溪岸,垂柳拂面。尤其池塘边古樟树,树干直径竟达五米许。枝叶繁茂,树冠遮掩半个池塘,惜毁于火灾。向阳山坡坡度较缓,山脚有田,可以躬耕。 故乡流行着这样一首猜谜谣,第一阕:六月(公历)卦苏,指桕籽花长条形,似流苏;第二阕:包龙图,指成熟的果实为黑色;第三阕:白宝将,指桕籽是白色的;第四阕:陈友谅(元末割据军阀之一),指“样油亮”的谐音,即样籽油点的照明灯。六月卦苏、包龙图、白宝将、陈友谅即为婺剧中的四阕戏名。特别有意思。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